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國的版圖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笆馬上催……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胡馬,不敢過臨洮。
唐人的詩韻猶在,恍恍然威哉,大國尚武之風可見一斑,強盛之相包容在詩人豪邁的文字里,飄灑于漢族昔日的光榮中,由腐爛的隋王朝滅亡開始,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而不朽的帝國----唐,出現在世界諸國的面前,其對華人影響之大,不亞于羅馬對歐洲蠻族的啟迪。
唐的影響,波及到后世的方方面面,一時難以盡論,單就軍事方面來說唐成立后大的舉動主要有這樣幾點:
與北方的作戰:唐建成了一支強大的作戰精銳隊伍,征服了長期為害北中國的突厥一族,滅亡了西突厥,完善了北部的防御機能,使絲稠之路暢通無阻,密切了中國和西方世界的交流和往來,。這種中原國家對游牧民族的反擊在中國歷史上常見的,但真正能做到統治時期能長時間對北方民族保持強勢的王朝卻僅漢唐兩家而以,史實記載:隋文帝封突厥突利可汗為啟民可汗。啟民統率東突厥部眾,為隋守衛北方邊境。六○九年,啟民死,子始畢可汗立。這時候,隋煬帝正在掀起大亂,割據勢力紛紛出現,農民起義還沒有形成統一全國的力量,中國陷于分裂狀態。始畢利用這個形勢,招收大量中國的避難人,征服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作屬地,擁有近百萬的部眾。割據者如薛舉、劉武周、梁師都、王世充之流,都向始畢稱臣獻媚,請求援助,始畢給他們一些支持,助長割據勢力。以從中謀得好處。隋煬帝曾企圖用小計謀分裂突厥,結果都被始畢識破,歸于失敗,踞隋書所記煬帝的這鐘收買分化做了好幾次,從賜官到賞銀都包括,但是成果不佳。隋文帝時,中國因統一而強,突厥因分裂而弱,現在恰恰倒過來,突厥成為操縱諸割據者,制造戰亂的強敵。舊唐書中也說:煬帝于雁門為突厥所困,太宗應募救援云云,由此可見,隋末之時,來自北國的強大對手已是心腹大患,不僅割斷著中國和西域的聯洛,而且有南下入侵的威協。唐初突劂人大舉入侵,唐王朝無力抵御,突厥的頡利可汗一路南下,破大震關,入晉州,已經威協到了唐的首都長安,唐派鄭元求和,并答應歲歲進貢,方使其歸退。這一事實充份體現了唐有責任消滅這個侵略國,因為無論入侵或謀和,都是中國的大害。六二四年,唐已消滅諸割據者(朔方郡割據者梁師都除外),中國得到統一,開始對突厥采取主動,準備進攻。六二九年,唐太宗任命李靖,李勣、柴紹、李道宗、衛孝節、薛萬徹各為行軍總管,分六路出擊,兵力共十 余萬人,統受李靖指揮。突利可汗入朝,頡利愈益孤立。六三○年,唐軍大破突厥軍,捕獲頡利可汗。東突厥殘部有些投薛延陀,有些逃往西域。由此確立了唐朝無上的權威,西北部各族紛紛來朝,唐太宗從那時起就被稱為天可汗,舊唐書載:夏四月丁,御順天門,軍執頡利以獻,自是西北諸藩皆咸請上尊號天可汗。至此,唐君成為西部乃至漠北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以后代代唐朝皇帝都以天可汗的名號來統治漠北,以顯上國之威。西突厥也在657年為唐高宗所滅,至此,來自突厥的威脅解除。唐的北方做戰成功。
朝鮮半島的征伐戰:首先這是一場侵略的戰爭,因此失敗也就是必然的。強大的唐朝數次對小小的高麗進行討伐,然而卻并未討到多少便宜,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了戰爭是以人民群眾的力量為主的,而不是軍力的強大。6×4二年,高麗西部酋長泉(姓)蓋蘇文(名)殺高麗大臣百余人,又殺國王高建武,立高藏為國王。泉蓋蘇文專擅國政,用嚴刑立威望,高麗內部自然不能相安。唐太宗覺得有隙可乘,6×4四年,決定親自率兵往攻。群臣多上書勸阻,褚遂良建議說,派二三猛將率兵四五萬出戰,即可成事,不必親往。唐太宗不聽,御駕親征,派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戰艦五百艘,載士兵四萬三千人自萊州泛海向平壤。派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步騎兵六萬及一部分西北方胡兵向遼東,兩軍合勢并進。又令新羅、百濟、奚、契丹配合唐軍分路擊高麗。6×4五年,唐太宗率諸軍自洛陽出發到幽州。李勣、張亮兩路都獲有戰果。唐太宗親到遼東城下督戰,唐兵破遼東城,又取白巖城(遼寧遼陽市東北)、蓋牟城(遼寧蓋平縣。唐軍百計圍攻安市城,守城人堅守不屈,這時候天氣寒冷,草枯水凍,糧食又快用完,兵馬無法久留,戰無不勝的唐太宗只好從安市城下退兵回國。唐軍奪得十個城,擄獲遼、蓋、巖三州居民七萬人,算是這次戰爭的收獲。這次高麗軍堅壁清野,唐軍凍餓而死者甚眾,尸骨堆積如山,然而唐的君主仍不肯認敗,公元六六零年,高宗派蘇定方等人再次攻打百濟,663年百濟全境被占領,形成了合圍高麗之勢。六六八年,唐軍攻破平壤,建安東都護府統治。
然而反抗的聲音一直不斷,至武則天時代,唐的勢力退出朝鮮半島,高麗復國。縱觀這次戰爭除看出唐的不道義外,也看出一些其他的東西,比如唐太宗下令百濟,新羅等國一起隨軍攻打高麗,反映了唐的軍威之盛,另一方面也說明唐王朝當時已達到擁有謀求霸權的國力了,不復再用固守中原的政策了。
大唐帝國的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