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道德,都是協調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行為準則。行為不遵守道德準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必定混亂不堪,進而可能造成社會結構的癱瘓或解體。因此,提倡重視道德,或自己嚴格遵守道德準則,這并非僅僅是為別人,同時也是為自己,為了共同擁有一個健康、穩定、高尚、進步的社會人際關系。任何社會都要確立與自己相適應的道德準則,并促使社會成員遵守這道德準則。從道德自身看,可分道德理想、社會道德、職業道德、家庭道德等。社會上所有成員都承認的道德準則,此謂社會道德;為某一行業所有成員都承認的道德準則,此謂職業道德。編輯這一行業有職業道德,社會上的其他行業如教師、醫生、商人、公務員等,都有職業道德。職業道德具有明顯的職業特點,但是它并非可以離開社會道德、道德理想而存在,相反,它必須與社會道德、與道德理想保持一致。下面,講與編輯職業道德有關的三個理論問題。
市場行為與道德規范
出版物面向市場以后,編輯的工作便與市場緊密的聯系起來,這樣就必然產生編輯的市場行為。凡市場行為,皆以獲取經濟利益為目的。編輯把選題變成出版物之后,在市場上就有可能獲得豐厚的利潤。不以獲取利潤為目的,這種經營方式在市場經濟競爭中沒有立足之地,結果難免造成自己單位陷于破產或瀕臨破產的厄運。因此,出版物面向市場以后,編輯或出版業的經營目的,一定是追求利潤。
但是,在市場中,在獲取豐厚利潤這誘人的經濟利益驅動之下,有些人往往鼓起百倍的勇氣去做那些傷天害理的事。總之,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人們很容易做出損害公共利益與他人利益的事情來。比如,生產領域中常見的粗制濫造。從經濟角度看,粗制濫造主要是以犧牲質量為代價去降低成本,從而加大利潤率。出版工作中的粗制濫造,諸如出版物內容低劣,常識性錯誤等硬傷連篇累牘,錯別字數量驚人,印刷中的漏印、缺頁、脫膠等。從倫理觀點看,編輯通過這類粗制濫造的出版物,去謀取自己的經濟利益,結果嚴重損害讀者利益,完全是不道德的行為。市場上違反道德的行為,往往與牟取暴利成正相關,例如盜版與制黃就是。于是,在暴利的驅動下,盜版制黃,屢禁不止。這種行為,不只是不道德,同時又是違法的,對社會的危害最大。
由此可見,在市場上獲取經濟利益,賺取利潤,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不損害公共利益,與不損害他人利益。通過損害公共利益或損害他人利益的途徑,去獲取自己的經濟利益,必將破壞市場正常秩序,造成市場混亂,以致造成社會的混亂,最終致使市場本身無法存在下去。為了防止這一點,任何市場行為都必須接受社會的規范。符合社會規范的市場行為才是正當的,不符合的就是不正當的。
針對市場行為的社會規范,主要有兩種,一是道德規范,另一是法律規范。僅有這些規范還不夠,另需要建立強有力的社會監督機制,主要是輿論監督與行政監督,去監督人們遵守這些社會規范。對于違反社會規范的市場行為,必須給以譴責或懲罰。
市場對于經濟發展以致出版業發展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從根本上說,市場經濟就是自由經濟,凡市場都是自由的,這無疑是對的。但從另一面看,市場行為如果是無限制的自由,獲取利潤可以為所欲為,結果一定非常可怕,等于引發烈性爆炸物,社會秩序必將遭到嚴重破壞,一片混亂。這種局面對社會上所有成員都不利。所以,市場經濟既是自由的經濟又是規范的經濟。市場經濟的自由度,是與其規范度相匹配的。
因此,對編輯來說,出版業面向市場以后,加強自己的道德規范,提高道德修養與道德水平,去適應市場形勢的需要,乃是唯一的選擇。
自律與他律
職業道德的力量,在于它是一種不依賴外部強制,而是依靠內心自覺的力量。編輯的職業道德,從觀念上說,是建立在對自己職業所承擔的社會義務與社會責任的基礎之上的。對職業承擔的社會義務與社會責任的認識愈深刻,道德觀念的理性基礎就愈堅實。由此出發,逐漸在自己頭腦中養成有關編輯職業的種種道德情感,如榮譽感、義務感、羞恥感等,最終凝聚在編輯的血肉中,成為職業良心。養成了這樣的道德情感與職業良心,再通過天長日久的磨練,就具有了自覺的道德習慣。于是,在日常工作中,棄惡從善成為無需外力推動的自覺自愿行為,幾乎不假思索的行為習慣。這樣道德習慣,事實上是一種不可違抗的自由意志,一種棄惡從善的強大精神力量。
從企業管理角度看,職業道德是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因為道德行為無需外力的強制。不論在什么時候,不論在什么場合,人們根據棄惡從善的道德準則,自我約束,自我調節,自我譴責,總之是自己規范自己的行為,這就是職業道德具有的自律作用。因此,優秀的出版業領導,總是十分重視編輯的職業道德,把這一環始終一貫地抓緊抓好。
與職業道德相比,法律的規范作用是強制性,成為社規、廠規、店規的職業紀律也是強制性的。兩者的不同在于,職業道德具有的是自律作用,法律、法規具有的是他律作用。對企業管理來說,自律作用與他律作用都是需要的,不可或缺。
有了法律、法規以后,為什么還需要加強職業道德?因為總有一些不良行為在法律、紀律的制約范圍之外,又總有一些違法、違紀的行為不能被別人發現,前者只能接受道德的約束,后者要求人們具有遵紀守法的自覺性。這就需要職業道德來彌補法律、紀律的不足和短處。當然,反過來說,僅有職業道德而沒有法律、紀律的作用,也是不行的。因為市場中經濟利益的誘惑力,畢竟過于強烈,道德的自律作用畢竟有限。優秀的出版業領導,大都是一手抓職業道德,一手抓法律、紀律。在此同時,重視領導自身的表率作用,堅持實施正確的獎懲制度。如此時間一長,就能形成良好的社風、廠風、店風。此可謂企業管理中的要訣之一。
權利與義務的統一
僅就道德行為與道德觀念而言,一般總是偏重于承擔社會義務這一方面。故而講道德,首先需講義務,即道德義務。但就社會生活中的道德關系而言,必須是權利與義務的和諧統一。無此統一,就沒有牢固的道德關系。
在社會上,編輯是令人尊敬的職業,稱為“文明使者”、“無冕皇帝”。這說明,編輯在社會生活中享有某種權利。需知編輯這些權力,主要來自出版物。出版物是人類歷史上最早使用的傳播媒介,它在促使人們擺脫愚昧落后,促使社會走向文明進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在生產出版物的過程中,印刷復制的作用是重要的,發行流通的作用也是重要的,而編輯在此具有更加重要的核心地位。一般說來,出版物的作用如何,主要取決于編輯發揮的作用如何。出版物在社會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奠定了編輯這個職業在社會生活中的名譽、地位和利益的基礎。如果離開了出版物,編輯就一無所有。
享有權利,必須同時承擔義務。編輯對社會承擔的義務,也主要體現在出版物身上。編輯的職業義務是什么?主要就是保證出版物對社會有益,對公眾有益,而不是有害。嚴格說來,出版物對社會公眾無益,就有違編輯的職業道德。出版物一旦對社會公眾有害,編輯的職業良心就應該受到譴責。當然,出版物的有益還是有害,與作者有很大關系。可是,從媒介傳播的把關人是編輯看,這里的主要責任不在別人,在編輯。因此,出版物出了問題,社會方面總是首先追究編輯的責任。而編輯的全部職業道德,幾乎都是圍繞著向社會公眾提供有益的出版物這個目標形成的。這是編輯職業道德在內容方面的一個顯著特點。
再從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角度看,編輯如果不能承擔自己職業應有的社會義務,這就違反了職業道德,難免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受到人們的鄙棄,而且終將危及編輯自身的利益。反過來說,編輯如果承擔了自己職業應有的社會義務,而自身的職業利益卻無法得到保障,結果是編輯良好的職業道德終將難以長期維持下去。因此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道德關系是不能破壞的;暫時破壞或許不要緊,時間一長,必定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維護這兩者統一的道德關系,編輯個人的作用微不足道,主要是單位領導與社會當局的責任。因此從社會方面看,在提倡職業道德的同時,經常調整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促使道德關系趨于和諧與正常,就是完全必要的了。
往期回顧
責任編輯:彭穎
作 者 簡 介
劉光裕(1936- ),江蘇武進人。中國著名編輯學家,編纂中國出版通史的最早倡導者之一。1959年畢業于山東大學中文系,留校執教。1970年,借調至山東省革委寫作組。1973年,全國十家直屬中央的綜合大學學報奉命復刊,山東大學《文史哲》為其中之一。劉光裕回到山東大學,任《文史哲》編輯部副主任(主任空缺),全權負責復刊事宜。1975年初,重回山東省革委寫作組。1978年,任山東省委宣傳部理論研究室副主任。1979年夏,再次回山東大學出任《文史哲》編輯部主任。《文史哲》發行量在1982和1983年居全國同類刊物之首。1984年冬,辭去學校行政職務,回中文系教書,絕意仕途,埋頭讀書。1996年退休。著有《編輯學論稿》(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柳宗元新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中國書籍出版社2017年再版);《編輯學理論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歷史與文化論集》(中國文學出版社,2004年);《先秦兩漢出版史論》(齊魯書社,2016年);《蔡倫造紙與紙的早期應用》(齊魯書社,2021年)等學術著作,另有文藝學、哲學、經學、史學、文字學等方面論文數十萬字,其中數篇文章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