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諺語不太科學。曾國藩學不了,這個晚清名相和古今第一完人,智商和能力都普普通通,是硬靠堅韌不拔的性格和苛刻的自我習慣成功的,等能讀懂曾國藩時,一個人能培養本性的少年時代早已過去。胡雪巖則不必學,別看他曾經是赫赫有名的中國首富、紅頂商人,以會做生意著稱,但終究鏡花水月一場空。借鑒意義大,學習價值少。胡雪巖祖籍安徽黃山,從小在浙江“杭漂”長大,因家中貧困,先后在糧食店、雜貨鋪做打工小哥,最后因為聰明伶俐踏實肯干,當上了杭州信和錢莊的總經理,本來是穩穩當當的中產生活,但胡雪巖早已瞄上了當時的“創新業務”:代理地方財政。清朝的省、府、縣垂直管理,貨幣是實物白銀,交稅時,各級層層把白銀押送到上級庫房,撥款時,上級再把銀兩撥付到下級財庫,來回倒騰、效率低下,而且計重麻煩、成本很高。但如果采用錢莊匯票的方式,問題就圓滿的解決了,各級只要把銀子存進錢莊,根據錢莊出具的票據來回周轉,最后統一核算即可,票據的威力了解一下。當然,錢莊也不是雷鋒,這筆存款,他是可以拿來周轉賺錢的,互利互惠。胡雪巖如何起家已無法考證,民間流傳他是砸了500兩銀子給“候補浙江鹽大使”王有齡去跑官,王有齡當了湖州知府后投桃報李,起源于作家高陽的小說。但胡雪巖的確是從代理湖州公庫起家的,他拿著湖州的稅收款找農民收購生絲,再運到上海高價出售,變現后再交銀子到浙江省藩庫,完美的打個時間差賺錢。
王有齡后來一路做到杭州知府、浙江巡撫,胡雪巖也水漲船高,一邊當中間商賺差價,一邊替王有齡采購糧食軍火抵抗太平天國,掌握了浙江一半的戰時財經。
然而太平軍名將李秀成最后攻破了杭州,守土有責的王有齡自殺身亡。雖然失去了靠山,但胡雪巖已然模式大成,又用這套方法與新來的浙江巡撫左宗棠打成一片。市場的威力是無窮的,在兵荒馬亂的動蕩年月,胡雪巖不但保證了浙江戰時財政和軍費的正常匯兌運行,而且籌餉有功,幫助左宗棠組建了純洋槍的“常捷軍”,并攻克了紹興寧波。1864年以后,胡雪巖已經徹底獲得了上至閩浙總督左宗棠、下至浙江政商各界的信賴,稅收、軍費、財政撥款、私人積蓄等紛紛存入胡雪巖的阜康錢莊,他也一躍而為浙江首富,資產過千萬。雖然利用省府縣的財政資金當中間商賺差價屬于監管套利,錢莊占用朝廷錢做生意也不付利息,但并無法律禁止,而且極大的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運行效率,確實堪稱創新。這套模式是晉商創立的,但胡雪巖玩的大、玩的猛,他還要在這條路上繼續深入,戶部不改變,他就要去改變戶部。1868年,左宗棠從主管浙江福建的閩浙總督任上調任陜甘總督,先是去平定陜西的回亂,再是抬棺上陣去收復被沙俄侵占的新疆,然而西北五省土地貧瘠,軍費就成了最大的問題。戶部的解決方式是各省一起出錢,分攤西征軍費,如果還有不足,再向民間和洋人借款。1870年代的清廷,剛剿滅了太平天國和捻軍,還在大辦洋務運動,一副“同治中興”的架勢,信用極為剛硬,抵押物是各省的海關關稅,還款來源也十分堅挺,也就是說,幫朝廷借款是一門大生意。和左宗棠關系密切的胡雪巖自然就近水樓臺,7年西征,左宗棠一共花了6080萬兩軍費,胡雪巖就經手借了1710萬兩。英國人的報價是年息8%,胡雪巖倒手就變成了15%,吃了小一半利差。為了讓西征軍少從地方籌款、少向洋人直接借款,自己多切一部分份額,胡雪巖還操縱輿論熱炒了“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激發在京的浙江籍官員聯名上書,逼走了左宗棠留在杭州籌餉的浙江巡撫楊昌浚。當時的兩江總督、林則徐的女婿沈葆楨知道底價就很反感,而曾國藩的長子、收復伊犁的功臣曾紀澤《使西日記》中說:“胡雪巖之代借洋款,洋人得息八厘,而胡道報一分五厘。奸商謀利,病民蠹國,科以漢奸之罪,殆不為枉”。
但畢竟胡雪巖的借款效率高,采辦的銀兩軍械物資經常是最危急時刻送到,雖然朝臣反對聲音很多,但西太后認為這是于國有功的。用600萬兩利差,買回1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本身就是大賺,而且胡雪巖這種市場化的效率、創新式的實干,也有利于朝野思維扭轉,很值得肯定。因此胡雪巖被授予布政使銜(三品),賞穿黃馬褂、官帽上可帶二品紅色頂戴,成為晚清獨一份的紅頂商人。在給予名譽肯定之后,太后還給了胡雪巖一個巨大的蛋糕,把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四省的稅收管理和財政匯兌大權交給了胡雪巖,由他代理“四省公庫”。相當于交出去了小半個央行和財政部。既然戶部不改變,你已經改變了戶部,那么就要繼續創新,為國效力。太后從感情和實惠上都給的很足。這一段史實,用陳道明老師演的《胡雪巖》一段最為貼切:慈禧:哦,跟我一樣大,屬羊的。幾月羊?。?/span>
演慈禧的趙奎娥老師是陳寶國的夫人,真屬羊。既然都說你吉祥,過去的吃利差、做小動作的那些齷齪事,就不提了,出發點只要是為了大局,都好說。胡雪巖:不敢,不敢。小人只盼著國家安定,百姓安康,我能經營好我的阜康錢莊。慈禧:好,既是經營錢莊,就把江蘇、江西、福建、和浙江四省的稅收大權交給你代理。
朝廷酬功不小氣啊,代理“四省公庫”,是把東南半壁江山的稅收管理和財政匯兌大權都交給了胡雪巖。背后也是有深意的。慈禧:國之稅務乃朝廷的命根,國庫的血脈。你要如實辦好,以不負眾望。
太后給了這么多,甚至讓渡部分國家的公權力,對胡雪巖的要求無非兩點,第一是充實金融的血脈,支持社會的穩定;第二是堅固東南的海防,辦好馬尾船政和南洋水師,維護國家的安全。用意很明確,從一個賺錢的生意人,轉型成一個典范的企業家。胡雪巖回去后怎么干的呢?他利用龐大的現金流,打造了一個巨無霸的平臺型經濟體,在當時最賺錢的生絲產業中,胡雪巖搞了一個封閉的業務場景,從桑田主、機工、繅絲工、小工廠主一路放貸,壟斷了上海產量的2/3,控制了市場價格。而在10個通商口岸城市中,阜康錢莊一家獨大,占據了內資放貸體量的40%。阜康是不談什么準備金的,用2兩白銀的開辦費驅動100多兩的高利貸,杠桿高的嚇人。當時的戶部尚書閻敬銘是理財專家,指出放貸生意不能貪大求廣,在蒙古,晉商們誘惑大家過度消費,從牧民到王公到都負債累累,羊群賣光了都只能還得起當年利息的1/3,蒙古與內陸實際已離心離德,胡雪巖這么搞下去,不是做大規模,而是做大風險。但此時的胡雪巖,已經手握兩千萬白銀資產,觸角伸到金融、實業、商貿、流通、媒體的方方面面領域,還大搞慈善醫藥,名震天下已經不甩戶部了,閻敬銘68歲了,老年人俱樂部。至于老佛爺的期望,左宗棠在閩浙總督位子上時,胡雪巖辦福州船政還是用心的,但等到左宗棠調走后,接任的是和老胡鬧過不愉快的沈葆楨,沈既懂金融又清廉,胡雪巖刮不到油水,撂挑子不管了。四省稅收的龐大現金流被用于放貸,朝廷給予的信用背書拿來搞壟斷經營,坐莊高風險的生絲期貨交易——太后想讓胡雪巖去闖一闖,激活各界活力,用國庫資金的市場化經營,來反哺海軍堅固東南和充實財政血脈的兩大期望都落空了。胡雪巖一直覺得,自己賺的錢,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不能把我的阜康錢莊,變成朝廷的米袋面缸”。看到這里,相信各位已然明白,胡雪巖的敗亡根本不是外界傳說的什么權力和金錢的結合,而是他自己既不懂政治,也不懂金融。胡雪巖別看體量龐大,但都是流水而不是凈資產,超級大戶委托理財只適合做一些低風險低回報的投入,哪能用來放貸款和炒期貨呢?朝廷既然給了你二品頂戴和四省稅務的代理權,是希望你承擔部分社會責任、不能只盯著賺錢的,朝廷缺那兩個放貸的人嗎?一樣是經理國庫,歐洲的羅斯柴爾德就話不隨口、事不隨意,國庫資金只做隔夜的同業拆借,胡雪巖卻醉心放貸,寧肯一錯到底。1883年,胡雪巖豪賭生絲現貨失敗,損失小千萬兩白銀,再加上中法戰爭爆發,市場一片蕭條恐慌,廣大儲戶紛紛擠兌,胡雪巖收不回貸款,流動性枯竭,阜康錢莊只能倒閉。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場金融風暴,破產的錢莊票號登滿了《申報》的版面,無數晉商徽商灰飛煙滅,胡雪巖也例外不了。各界廣泛流傳胡雪巖是李鴻章和左宗棠的斗爭犧牲品、盛宣懷提出“倒左必先倒胡”,完全是小說杜撰,曾李左三人,合作遠大于斗爭,胡雪巖母親的尊號,是當時直隸總督李鴻章幫著要的,而盛宣懷,還窩在天津搞電報。在阜康錢莊破產后,是西太后了解到胡雪巖占用的國庫資金高達1200多萬兩,自己交辦的事情老胡完全就是敷衍,一怒之下要求嚴查,李鴻章催要240萬兩軍火電報存款,充其量是風險防控措施而已。你胡雪巖四處亂放貸被擠兌、坐莊搞生絲虧一半,難道是李中堂的錯嗎?李鴻章難道會繼續讓他經理國庫,拿朝廷的錢去補自己的窟窿嗎?稍微有點金融知識就知道,胡雪巖死于自己的戰略失誤和高杠桿,怪不得別人。在電視劇《胡雪巖》中,臨終前的首富喟然長嘆,
“再精巧的算盤,也有打錯的時候。人間是非,是非人間哪,真算不透!”
哪有算不透的呢?雪巖在幫助王有齡守浙江、左宗棠復新疆、經營馬尾船政的事情上,立足點都是為國為民,雖然也大賺利差甚至驕奢淫逸,縱有瑕疵也不妨礙論功行賞,但拿到國家名器和公信加持后,胡雪巖依然沉迷于賺錢而忽視責任和公義,半山腰上就昏了頭,敗亡也就埋下了伏筆。錢這東西,少的時候,是一家一姓的,多的時候,是天下萬民的。就連美國首富洛克菲勒都認為他只是在替上帝管理財富,帶著巨大的財富死去是一種恥辱。金錢是最講武德的,放眼全世界,哪里都是只有時代的首富,沒有首富的時代。
為國為民,你就是時代的寵兒,利字當頭,你就是時代的棄兒。所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經商也好、職場也罷,胡雪巖不太值得學,連日本人都知道左手論語右手算盤,商道即人道,核心只有四個字:
仁者愛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