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一粒灰,落在打工人的頭上就成了一座山。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為工作而焦慮,怕被老板辭退,怕被下屬新人取代,怕競爭對手上位而自己則成了棄子,怕在職場江湖的爾虞我詐中成為犧牲品。
首先就是競爭者太多了,尤其是現在的大學生太多了,老員工的可替代性太強。
正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死沙灘上”。公司不是慈善養老機構,老板每天思考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公司員工的性價比如何,以及如何干掉低性價比的員工。
每年都有近千萬的大學生加入職場,他們帶來了新鮮血液,但也加劇了職場的內卷。
1999年,在亞洲金融危機和國企大裁員之后。為了拯救經濟和增加就業,高校大規模擴充了100多萬的大學錄取名額,截至現在每年的大學生畢業人數,已經逼近1000萬人。
相當于只要你參加了高考,就有大學可以讓你上,大學的普及率基本實現了全覆蓋。
于是,奇觀出現了,大學的錄取率遠遠超過高中的錄取率。窮人家全部用上了象牙筷,原本極度稀缺的高等教育人才成了大路貨,勞動力結構被人為地改變了。
海量的大學生,一方面造成了巨大的職場內卷,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工廠的用工荒。從這一點來看,我們需要這么多大學生么?
并不需要,但反過來說,誰又愿意自家的孩子輟學去工廠打工,成為廉價勞動力呢?
于是太多的家庭付出了巨大的時間、精力、金錢,一路將孩子扶持進大學,以期獲得大學文憑后能夠提升就業競爭力,改變孩子和家庭的命運前途。
但實際情況卻因為大學生泛濫,大學文憑含金量的貶值比貨幣還嚴重,被網友自我嘲為“研究生多如狗,本科生遍地走”,大學生反而成了最新一代的廉價勞動力。
同時,大學生還加劇了職場的內卷,無時無刻都有比你工作能力強,學歷、履歷比你好看,最關鍵是比你更愿意為公司付出,比你更不計較回報的新人出現。
經濟學家通常會站在資本家的角度說:人口紅利會給經濟發展帶來什么好處;人口出生率下降會如何影響房價;老齡化會對我們的社會有什么影響,為什么要鼓勵人口生育。
于是對于一些無良資本家來說,勞動就業市場有海量的待就業人員,員工不聽話、不愿意加班隨時可以“干掉”。只需出一張招聘通知,就有大把的人排隊前來應聘。
所謂的人口紅利,只是經濟學家站在資本家立場上的輕描淡寫,很大程度上是屬于資本家的紅利。但是時代的灰塵,落在了打工人的頭上,就變成了一座就業壓力的大山。
老板不需要培養員工,性價比低的員工隨時可以替換。員工的努力促進了公司的發展,老板卻很少想過讓員工與公司一起成長,一起分享企業發展壯大后帶來的資本紅利。
更別提向華為、騰訊、阿里等好公司看齊,給予員工優厚的股票期權待遇。
35歲人到中年,妻子孩子指望著自己多掙錢,每個月的房貸如同催命符,孩子的教育更不能落下,人生處處需要攀比,工作和收入成了最讓人焦慮和頭禿的事。
中年人在職場上的競爭力卻越來越弱,學習能力比剛出來的大學生差,新事物接受能力比年輕人弱,加班的意愿拼不過年輕人,對薪資的要求卻比年輕人多。
總結起來就一句話:你對公司來說性價比太低,招你的錢可以招聘2個大學生了!
大多數在35歲還沒有混到管理層的人,除了工作經驗比年輕人多一些,其余方面的競爭力均遜色于年輕人。于是,人到中年的你,在職場的內卷中落敗了下來。
35歲,公司不要;45歲,企業不要;55歲,建筑工地不要。中年人的悲傷便在于此,明明是最需要掙錢養家的年紀,卻因為就業競爭力衰減,成了各個行業的棄兒。
對于職場打工人來說,真正的黃金職業生涯,可能也就22歲大學畢業到35歲。但房貸卻是30年期限,退休更是延長到了65歲,人生路漫漫你卻過早失業。
一方面,職場的內卷讓大學生的薪資水平一直上不去,平均月薪不過5000~8000/月。
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社會進入深度老齡化,農民工變得越來越稀缺。大學生礙于面子問題和不肯吃苦流汗,寧愿坐辦公室拿3500的低薪,也不愿意去從事建筑工地的活兒。
這就導致大學生的薪資,甚至比不過父輩在工地上300~800的日薪。由此也就不難理解這樣的網絡段子:這點錢你怎么可能招到農民工,去招大學生還差不多!
唯一的好消息是,隨著社會逐步進入老齡化,適齡勞動力逐漸減少,人口紅利接近尾聲。我們的社會正在悄然發生2個重大的改變。如果把握住機遇,說不定就能夠“逆風翻盤”。
1、藍領崛起
以前我們固執地認為,坐辦公室的大學生才是白領。但隨著受教育和勞動力結構的改變,大學生再次成了“廉價勞動力”,技術工人、月嫂、挖機工等反而崛起成為高薪職業。
由此看來,對于青少年來說考名牌大學并非唯一出路,一些好的職業技術學院同樣可行。
勞動力市場的供需關系,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薪資水平,因為技術工人不需要與大學生一起內卷,反而可能拿到相當不錯的薪資,藍領同樣可以買房、買車、養家。
2、勞動力供需反轉
勞動力減少,意味著勞動力市場供需關系的反轉,以前是企業挑員工,以后很可能會逐步轉變為員工挑企業,員工在薪資待遇方面的話語權將更大了。
企業的用工成本在上升,從新手培育為熟練操作員工的成本在上升,企業會更愿意培養員工和用更高的薪資留住員工,而不是招新員工再次進行培養。
如果企業還是一味地對員工“挑三揀四”,而不是注重培養員工,與員工一起做大并分享蛋糕。那么還想靠“壓榨”員工賺取利潤的少數企業,必然會長期存在招工荒的現象。
綜合來看,人口減少并非全都是壞處。
至少對于個人來說,孩子的升學壓力會降低,年輕人的就業壓力也會相對降低。
企業則需要在人口紅利期結束之前,盡早進行產業變革和升級。以前利用人口紅利進行賺錢的中低端產業,已經快走到了時代的盡頭,留給他們的時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