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越來越多的家長不讓孩子讀書的新聞到處都是,這些新聞一次次的發酵,矛頭指向著一句話:
讀書到底有什么用?
其實,不是讀書沒用,是你沒用。
為什么要讀書?
不知道你是否發現,世界正在懲罰不讀書的人。
不讀書的人,牢牢的被控制在自己的認知空間里,拿著常識當知識,錯誤的做著每個決定。
讀書能讓人知道,這世界上除了有錢的生活姿態,還有更多不一樣的選擇。
《死亡詩社》里說: 醫藥,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高貴的理想,并且是維生的必需條件。但是詩,美,浪漫,愛,這些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
這就是讀書的意義。
何況,誰告訴你,讀書一定不能賺錢呢?
2016年,中國的知識開始變現,全世界,只有中國,開始進入知識變現的浪潮。
我身邊許多人,長期處在“讀書無用”的輿論和熏陶下,可是,當2016年知識開始變現,課程和內容開始值錢,身邊許多人一夜之間,因為長期讀書,知識儲備多,僅僅通過一門課開始財務自由。
我曾經過一位暢銷書作家,你當時想過今天嘛?
他笑著跟我講了個故事,他說:我當時讀書的時候,我老婆總問我,你讀書有用嗎?還不如多去接幾個單子賺錢?可是現在,她也不說了。
2016年,他憑借著自己的知識,在很多平臺開課,無數人圍觀,現在早已經財富自由。
我們讀書時都多多少少聽過一句話:又看雞湯?讀歷史,你讀得懂嗎?經管類,別看的,都是騙人的! 你讀這些有用嗎?
我們總喜歡去強調有用,其實潛臺詞是在說,這東西能不能換成錢。可是,生活中不僅要有用,還要有趣,還要有品,還要有夢。
不能總是問什么事情有沒有用,其實活著就是會死,那你活著有用嗎?
讀書無用論害了很多人,它還會害一大批人,這個時代,越早覺醒,越容易脫離固有階級。
其實這個世界的變化很快,不久的將來,我們不僅僅會被同行的高手替代,還會被機器、人工智能替代,所以,只有終生學習,廣泛讀書,擁抱可能,不斷進步,才能不被淘汰。
這些年,我每天都有閱讀幾個小時的習慣,哪怕今天特別累,哪怕心情十分不好,但只有這幾個小時,我能脫離復雜世俗的世界,沉靜在書的海洋,聽到自己的聲音。
只有這幾個小時,我才充分的感覺到,自己是存在著的。
應該去讀什么書呢?
我在上大學前,老師時常上課沒收周圍同學的書,說這是“閑書”,有一次一位同學被沒收的,是莫言的《豐乳肥臀》,當時大家都以為他看的是黃書,直到幾年后,我看完了這本“黃書”,才知道那時的大家是無知的。
什么是閑書?怎么界定?無從考證。
但那個時候,老師為了讓更多人把時間用在高考上,這么做無可厚非,可是現在,你走入大學,走進社會,開始慢慢的明白,沒人能夠限制你的閱讀了,可是沒人限制,反而不讀了。
我上大學的時候,身邊的一位兄弟在讀《羅馬帝國衰亡史》,我曾問過他,你讀這個干嘛,有用嗎?
他給我說了兩個字:呵呵。
后來有一次一位來自意大利的老師來學校訪問,我們一起陪同,他很高興的跟對方聊到了這段歷史,老師很喜歡,還給了他一次去意大利訪問的機會,而我像個傻子一樣,呆呆的聽著,然后加了別人的微信,點了幾個贊。
那時想起了一段古話:書到用時方恨少。
我們永遠無法預測哪本書有用,唯一能做的,就是多準備,廣閱讀。
我另一個同學上高中時喜歡《莊子》,下課就抽時間讀,大家總嘲笑他“裝子”,后來有次他找工作時,竟然看到老板桌子上放著一本《莊子》,他開始侃侃而談,聊自己的看法,結果把老板聊嗨了,最后給了他一個工作。
這個故事很勵志,接下來就有很多人開始讀莊子,可是,萬一以后老板不喜歡莊子呢,喜歡孔子呢,喜歡老子呢,喜歡《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呢?
所以,在最年輕的日子里,永遠不要找人去列什么書單,因為書單這玩意,只適合他自己,也更別相信誰誰誰給大學生的一百本書這樣的文章,那樣的文章和書單可以當參考,但不要當圣經。
你的生活里應該廣泛閱讀,只有廣泛閱讀,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書單。
曾經一位老師,跟我這么說過:
讀讀心理學吧,因為那是人和人的關聯。
讀讀法律吧,因為那是人和制度的關聯。
讀讀經濟學吧,因為那是任何財務的關聯。
讀讀哲學吧,因為那是人和自己的關聯。
讀讀文學吧,這是人和另一個世界的關聯。
讀讀宗教吧,因為那是人和生命的關聯。
……
因為關聯,你才是一個更全面的人,更有內涵的人。
應該怎么讀書?
我先說兩個誤區,看你有沒有入坑:
1、書要一頁頁的讀,從第一頁讀到最后一頁;
2、書要從第一頁讀,而且要讀完。
我相信你都入坑了,可是,這么讀書正確嗎?我想說,如果你讀的是小說或者是詩篇,這么讀是對的,小說就應該讀的慢,要欣賞,要細致,要品味,要一頁頁的讀。
可是如果是工具書,這么讀,就大錯特錯了。
讀工具書的方法,首先應該合著書,靜靜思考一件事: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什么?
主動閱讀永遠比被動閱讀要有用。
讀書是一個自己跟作者過招的過程,作者對一個內容,有著更系統的看法,而你的看法是什么呢,你需要對比,需要思考,需要琢磨,然后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后,再打開書,這樣的閱讀,事半功倍。
那么接下來,從第一頁開始讀嘛?當然不是。
最先,應該看看封面、序言和目錄和結尾,看這些內容,估計只用五分鐘,卻能把書的大概內容了解了。
然后從你覺得最重要和你最需要的部分打開,這么帶著目的看,效果是最好的,也最能走進內心。
接下來,想必你已經在最短的時間里,知道這本書在講什么了,然后,根據自己的方式和需要,選擇重要的段落一點點的讀,或者選擇性的跳躍。這個過程很痛苦,但一定有收獲。
現在,我想你知道,那些一年讀幾百本書的人,是怎么讀書了的吧。他們沒有一個字一個字的讀,也沒有一頁頁的看,而是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自然就讀的很快了。
很多人以為,讀的很快會不會沒效率,我想告訴你的是,讀的很慢,才沒效率,我們都有過一本書讀三十天,讀到前面忘掉后面的經歷,這樣的讀書,本身就是無效的。
好的作品,就是一個下午,從頭到尾的不間斷的讀完一大半,比如《活著》,比如《我不是潘金蓮》,你都可以找個咖啡廳,一個安靜的角落,很快的看完,而你也不會覺得自己注意力不集中,相反,你一天看一點,看了一個月,才是無效的閱讀。
最后,一本書一定不要超過7天,讀完后,要去做筆記,第二遍去讀筆記部分,要記得,只有第二遍閱讀,才是真正有效的閱讀。
讀書后續的工作
在第一遍讀書后,想必你的書上已經堆滿了筆記,接下來,你一定要準備第二次閱讀,第二次閱讀往往比第一次閱讀更有用處。
其實,不同年齡讀同一本書,甚至同一篇文章,感受都遠遠的不同。
比如我們小時候讀魯迅,都只知道去背誦,去理解第三段第二行為什么魯迅說這句話,可是,現在再讀魯迅,我們開始明白:每個時代都有人血饅頭,祥林嫂遭人煩,阿Q存在于世界的每個角落,孔乙己的悲哀是每個年代的寫照,而每個年代,都有自己不認識的閏土,和回不去的故鄉。
讀完書后,我一定建議你寫讀書筆記,哪怕只有幾行字,發在朋友圈,或者放在微博里,這樣做的原因,是看看你到底吸收了多少知識,能寫出多少話,以及對自己的狀態有多少改變和幫助。
這就是讀書的好處,一兩本你很難看出人的區別,當書讀多了,開始活學活用了,開始融化在血液了,精進成行動了,書也就起作用了。
愛因斯坦說過:當你把學校給你的所有東西都忘記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讀書也是一樣,當你讀完一本書,拋去忘記的所有,剩下能改變行動的,就是知識的力量。
知識和認知一定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毫無疑問。
我想,這就是讀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