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課改共成長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我與新課改同成長》。
當課改的東風吹進杜馬校園的時候,已經教過兩屆畢業生的我,暗笑無非是換湯不換藥。依舊是埋頭于教材之中,苦干于課堂之上,每節課后對照教參,慶幸完成了教學任務。期末手捧考試成績,數數能全部及格,臉上便情不自禁透出些欣慰。直到自己要參加課改實驗,依然對課改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簡單認為不過是變變教材而已。
曾幾何時,年輕氣盛的我總是一廂情愿的為學生精心設計巧妙地切入點,尋找著進入文本的最快捷,甚至是最“科學”的方法,而把學生的感受和問題冷落一旁。于是課堂上就你講你的,我想我的,師生之間缺乏平等對話的共同話題,從而使交流幾乎陷于停滯。本應是水乳交融的和諧,卻成了油水難融的尷尬。于是課堂也就不能自由呼吸,生命活力也就不再,那種麻木呆滯,無奈忍從的沉寂課堂便一次次重演。直到06年的中考,97班沉重的一跤摔得我不得不反思,反思一年來辛苦的付出為什么會得來如此吝嗇的回報?反思我的課堂上舉手的人為什么越來越少,見面就喜歡溜邊的人為什么越來越多?
在我徘徊琢磨苦惱時,學校講座、組內研討,大量課改書籍??像一場場及時雨潑灑在我的心田;宛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使我走出了迷惘的低谷。于是我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重新去學習新課程理念,并進一步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反思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在我冷靜而充分地審視了自己以往的教學行為后,漸漸地,我的思維變得開闊了。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每一堂課上,享受到熱烈的、沸騰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這樣的課堂難道不是新課改所要追求的課堂嗎?不也是我這個在多年傳統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新一代教師所渴望的課堂嗎?因為只有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身為一線語文教師的我,新課改的實施,迫使我要精心設計每一堂課,改變以往的課堂教學方法,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新課改的課堂不再是教師的獨奏,
而是師生的合奏,演奏主旋律的是學生,教師只是那個伴奏者!有句話說得好,"學生未必不如師",在新課改的課堂上作為教師的我應不以權威自居,不以學生惟命是從為榮,與學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師生關系。要從高高在上的指揮者中走出來,蹲下身子來欣賞我的學生,傾聽我的學生,向我的學生學習,和我的學生一同成長。
跨過去前面是個天。我不會再用同一把尺子,而是多幾把尺子多量出幾個好學生;也不會以“師”自居,而是平等地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溝通、思與思的碰撞,進行朋友式的合作交流。我會讓學生學會生活,會注重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和經驗的獲得,會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富于創新,會讓學生在良好的教育情境中,健康成長。過去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但新課程的理念告訴我:學生不是裝載知識的容器,不是知識的收購站,他們需要的不是一杯水,一桶水,而是一種能力,一種去探究、去尋找整個知識海洋的能力!與其讓教師有一桶水往學生的杯里倒,不如教學生如何去挖掘水源,如何變“杯中水”為“長流水”。
在與孩子們平等的交往中,我常被他們那天真無邪的心靈美所陶醉,我常常跟他們一起歡呼,一起跳躍,一起在成功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在失敗中體驗失敗的痛苦。那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香有色,有花有果的教學情感,在我的心底顯得如此踏實、渾厚與真摯。
記得一位教育家曾經這樣呼吁過,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成為孩子們展示自己生命活力的舞臺。在課堂上,我漸漸地發現,無論是哪個班級總有學習相對較差的學生,但卻沒有學習絕對差的學生。而學習相對較差的學生也有許多優點。假如你用發展性的眼光客觀地去看待每一位學習暫時較差的學生,充分挖掘他身上的閃光點,從塑造一個活潑開朗的人格出發,來提高他的學習成績,便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而相反的,只給予學生壓力,只給予學生批評而不鼓勵,不用發展性的眼光去看待一名學生顯然是不科學的。課堂是孩子們展示自己生命活力的舞臺,當你用發展性的目光去看待他們,鼓勵他們,調動他們,那學生們的無窮無盡的創造力就會被激發,課堂也將成為孩子們展示自己生命力的舞臺。
新課程改革不僅塑造了學生們那活潑、開朗的性格,同時也樹立了我一個大膽創新、開拓進取的工作作風。我知道,在課改的路上,我還是一個剛剛入園的小學生,但我始終堅信著,只要是有心的教育者,最終都能夠在課改的藝術殿堂里,塑造自己最完美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