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新探索
——關于山東威海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調研
苑體強 徐剛 周嶸
近年來,山東省威海市針對本地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農業兼業化、農地撂荒化越來越嚴重的實際,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取得了積極成效。為深入了解威海市農業社會化服務開展情況,近日,我們專程赴威海市開展調研,先后到文登區、榮成市、經濟技術開發區3個區市的6個鄉鎮實地考 察,并多次組織座談,有關情況如下。
一、威海市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主要做法
從調研情況看,威海市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以鄉鎮為單位,打造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吸引村級組織和社會化服務主體廣泛參與,探索出一條政府領辦、市場運作、農民參與、共建共享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之路。
(一)打造服務中心,為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提供平臺保障
近年來,威海市農村普遍存在村莊空心化、土地撂荒、集體經濟增長乏力等短腿和問題。為探索破解難題的有效辦法,2017年4月,威海市在文登區、榮成市、乳山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選取4個試點鎮,整合涉農服務資源,建設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探索為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提供綜合服務。文登區高村鎮綜合服務中心還拓展服務范圍,指導10個試點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流轉農戶閑置土地,打包交給服務中心進行生產托管或招商流轉。
2018年,威海市重點推廣高村鎮經驗,全面鋪開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體系建設。鎮級農業社會化綜合服 務中心聯合專業化農業服務公司,為小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村集體提供農資供應、耕種管收、貯藏、加工、銷售等全程“一站式”服務;為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提供土地流轉交易服務,以及農村土地、勞動力、農機服務等生產資源信息。截至2019年6月,威海市已建成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65個,按照“服務半徑3公里、輻射面積3萬-5萬畝”的標準,服務范圍覆蓋所有涉農鎮(街道)。
(二)強化基層黨建,為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提供組織保障
威海市把黨的建設貫穿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全過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激勵下,村黨支部積極發揮帶動農業農村發展的“領頭雁”作用,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和種植合作社,盤活閑置土地資源,引導小農戶集中連 片接受社會化服務,帶動適度規模經營,提升農業生產效益。
各鄉鎮成立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黨總支,探索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新途徑。在縱向上,鎮級服務中心以黨總支緊密聯結村級土地股份合作社黨組織,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真正延伸到村組,組織動員群眾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在橫向上,各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黨組織組成聯建黨組織,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聚焦聚力農業產業發展。
(三)完善服務體系,為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提供主體保障
威海市依托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匯聚政府公益性服務資源、專業化服務組織、農業龍頭企業等,對小農戶、村級土地股份合作社、新型經營主體等開展土地整理、土地流轉、招商引資、農業生產托管等社會化服務,切實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地”問題。
村級土地股份合作社將農戶閑置的土地集中流轉,委托給服務中心進行土地整理,再對外招商流轉。對暫未招商成功的土地,由鎮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選擇專業服務公司進行生產全托管,確保流轉農戶利益不受損失。
專業服務公司對農戶未流轉的土地提供耕種收管各環節的“菜單式”生產托管服務。鎮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建立土地托管服務電子化信息臺賬,實現機耕、施肥、用藥、運輸等全過程追溯監管,提高服務質量。
(四)創新資金支持,為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提供政策保障
為保障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高效快速推進,威海市統籌整合涉農資金,對產業發展、設施配套、公共服務等有關項目,優先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的規模化地塊實施。文登區安排鎮級服務中心獎補資金,擇優獎補 100萬元;確定集體經濟薄弱村30萬元財政補助資金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捆綁使用,鼓勵從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培植集體經濟增長點。
針對涉農貸款無抵押物和融資難問題,由區財政設立擔保風險賠償基金,牽頭成立融資擔保公司。文登區與中國太平保險合作,推出“新型集體化經營最低收益 險”,對納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經營的土地,由財政給予保險補貼,保障種植小麥、玉米、花生土地最低收 益;同時,深化與農商行合作,支持經營主體以“新型集體化經營最低收益險”保單作為抵押物,申請農業生產貸款,解決農業發展融資難題。
二、威海市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要成效
威海市通過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內容和方式,聚集了各類資源要素,從搞好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業生產性服務入手,強化了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作用,促進了適度規模經營,增加了農民和集體收入,實現了產業融合,推動了農業綠色發展,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是為“誰來種地”“怎么種地”提供了解決辦法。各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大量閑置、低效的土地被集中流轉經營,重新激發了土地生產活力,目前已有24萬畝土地改變撂荒狀態。通過推廣農業生產托管,為小農戶提供了完整的全鏈條生產性服務,將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文登區高村鎮成立高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已實施全托管服務3500畝,半托管服務81000 畝,土地撂荒復耕面積達到了6000多畝。
二是為“集體增收”“組織振興”提供了有效抓手。各鎮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積極帶動集體發展,提高了村集體的經濟實力和凝聚力。同時突出黨建引領作用,基層黨建有了實實在在的抓手。文登區高村鎮西橋村黨支部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帶動集體增收5.2萬元,西橋村面貌煥然一新。榮成市上莊鎮在鎮服務中心內開辟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定期組織黨員、群眾學習農業生產新技術,培養了一批農業能人。
三是為“三產融合”“產業振興”提供了發展動能。威海市大力推廣農業生產性服務,助力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榮成市上莊鎮以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支撐,連片成方地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和休閑農業旅游,挖掘釋放農業產業價值。文登區張家產鎮在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上集成建設西洋參交易中心,推動西洋參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西洋參小 鎮”。
四是為“綠色農業”“生態振興”提供了可行途徑。威海市依托農業社會化體系,開發推廣了測土配方施肥專家系統及手機APP,提升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通過專業服務公司開展生產托管,進行專業化統防統治和土壤改良修復,使農藥使用總量減少10%、農藥利用率提高到40%,降低了農業面源污染;全面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畝均節約用水40%—50%、節省肥料 30%—40%,推動了農業綠色發展。
三、相關思考與啟示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處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往縱深推進的關鍵階段,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對于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山東威海創新農業社會化 服務體系有關做法和成效看,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啟示:
(一)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要發揮好村級組織的帶動作用,組織引導農民,擴大服務規模。威海在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特別注重發揮村級組織尤其是基層黨支部的帶動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牽頭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和種植專業合作社,將農民不愿種或地處偏遠、耕種不便的土地,進行集中流轉,統一進行土地整治和耕種經營,并接受鎮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的全程托管服務。二是對不愿流轉土地的農民,組織引導其購買鎮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提 供的全程式、菜單式服務。通過開展土地流轉和組織協調,一方面擴大了鎮社會化服務中心的服務面積,放大了適度規模效應,另一方面為農村基層黨建找到了新抓手,為服務農民和村集體增收找到了新路徑。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工作的重要堡壘,肩負著宣傳和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領導和支持集體經濟組織管理集體資產、協調利益關系、組織生產服務、開發集體資源等職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統”的重要方面,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受制于集體經濟實力不強、人員力量不足等因素,特別是取消農業稅和三提五統后,一些地方村級組織在服務農業生產中的作用發揮并不充分。近年來,農業機械化迅速發展,各類新型經營服務主體不斷涌現,為村級組織服務農民提供了良好支撐,村級組織并不需要太多直接的投入和服務,但在組織農民、集中土地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顯。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要發揮好村黨支部的帶動作用,發揮好集體經濟組織的服務功能,通過有效方式,引導小農戶集中連片接受社會化服務,在規模化服務中提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二)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要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統籌規劃,有效整合資源。威海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一個突出亮點,就是以鎮為單位建設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吸納政府的農技推廣、植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以及市場化的農資銷售、農機服務、農產品銷售等專業服務主體進駐,形成農業類“一站式”線上線下服務平臺,為農戶、新型經營主體和村集體提供生產資料購買、耕種管收、農產品流通等服務。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根本;產業振興,社會化服務是重要支撐,只有依靠不斷健全的社會化服務,才能克服單家單戶經營主體的不足,帶動產業發展壯大。但農業社會化服務點多面廣線長,涉及環節多、主體多,現實中一個服務主體往往只提供某一環節或部分環節的服務,有的環節因為投入過多或者技術壁壘而根本沒有相關服務,給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帶來不便。因此,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強統籌協調和資源整合,顯得十分必要。要根據產業發展需要,聚焦秧苗培育、糧食烘干、農產品銷售、品牌建設以及地方特色產業的 機械化等關鍵和薄弱環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強科 研攻關和應用推廣,切實提升服務能力;搭建有效服務平臺,整合各類優勢服務資源,建立健全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強化公共服務和政策支持,協調金融部門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為農業社會化服務提供保障。
(三)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要發揮好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培育專業組織,激發市場活力。威海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注重發揮政府規劃引導、資源整合、平臺搭建、體系構建等方面的優勢,但不是大包大攬,而是注重培育和引入專業化市場化服務主體,為村集體、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民提供服務。文登區高村鎮由政府財政出資成立高田農業發展公司,專門負責土地流轉、農資供銷、農產品銷售等服務,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榮成市上莊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通過公開招標,引入虎山農業種植合作社,為農民提供農資和植保服務;經濟開發區橋頭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實行民辦公助,主要由泰茂農資公司投資建設并運營,政府進行部分補助。農業社會化服務有一定的公共性,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主要在于提供基礎公共服務,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加強行業規范管理;但開展專業化、多元化、個性化服務,更多是一種市場行為,必須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建立市場機制,撬動市場力量。因此,要結合地方產業發展實際,大力培育專業化服務組織,探索不同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激發市場活力,滿足農業生產發展的要求;鼓勵各類服務主體加強聯合合作,實現功能互補、要素聚集、融合發展,不斷提升社會化服務市場化專業化水平。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201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