龍膽瀉肝湯:龍膽草、柴胡、黃芩、梔子、當歸、地黃、木通、澤瀉、車前子、生甘草;
簡介:這是一首清瀉肝膽實火的常用方,出自清代醫家汪昂的《醫方集解》,汪昂也是《湯頭歌訣》的作者。由于足厥陰肝經上連目系,下絡陰器,所以從上到下肝經的火熱實證,不論夾濕與否都可使用。臨床上焦多見:眼部炎癥、耳部炎癥或頑固頭痛;中焦多見急性肝膽疾病;下焦多見生殖泌尿系統感染性疾病。
1)巧記法:
黃龍子推木車當地卸柴草(黃芩、龍膽草、梔子、木通、車前子、當歸、生地、澤瀉、柴胡、甘草)
2)湯頭歌訣:
龍膽瀉肝梔芩柴 生地車前澤瀉偕 木通甘草當歸合 肝經濕熱力能排;
3)方解記憶法:
本方方義與宋代錢乙的瀉青丸(當歸、龍膽草、川芎、梔子、大黃、防風、羌活)有異曲同工之妙。第一組藥苦寒清熱:本方用龍膽草、黃芩、梔子,瀉青丸用龍膽草、梔子;第二組藥給邪實出路:本方用澤瀉、木通、車前子來通利小便,瀉青丸用大黃來通大便;第三組藥補肝血:本方用生地與當歸,瀉青丸用當歸與川芎;第四組藥疏肝宣散:本方用柴胡,瀉青丸用防風與羌活;由于本方藥味較多,最后本方還用生甘草調和諸藥并護住中焦脾胃。
本方與瀉青丸的主要區別在于梔子、木通、澤瀉、車前子都是通利小便之品,如果病人在肝膽實熱的基礎上,存在下焦濕熱、小便不利的癥狀,宜選擇本方;反之,如果存在大便干結的情況宜選擇瀉青丸進行加減。
清胃散:黃連、生地、當歸、牡丹皮、升麻;
簡介:出自于李東垣的《脾胃論》,是胃實火牙痛的常用方,現代臨床也多用于實火造成的口腔炎、牙周炎、舌炎、牙齦出血、口腔潰瘍、咽喉腫痛、胃中熱痛、三叉神經痛等癥。
1)巧記法:
連弟生母歸(黃連、升麻、生地、牡丹皮、當歸);
2)湯頭歌訣:
清胃散用升麻連 當歸生地牡丹全 或益石膏平胃熱 口瘡吐衄及牙宣;
3)方解記憶法:
學了這么多首清熱的方子,我們發現它們都有很多共同點。首先是要選擇對應臟腑的清熱藥,本方中選擇的是黃連,可清心亦可清胃,而五行當中,心火與脾土是相生的關系,所以選擇黃連即可以瀉胃火本身,還可以瀉其母,為最優之選;其次,如果熱入血分,動血傷陰,就要選擇涼血、活血、補血的藥,這里選擇牡丹皮涼血清血分熱,生地涼血補血,當歸活血補血;最后要給邪實以出路,由于本方所治之火多在上焦頭面部,所以選擇升麻,即取“火郁發之”之意,其本身也可清熱解毒,也是為不二之選。
本方與瀉黃散比較,黃連與升麻配伍,對應梔子石膏與防風配伍,均為宣發清熱之意,這是共同點;但本方搭配三個入血分之藥,意在清血分熱而涼血滋陰,所以胃熱動血的病癥要用清胃散而不適合瀉黃散,比如衄血、吐血、牙齦出血甚至胃出血等癥;而瀉黃散配伍了藿香與甘草以醒脾和中,使得全方清中帶補;本是小兒用藥,唯恐傷人正氣,相比之下更加穩健;另外,用防風搭配藿香,前者可祛風勝濕,后者可芳香化濕,所以瀉黃散長于治療小兒吐弄舌這樣胃熱動風的疾病,以及胃熱口臭。臨床上遇到疑難之癥,也可將二者合方而用,效果昭然。
玉女煎:石膏、熟地、麥冬、知母、牛膝;
簡介:此方為明代大家張景岳的名方,出自《景岳全書》,張景岳人稱張熟地,溫補派代表人物。此方臨床上治療疾病多與清胃散有相同之處,但中醫病機卻略有不同。同樣是清胃,該方的特點在于滋陰降虛火,更適合于虛實夾雜的情況,除火熱的癥狀外,多表現為口干舌燥、舌紅少苔、脈細數。
1)巧記法:
麥地拾母牛(麥冬、熟地、石膏、知母、牛膝);
2)湯頭歌訣:
玉女煎中地膝兼 石膏知母麥冬全 陰虛胃火牙疼效 去膝地生溫熱痊;
3)方解記憶法:
與清胃散比較記憶:此方清熱用石膏、知母,清胃散用黃連;此方強調滋陰潤燥所以用知母、麥冬、熟地,清胃散強調涼血活血所以用生地、當歸、牡丹皮;此方強調降虛火,所以用牛膝引火下行,清胃散強調火郁發之,所以用升麻。相比之下,玉女煎側重于降虛火,而清胃散偏重于清實火。
后世《溫病條辨》中,也收錄了該方,用于溫病氣血兩燔的情況,并將熟地改為生地以涼血、將牛膝易為玄參以滋陰清熱。由此,從外感病陽明熱癥角度切入,該方的淵源來自《傷寒雜病論》的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與竹葉石膏湯,在跟我記方劑14-清氣分熱:白虎湯、竹葉石膏湯 這一講,已經論述了這三者的聯系與區別。而玉女煎是在白虎湯基礎上,更加強調了陽明熱邪對陰血的損傷,所以用方在白虎湯基礎上加入了更多的滋陰潤燥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