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新飛船的最大亮點:曾在太空“打水漂”返回!打響載人登月開頭炮
自從被稱為“胖五”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升空以來,新一代載人飛船能否順利回收就成為了關鍵。5月8日13時49分,新飛船試驗船返回艙穩穩地落在了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此次試驗任務獲得了圓滿成功。從最新發布的照片來看,此次回收的返回艙不只是大獲得成功,而且還有不少的故事。其中飛船在太空上演的“打水漂”最令人振奮,而降落后姿態居然保持“立著”被認為非常奇葩。據報道,返回艙此次的落地點剛好處于一個地勢較高區域,返回艙竟然像滑雪運動員一樣從山坡疾速俯沖到到了山腳。被高溫燒得一身焦黑的返回艙外觀非常完整,還出現了極為少見的“立著”著陸姿態,這種姿態可以讓宇航員感覺像是坐在滑雪板上滑行,非常舒適,堪稱完美。相比來說,中國原來回收的神舟八號和神舟九號都是側著的,而且在地面進行較長距離的滾動。
據報道,新一代載人飛船返回艙采用了群傘氣動減速和氣囊著陸緩沖技術,著陸過程在舒適度和安全性方面都有革命性突破,飛船著陸速度從“飛機速度”降到了“汽車速度”,落地時宇航員感覺就和掉在席夢思床上一樣舒服。神舟飛船只有一個1200平方米的減速傘,而新飛船有三枚769平方米的減速傘,減速能力大大提升;落地瞬間也需要緩沖著陸裝置,神舟返回艙原來采用的是反推火力,方案非常復雜。新飛船采用的是氣囊緩沖裝置,具備7噸級大載重緩沖著陸能力,這項技術是保證飛船立著姿態的關鍵技術。新飛船返回艙雖然也在穿越地球大氣層時表面被燒得焦黑,但是艙體保持非常完整,內部各種實驗儀器都沒有受到影響。載人飛船返回艙一大技術難題就是耐高溫材料的技術突破,新一代飛船采用的防熱結構比原來的材料輕30%,隔離能力卻增加3-4倍,還能拆卸更換部分耐高濕部件,可以最多重復使用10次。
此次試驗證明中國新一代防熱結構材料獲得了成功,為未來空間站建設人員和物資低成本往返運輸創造了條件。此次載人飛船發射試驗還有一項技術驗證值得一提,這就是驗證飛船以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能力,為載人登月任務實施奠定基礎。新一代飛船返回艙采取了新一代HAN基單組元無毒發動機,再入大氣時采取的了跳躍式彈道,通過兩次再入大氣進行減速,可以說在“太空打水漂”。采用跳躍式彈道的返回,利用倒錐形氣動布局增加升阻比,可以降低飛船返回艙的速度和落點精度,同樣是一大技術突破。新一代載人飛船相比老神舟飛船體積要大上一倍,最多可以搭載7名宇航員,搭載3名宇航員時還能同時運輸4噸貨物。如果把飛船看成是一種地月空間的運輸工具的話,新一代飛船與神舟飛船相比在載客量、安全性和舒適度方面全面獲得了提升。有網友戲稱,如果再打上“限載7人”的標志就可以投入太空運輸經營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