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給自己“減負”——做個輕松的語文老師
吳霞 發布時間: 2010-8-6 12:39:50
做人累,做老師忙,做語文老師那就又累又忙。怎樣才能輕松地從事語文教學呢?可以嘗試以下做法:
第一:備課方面,切忌全而細。我們大多時候不會備課,一會看看這個教參,一會又看看那個學案,生怕把哪一點目標,哪一個知識遺漏掉,而弄出來的教學目標和任務也好像不是自己的,浪費了大把時間,效果卻不是很好。筆者認為不要刻意花大量時間去投入到那些資料中去,可以憑著自己的理解,抓住文本最突出的一點,完成一兩個教學目標和任務足矣,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力求講解翔實繁雜,更不要刻意拓展。用更多精力研究文本,吃透文本,在有余力的情況下,可以翻翻有權威的教參,這樣不僅提高了自己解讀文本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學水平,激活教學思維。
第二:作業方面,不要輕易布置課外作業。語文重在課堂理解,當堂消化。我們習慣性的每天布置點課外作業,好像沒有作業就不足以強化當天所學。布置那些所謂的抄寫課文(主要是文言文),做練習冊的作業應盡量少而精。經典文章可當堂引導學生背誦消化,習題可選做其中的典型題目。很難想象有學生能在中學時間如此緊張,背負更大數理化學科沉重壓力下,給你認真對待語文練習冊,大多時候答案一抄就完事。這樣的作業有何實質性的意義?不僅浪費學生的寶貴時間,甚至還會招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反感,產生厭學情緒。對我們老師,把大把的時間耗費在這樣低效率的工作中,怎么能高效的備課,高效的講授,更不說哪有時間來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第三:備課方式方面,學會隨時隨地靈活備課。其實每天的備課是花費我們時間最多的工作,但我們可以提前兩三天先研讀完要上課的文本,并不要急于在哪里苦思冥想,耗費大量時間來當場寫出教案。可以將文本裝在自己大腦里,借助其他時間有意識無意識的思考上課思路,或許在你做家務,或許在你出門散步,或許在你與人探討中就有可能會豁然開朗,找到上課的更好思路,這時候再下筆寫教案,可能用不了半個小時就能完成。這樣既能結合社會、生活備課,還能讓自己的課堂時刻充滿新鮮感,不僅節約了在校冥思苦想備課的時間,而且很高效的提高了自己的教學質量。
第四:記誦方面,采取集中默寫的方式處理語文經典篇目的背誦。語文教學,學生背誦識記的內容非常多,這就要我們抽出足夠時間抓學生背誦。經常看到有的語文老師跑到班上找這個學生找那個學生背。為了學生背誦,浪費了師生大量的時間。對待這塊教學任務,筆者覺得可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盡量當堂背誦,如果一課時背誦不過就兩課時,兩節背誦不過就設置成三課時。因為要求背誦的肯定是重要的課文,需要我們重點教授,然后采取學生當堂默寫方式,等全體有80%已經完成后,剩下的20%我們就好處理多了,要么交給信任的學生,要么適當抽出點時間抽查。這樣,我們在早讀課中,就不用重抓學生背寫課文了,而可以結合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文章,拿出來和學生一起誦讀或者識記,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水平,還增加了知識儲備,也讓早讀課有了新意。
第五:作文批改方面,發動學生互相批改。好處是:
1.經過多次批改實踐,學生不僅準確地記住了寫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對這些要求理解得越來越深刻。他會指導別人應該怎樣寫,不應該怎樣寫,自然也增強了自己的寫作能力。
2.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看到多名同學的作文,這樣容易發現、學習別人的長處。別人的缺點短處,自己引為戒鑒,也是好事,學生的思想多了一個相互交流、開放的機會。
3.每次批改作文,每人只批一本,負擔不重,每次都抽簽換人,批的人有新鮮感,有興趣。每位同學的 作文,每次都換一位同學批,看不同的同學對自己的批語,當然也有新鮮感。這種新鮮感,有利于培養學生批改作文的興趣和看別人批語的興趣。
4.批改作文時,學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進入教師的角色思考問題,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心理平衡能力,角色互換能力,促進學生心理走向成熟。
5.教師只抽查翻閱一部分同學的批改結果,在短時間內看多篇作文,有利于教師比較思考,且保持較濃厚 的閱讀興趣,容易激發教師的智力潛能與創造潛能。還可將節省的大量用筆批改的時間,用于研究學生心理, 研究學習方法,進一步提高教書育人的效率。
做到了以上五個方面,我想我們就可以每天節約出至少2個小時以上的時間,供我們自由支配。我們可以選擇讀書學習,提高自己的語文教學,也可以選擇聽歌散步逛街看電視、釣魚爬山下象棋......豐富我們的業余生活。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進行各種娛樂活動,能保持身心健康和生命活力,更重要的是做到了這幾點,我們就不會因為繁忙而對語文教學產生反感,乃至反感老師這個職業,就可以高效而愉快的完成教學任務,輕輕松松教語文,快快樂樂過生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