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眼鏡的種類
1.間接檢眼鏡
常用的是頭戴式間接檢眼鏡,配合20D透鏡使用。畫風大概這樣:
特點是:所見為放大4倍的倒像,需要配合20D的透鏡使用,患者需要充分散瞳。
2.直接檢眼鏡
是目前最常用的檢查工具,也叫手持式檢眼鏡。在暗室內直接使用,無需散瞳。畫風大概這樣:
醫生手里拿的那個東西,其實長這樣:
鏡頭 手柄
特點:醫生所見是放大16倍的正像。無需散瞳,暗室下直接使用。工作原理:鏡頭的構造包括照明系統和觀察系統,燈光由一小鏡反射入被檢眼內,檢查者可通過調節鏡頭屈光度檢查屈光間質、玻璃體、視網膜、脈絡膜及視神經乳頭等部位。工作原理如下圖:
操作方式:
1.檢查宜在暗室中進行,病人多取坐位,檢查者坐位或立位均可。檢查右眼時,檢查者位于患者的右側,用右手持鏡,右眼觀察;檢查左眼時,則位于患者左側,左手持鏡,用左眼觀察。 2.正式檢查眼底前,先用徹照法檢查眼的屈光間質是否混濁。用手指將檢眼鏡盤撥到+8 -- +10(黑色)屈光度處,距受檢眼10--20cm,將檢眼鏡光線射入受檢眼的瞳孔.正常時呈桔紅色反光。如角膜、房水、晶體或玻璃體混濁,則在橘紅反光中見有黑影。此時令病人轉動眼球,如黑影與眼球的轉動方向一致,則混濁位于晶體前方,如方向相反,則位于玻璃體;位置不動,則混濁在晶體。 3.檢查眼底:囑患者向正前方直視,將鏡盤撥回到“0”,同時將檢眼鏡移近到受檢眼前約2cm處觀察眼底。如檢查者與患者都是正視眼,便可看到眼底的正象,看不清時,可撥動鏡盤至看清為止。檢查時先查視神經乳頭,再按視網膜動靜脈分支,分別檢查各象限.最后檢查黃斑部。檢查視神經乳頭時,光線自顳側約15度處射人;檢查黃斑時,因病人注視檢眼鏡光源;檢查眼底周邊部時,囑病人向上、下、左、右各方向注視、轉動眼球,或將檢眼鏡角度變動。 觀察視神經乳頭的形狀、大小、色澤,邊緣是否清晰。觀察視網膜動、靜脈,注意血管的粗細、行徑、管壁反光、分支角度及動、靜脈交叉處有無壓迫或拱橋現象,正常動脈與靜脈管徑之比為2;3。觀察黃斑部,注意其大小、中心凹反射是否存在,有無水腫、出血、滲出及色素紊亂等。觀察視網膜,注意有無水腫、滲出、出血、剝離及新生血管等。 4.眼底檢查記錄;為說明和記錄眼底病變的部位及其大小范圍.通常以視神經乳頭,視網膜中央動、靜脈行徑.黃斑部為標志,表明病變部與這些標志的位置距離和方向關系。距離和范圍大小一般以視神經乳頭直徑PD(1PD=1.5mm)為標準計算。記錄病變隆起或凹陷程度,是以看清病變區周圍視網膜面與看清病變隆起最高處或凹陷最低處的屈光度(D)差來計算,每差3個屈光度(3D)等于1mm。
進口手持式檢眼鏡操作方法:
德國Riester檢眼鏡如圖所示,盒內包括一個鏡頭,一個手柄和一個20D的非球面透鏡:
手柄內裝兩節3.5V鋰電池,使用壽命為50個小時,可檢查患者1500個左右。
鏡頭上方“彎月”形狀藍色凸起設計,為方便醫生的眉毛不要貼在鏡頭上。中間的數字,為顯示屈光度。下方的水滴形凹槽,為方便醫生操作時放置拇指。側面的藍色轉輪,用于撥動調節屈光度。
鏡頭背面有兩圈轉輪。外圈用于調節光圈,依次為:半圓、小圓、中圓、大圓、星狀、裂隙。
內圈為轉換濾鏡:綠色濾鏡:也叫無赤光濾鏡,用于將紅色光線過濾到醫生的視野內,用于辨識細微的血管病變,如視網膜出血。偏光濾光片:精確評估正常組織的顏色,避免視網膜成像。藍色濾光片:提高鑒別不正常血管或血管出血的能力,用于熒光眼科學。在血管造影中用于檢查后續的眼疾,如循環系統紊亂疾病,腫瘤或脈絡膜層變異和血管異常。
優質檢眼鏡鑒別:
1.鏡頭有防塵處理。檢查方法:外觀為完全密封,將光圈調至大圓,投照到墻面上,應該顏色均勻沒有灰色的小點(灰塵點)。否則在放置一段時間后,鏡頭內進入灰塵,附著在濾鏡表面,形成灰色小點,影響醫生觀察眼底,誤以為血管出血,造成誤診。2.無極調光無極調光是指,調節亮度時,能夠停留在任何亮度。而不是一格一格的“跳躍”式變化。亮度的調節在檢查時非常重要,會影響病人的瞳孔大小,也可以幫助醫生辨別眼底細小的色差。“跳躍”式的變化,會導致多調一格太亮,少調一格太暗的囧境,影響醫生觀察。3.LED燈泡傳統的黃色鹵素燈泡已經逐漸被淘汰,因為其黃色的顏色影響觀察,燈泡壽命短,使用時發熱等缺點而被LED燈泡替代。LED燈泡為白光,成像自然;使用時不發熱,可以連續檢查多個病人;壽命長大10萬小時,幾乎終身不用更換燈泡。因為LED燈泡省電的特點,市場上多搭配鋰電池使用,免去了充電的麻煩。4.操作方便設計合理的檢眼鏡,所有的操作均能單手完成。并且抓握方便,在鏡頭上有拇指的放置處,手柄有防滑設計,手柄凹凸不平或者有磨砂處理。5.其他如德國Riester(里斯特)品牌的檢眼鏡,有自動開關功能,使用更方便省心。另外,在觀察眼底某些特定區域時,需要用到低倍率的透鏡來觀察。在購買時,大家可以嘗試要求商家配套贈送。
文中圖片來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