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昊冰
來源:地道風物(ID:didaofengwu)
蚊子
帶著它標志性的“吸管”
和“嗡嗡”聲
在本該令人心曠神怡的夏夜
讓人抓狂
不過人類從此
練就了驅蚊技能
一段蚊與人——千年宿敵的拉鋸戰
就此展開
▼
距今2500年前
《詩經·小星》寫道
「肅肅宵征,抱衾與裯」
“裯”即為蚊帳
那時候的窮人
即使是借錢也要弄一床蚊帳
和蚊子死磕到底
戰國時期
出現了佩戴香囊的習俗
屈原《離騷》寫道
「鎩又欲充夫佩幃」
佩幃就是香囊
之后漢代出現了(熏)香爐
人們通過焚燒以避疫
它是文人雅士心愛之物
也是民俗和宗教必備之物
隨著香爐和香囊的發明
香料在變化
其功能也在擴大
發展出驅蚊等作用
香囊中的藥材
有霍香、薄荷、紫蘇
菖蒲、香茅等
香囊隨身攜帶
香爐居家必備
夏秋季節驅除蚊蠅
讓人倍感舒適
▼
南北朝時期
《荊楚歲時記》記載了
端午節人們插艾草
浸泡雄黃酒涂在身上
可使空氣清新
還防止蚊蟲叮咬
艾蒿,日本江細井徇/細井東陽撰繪
《后漢書》記載了
「夏多蚊,貧無幬
傭債為作幬」
意思就是
眼下蚊子實在太猖獗了
不管了
欠債買個蚊帳先
冉冉升起的蚊帳
解決了一大生活問題
但是在封建社會
蚊帳不能亂掛
跟穿衣戴帽一樣
有嚴格的等級制度
24孝圖——恣蚊飽血
五代十國名畫
《韓熙載夜宴圖》
我們窺得一斑
主人和賓客坐聽琵琶
坐榻背后床上
掛有一席黑金花維帳
式樣及懸掛方式
跟現代家庭使用蚊帳相似
《韓熙載夜宴圖》 局部——聽樂
在宋元麻棉盛行之前
有錢人會在帳的
色彩、綴飾、紋樣
質地、造型等方面
進行合理搭配
以彰顯身份地位
可是物理方法也有
漏網之“蚊”
余音繞梁
人蚊大戰0VS1蚊暫時領先
古往今來
有很多名垂青史的文人
都“咒罵”過蚊子
和它們“斗嘴”
劉禹錫《聚蚊謠》
借夏夜鬼鬼祟祟的蚊子
諷刺腐朽官僚
“詛咒”飛蚊被螢火蟲消滅
范仲淹《詠蚊》
顯得比較重口味
形容吸完血的蚊子
「飽去櫻桃重」
像紅櫻桃一般
人只是無可奈何
梅堯臣《聚蚊》
數落了蚊子種種不是
憎惡之意躍然紙上
蒲松齡《驅蚊歌》
安利了驅蚊妙招
「爐中蒼術雜煙荊
拉雜烘之煙飛騰」
康有為《苦蚊行》
形容飛蚊「虎飛食人肉」
并且“誓當聚火焚”
決意要將飛蚊“趕盡殺絕”
……
后來事情出現了轉機
宋代出現了
原始蚊香的做法
其第一次被詳細描述
是在《格物粗談》中
收貯浮萍,陰干
加雄黃,作紙纏香
燒之,能祛蚊蟲
可謂「一物降一物」
蚊香的發明可能
和端午習俗有關
也可能和燒香祭祀有關
豐子愷《打蚊煙》
陸游先生說
「舉扇不能卻,燔艾取一塊」
用扇子驅趕不了蚊子
進而燒艾草點蚊香
說明在宋朝
用艾草燃燒驅蚊
在民間很常用
并且易取廉價
▼
明朝《金瓶梅》里記載了
滅蚊的「蚊子燈」
后來在清代
制出精巧的銅制吸蚊燈
燈捻被點燃后
氣流迅速吸入
蚊蟲便會被神秘力量
吸進燈盞從而死亡
在清代
寫《浮生六記》的沈復
干過一件腦洞大開的事
他將蚊子困在蚊帳里
然后熏上煙霧
慢慢聯想著一幅青云白鶴圖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童趣》
▼
1849年即道光二十九年
“茶葉大盜”羅伯特福鈞
從浙西到閩北途中
被蚊子叮得整夜無法合眼
于是他購買當地人使用的蚊香
羅伯特·福鈞和家人
后來他把這一信息帶回歐洲
引起西方昆蟲學家
和化學家的極大興趣
紛紛詢問他這種蚊香由來
后來在浙江定海得知配方
發現此種蚊香
由松香粉、艾蒿粉、
煙葉粉、少量的砒霜
和硫磺混合而成
胡文虎和虎頭
同治初年
華僑胡文虎隨父
在緬甸開了一家藥鋪
由于緬甸天氣炎熱
雨水充沛
蚊蠅蟲豸繁多
胡文虎據此開始研究中草藥
并吸取南洋民間草藥配方
制成了“虎標萬金油”
也就是我們熟知的
清涼油
錢鐘書《圍城》:“誰有萬金油?慎明,你隨身帶藥的,有沒有萬金油?
龍虎清涼油廣告頁
▼
1902年
效力持續七小時以上
漩渦狀的蚊香正式上市
1905年
香港廣生行開始生產
國人第一款花露水
「雙妹牌」
“花露”二字歐陽修
《阮郎歸·南園春半踏青時》
「花露重,草煙低」
1908年上海誕生了
大陸最早一款花露水
當時頗具盛名的
上海中西大藥房
研發出盛裝在
綠色玻璃瓶的花露水
這瓶透明綠香水
名為「明星花露水」
Logo設計為一個拉著舞衣裙擺
款款答禮的女孩
主攻女性市場
隨即花露水席卷上海
一躍而成知名的國產香水
40至50年代
是臺灣民眾
一度瘋迷的明星產品
直到現在
每家每戶都會備有蚊香
花露水以及清涼油
▼
夏天逐漸靠近
你有什么驅蚊大法?
參考:
楊峰《史話:蚊子,也許是人類的千古宿仇》
趙柒斤《史海鉤沉說“蚊帳”》
文章來源 | 地道風物(ID:didaofeng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