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三十而立,立就是確定自己的志向,說得俗一點就是要明白自己以后要干嘛,現在該干嘛。我們現在都處于20-30歲的年紀,是職業生涯的探索期和調整期。這一時期我們并沒有真正地進入職場,但把這一時期作為職業生涯的第一個階段,是因為這一時期對于職業生涯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在這一階段對于職業生涯有準備的人,和無準備的人,會在職業道路上有不同的發展。在職業探索期,大部分人還不成熟,經濟不能獨立,在物質與精神上都需要依賴父母,對職業、職場還停留在概念階段,或許有些人有職業發展的想法,但停留在對職業的表面觀察上,不了解其實質。 例如,有的人喜歡旅游,于是去學導游,覺得這樣自己就能邊工作邊旅游,很愜意,但真正做了導游后,發現這份工作并不是那么回事。職業探索期的成功標志是:有了較明確的職業目標,知道自己現在的努力與以后的事業有什么關系,在有自己的事業前自己該學些什么、了解些什么。
到了35-40歲的時候,我們說這個時候是職業的平衡期。可是我相信各位一定聽說過中年危機或35歲危機:這是人才市場上存在的一種現象,即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員工時,都明文規定只要35歲以下者。35歲的職場人士已經邁入了職場的更年期,潛意識里這些35歲的職場“老人”存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35歲已經成了職場年輕和衰老的分水嶺。職場要完成新老更迭,就勢必會出現一批精干的年輕者,他們出色的表現在潛意識里給這些35歲的職場人造成了一定的生存壓力。“上有老,下有小,找工作嫌你老,想退休嫌你小。”
35歲至40歲時,甚至許多人發現自己的職業發展進入“滯漲期”,出現方向不明的困惑,包括不知是在企業維持現狀還是跳槽?是將專業進行到底還是改行?缺乏職業興奮點也是職場人在工作近10年后容易出現的問題。不少職場人會反思自己當初的選擇,產生跳槽或創業的念頭。要提醒的是,無論是轉行還是創業都要重新定位,成本會非常高。由此可見,能夠及時確立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顯得極為迫切和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