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快樂:不期而遇方自在
成功是得到想要的,快樂則是滿足于所擁有的。對于許多衣食無憂的人來說,快樂與否與物質財富的增長無關,而與個人感覺相關。平常心為人,敬畏心做事,進取心修行,以超脫心態(tài)看待人生, 學會欣賞過程,或許快樂就在其中。
弗蘭克爾認為,'不要把成功作為目標追求——越是追求成功, 把它作為目標,就會越落空。因為成功像快樂一樣,可遇不可求, 功到自然成;成功,只是一個人將自己奉獻給偉大的事業(yè)或是他人時,一種不期而遇的副產品。'
研究表明,快樂很容易適應,即便引起愉快感覺的環(huán)境一直存在,這種感覺也很容易消散。然而,消極的情緒卻會伴隨著環(huán)境而持續(xù)存在。人類很容易適應快樂,卻不能習慣悲哀。較之消極情緒,積極情緒強度弱,而且持續(xù)時間短。
在順境的時候,人們很容易適應,且不能持續(xù)地體會到幸福。有人通過對彩票中獎者的追蹤研究表明,中獎的幸福感覺轉瞬即逝。僅僅一年后,與那些未中獎的人相比,中獎者的感受仿佛又回到了中獎之前,并沒有感覺到更加幸福。
人類在逆境中才啟動的情感系統,會生成某種迫使人們采取行動的持續(xù)情緒,如悲傷、憤怒等,以促人奮發(fā)進步,求生免災。這種對于正、反情緒的不對稱感覺,具有進化的意義,它不會讓人體會更幸福,卻可讓人更好適應環(huán)境。
一味地追求快樂不利于生存。有人甚至認為,迄今為止人類所擁有的三大思想資源,都不支持人生就是追求快樂的說法。例如,幾乎所有宗教,都不宣揚活著就是追求快樂,甚至更多要求的是苦修、自律、持戒、忘我、行善積德等。
中國傳統道德認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不支持享樂主義的說法。如果說,宗教、傳統等屬于文化、信仰、價值觀層面,似乎帶有主觀性。那么,生物進化論所指出的,一味追求快樂會減少生存機會,涉及的則是客觀規(guī)律。
考慮到現實競爭的存在,生活安逸的物種其經受生存挑戰(zhàn)的能力更易下降。就如與一個整天閑著的人相比,一個每天任務很多的人,反而更容易承擔額外任務,快速進入狀態(tài),高效完成工作。這就是“用進廢退”,似乎有點反直覺。
追求快樂會否危及生存,關鍵在于以什么為樂。純粹滿足感性刺激的快樂,無助于生存力提升,甚至可能損及生存力。而以創(chuàng)造價值為樂、學習提升為樂、利他奉獻為樂、忘我努力為樂,則若能享受這種樂的過程,或能提升生存力。
研究發(fā)現,由“崇高目標”帶來的幸福感,可能會在分子水平上增進人體健康,而“單純自我滿足”則會造成負面影響。盡管兩種情況下都能感受到快樂,但實現崇高目標帶來與歸屬感、使命感等相關快樂,身心影響更佳、更久。
作為領導者,若能營造適當的環(huán)境,借助于組織氛圍的影響,使員工獲得成員、成就、成長的感覺,從而自然而然地處于忘我工作狀態(tài)之中,感受到勞動所帶來的發(fā)自內心、持久充實的快樂,則其所起的作用將是常規(guī)獎懲所不可及。
1
自由:學會舍棄與放下
理性看,人的身心自由,非常重要。感性中,許多人執(zhí)著追求成功、幸福、快樂,不懂得釋放自我,結果因此背上沉重包袱,無意中迷失了方向,最終為名、利、權、時尚所累,為人情、瑣事所累,如此又哪來什么真正的身心自由?
例如,有些企業(yè)老板,剛開始做生意為掙錢,到后來企業(yè)做大了,就變成了為面子、為名聲......說起來這是責任感,不能辜負政府、社會的信任。結果被各種外在因素推著往前沖,就擔心一停下來,有那么多人看著、跟著,怎么辦?
自由可分為主動與被動兩類,易被忽視的是被動自由。對于決策來說,主動自由,如說點、做點什么,涉及肯定權;被動自由, 如不說、不做什么,涉及否定權。重大決策,需謹防'順從肯定的聲音泛濫,而反對否定的意見失聲'。
康德指出,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自律的人生才自由。盧梭認為,“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古人說,“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現實中,富裕的人群多見攀比性、炫耀性消費,這算自由嗎?
對于領導者來說,自由就是承擔抉擇的責任,不僅要拍板做什么,更要決定絕不做什么。有時這種抉擇,讓人心中非常煎熬,因為未來看不清,結果很難料,影響很嚴重??梢韵胂?,擁有這樣的決策自由,實際上是很難有輕松感覺的。
當然,承擔責任的決策者,若是不過度關注后果,注意欣賞自由選擇、改變世界的創(chuàng)造價值過程,也許能夠體會到更好的心身感受。佛教有言:舍得,有舍才有得,舍去執(zhí)著,得到幸福!真正的自由,實際上必須學會舍棄與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