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A企業一職工小林曾因工受傷。因不懂法,未在受傷后一年內申請認定工傷。在小林后來咨詢本人時已超過申請認定工傷時間一周。受理此案后,本人先后代理其申請認定工傷、工傷鑒定、工傷賠償仲裁,勞動局皆不予受理。之后,本人代理其向常熟市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審理中,法院委托蘇州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對小林進行勞動能力鑒定。經鑒定,小林的傷勢達工傷九級。經過開庭,原被告達成了調解協議,小林獲得了合理的賠償。
本人對小林這種情況應獲工傷賠償的看法:
一、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是工傷職工的法定利益
工傷保險是指勞動者在生產工作中因意外事故或職業病致傷、致病、致殘、死亡時,勞動者或其直系親屬依法所享有的社會保險。工傷保險的保險費用全部由用人單位繳納,勞動者個人不承擔繳納費用的義務。那些沒有依法為職工辦理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要對職工應當享受的工傷待遇承擔賠償責任(被告未給原告買工傷保險)。但無論何種情形,用人單位對工傷職工所承擔的責任都是法定的。職工受傷只要確認系因工受傷,即可享受工傷待遇。
原告作為被告的職工,其在工作中受傷,顯屬工傷范圍,依法應當享受工傷待遇。
二、享受工傷待遇不以行政程序工傷認定為必然前提
申請工傷認定,對受傷職工來說是權利;對用人單位來說是權利,更是義務。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規定,申請工傷認定對單位而言是“應當”,是一種義務,對職工而言則是“可以”,是一種權利。職工有權不申請工傷認定,但并不因此免除單位負擔工傷賠償的責任。因此,職工沒有法定義務去申請工傷認定,更不是說沒有進行工傷認定就不能享受工傷待遇,只是用人單位喪失了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工傷賠償款項的機會,這樣的損失當然不能由無辜的工傷職工來承擔,否則對于工傷職工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如果用人單位在其職工受傷后不積極履行這項義務,最終導致申請工傷認定超過時限,那么由此引發的后果和責任只能由用人單位承擔。工傷待遇的支付途徑有兩種:一種情形是在用人單位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為其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的情況下,由工傷保險經辦機構支付;另一種情形是由用人單位自己支付。由工傷保險經辦機構支付工傷待遇的前提,是必須經法定的行政程序認定為工傷。用人單位和工傷職工均未在法定時限內申請工傷認定,此與進行行政程序工傷認定的不同后果是,即使用人單位參加了工傷保險統籌為該受傷職工繳納了工傷保險費,但由于未經法定程序認定為工傷,使得本來可由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從工傷保險基金中支付該受傷職工工傷待遇的途徑和程序喪失。但這并不意味著該受傷職工工傷待遇權益的絕對喪失,勞動者享受勞動保護和因工受傷享受工傷待遇是憲法及勞動法律法規規定的基本權利,是受法律絕對保護的。在工傷職工主張工傷待遇的訴訟請求下,最終只能由用人單位另行賠付受傷職工應當享受工傷待遇的各項費用。
原告、被告均未在法定時限內提出工傷認定申請,但這只是不再適用工傷認定的行政程序,并不能因此剝奪原告作為勞動者應當享有和獲得工傷賠償的法定利益。被告仍然負有支付原告工傷待遇各項費用的法定義務。
三、法院在司法程序上具有工傷確認的基本權限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勞動關系狀態下工傷職工只能適用《工傷保險條例》主張工傷待遇。這樣,用人單位和工傷職工如果均未在法定時限內申請工傷認定從而喪失工傷認定的行政程序,工傷職工提起民事訴訟主張和落實自己的工傷待遇,就必然涉及到法院運用司法程序審查確認工傷的問題。一旦審查工傷屬實,法院必然加以確認,并判決由用人單位承擔工傷職工的工傷待遇。如果法院不具有工傷確認的權限,自然就談不上適用《工傷保險條例》來確定工傷職工應享有的工傷待遇。這樣,工傷職工的勞動權益就無從得以保護。因此,法院作為司法程序的裁判機關享有工傷確認的基本權限,從而使得那些確屬因工受傷的勞動者擁有獲得司法救濟的途徑和渠道,其依法應當享有的勞動權益最終能夠得到法院的確認和保護。
附:
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于2009年3月3日印發的《關于在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下妥善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指導意見》中也明確,要妥善處理未經工傷認定的工傷保險賠償糾紛,對因用人單位的原因,導致勞動者超過工傷認定申請時效無法認定工傷的,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用人單位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人民法院經審理后,能夠認定勞動者符合工傷構成要件的,應當判令用人單位按照《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給予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