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們都經歷著不同的天氣
也習慣為明天的著裝、出行查看天氣預報
為什么天氣預報有時也會“欺騙”我們?
來聽聽“我”的“自白”
雖然“我”有時只有短短的幾十個字,但“我”的形成卻并不容易。在形成市民能夠讀懂的文字圖像之前,“我”的前身還僅僅是一連串來自各類氣象采集設備里的數據信息。氣候站是“我”的家,在這里,“我”從天氣雷達、高空探測儀、風速儀、百葉箱、雨量器等一臺臺氣象觀測設備所觀測到的數據中漸漸組成初步的模樣,溫度、風力、濕度、雨量等等便是“我”的各個組成部分。
我們要知道,從理論上來說,但凡涉及預測的事情,都沒有百分之百的準確,這是客觀規律。我們可以致力于不斷提高預報準確率,但真的無法實現“不報則已、逢報必準”。現在進入正題,那些有時不“靠譜”的預報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看到天氣預報說未來幾天都有雨,還特地帶上了雨傘。沒想到卻是這么晴的天氣……”對于“我”,市民們總會有這樣的感慨。對此,“我”也感到很委屈,為何“我”不能“逢報必準”,快來聽聽“我”的苦衷。
“我”是一個年輕的學科,1955年我國才開始對“我”摸索研究,1969年才正式開始發布短期數值天氣預報。而“我”屬于預測科學,從科學規律講,預測科學不可能完全準確或者永遠準確。
同時,大氣運動遠比想象的要復雜,人類對大氣運動規律的認識仍然很有限。即使“我”是通過眾多嚴謹的數據得出的,但還不能完全真實地模擬大氣演變,只能做到近似地、無限接近真實地模擬,因此不免存在誤差。
此外,市民們對于“我”的理解也有差異。比如一個區域在下雨,但隔一條馬路的位置沒有下雨,沒下雨區域的市民可能會認為“下雨”預報不準。但在氣象業務上,判斷預報準不準有相應的站點比例要求。“在一個大區域的多個觀測點中,如果下雨的站點達到一定比例,在氣象業務上就算是準確預報。”
除了客觀原因,天氣預報的不準確還與許多主觀因素有關。比如,預報工作要受到預報員技術水平、預報經驗的制約。
從公眾的角度來講,預報的不準確跟人們的心理預期值過高以及選擇性記憶有關。大眾對天氣預報抱以極高的預期,同時也認為氣象部門吃的就是這碗飯,沒有理由不給出一個準確權威的結果。所以,當預報準確的時候,大家認為是正常的、理所當然的,不會銘記在心;但是,當預報不準的時候,卻往往會因影響了工作生活安排而記憶深刻。
總而言之,“我”也在努力做到接近完美,但永遠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準確。氣象部門也將繼續加強天氣監測能力,重點引進和開發更加準確的預報模式,在未來實現分區域預報和更加準確的短時預報。
來源:綜合中國氣象報 文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