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每個孩子都擁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天賦和性格特點,不過,周圍的環境和家庭教育背景所帶來的影響,也會讓孩子逐漸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如果家里有多個孩子的話,父母難免會出現一些偏心的情況,這樣也會影響到孩子,誰對父母會更加孝順一些呢?
如果家中只有一個孩子的話,那幾乎是全家人的掌上明珠,所有人都會圍著這一個孩子轉;然而在二胎家庭里卻完全不同:當更小的弟弟妹妹出生以后,老大就會失去家庭“制高點”的身份,經常會被父母告訴要“照顧弟弟妹妹”、“讓著弟弟妹妹”、“有點做哥哥姐姐的樣子”。
而當兩個孩子之間產生矛盾,甚至“大打出手”的時候,通常也都是要老大來做出讓步,甚至有的時候還需要幫助老二來頂替罪名。明明自己沒有做錯什么,但是到最后挨罵的卻總是自己。
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生活中也都要求老大幫著照顧老二,這其實就是讓老大在生活中進行“角色扮演”,提前體驗了一下照顧別人的感受。
雖然這對于同樣還是孩子的老大來說有些不公平,但是這樣卻可以讓老大更加成熟,同時也能夠設身處地地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與付出。通過在照顧弟弟妹妹的過程中,老大也會逐漸提升自己的能力、發展自己的認知,這也導致很多二胎家庭里面的老大都很早熟。
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拉特納提提出的社會作用力理論就闡述了關于這點的內容:群體或他人會影響個體;對于一個特定的社會影響源來說,他的影響總效應是有限的,如果受到他影響的人越多,那么他對于單一個天的影響作用力就相對會小一些。
在二胎家庭中,由于只有兩個孩子,每個孩子都可以感受到來自父母方面的“作用力”;當時如果家里的孩子是三個甚至更多,那么父母就沒有辦法對每個孩子都產生較大的影響力。
而子女過多很可能會讓孩子們沒辦法很好地感受到父母的愛,進而在成長過程中和父母之間的關系逐漸疏遠;這也是為什么很多老人明明擁有很多子女,但是到了晚年卻仍然沒有一個人能夠照顧自己、給自己養老送終的原因。
溺愛型:
這類父母總是一味地去滿足孩子的需求,對于孩子的管教方面也是十分放縱的。這種孩子長大以后會缺乏獨立性,性格相對冷漠、自私,很難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也最容易成為不孝順的那一類孩子。
權威型:
這種父母會給孩子制定好目標,幫助孩子成長;同時,他們也會積極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傾聽孩子內心的感受,給予孩子們尊重,雙方處在一個比較平等的基準上。這類孩子長大以后通常都很懂事,對自己也充滿了信心。
專制型:
專制型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一般都很嚴格,而且不允許孩子隨便表達自己的看法,要求他們按照父母規劃好的路線去行進;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長大后會比較難以適應新的環境。
忽視型:
這類父母比較“失職”,他們對于孩子生活中的事情并不太關心,很容易讓孩子變得沒有安全感,長大以后也很難相信別人、內心充滿自卑。
真正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去,同時傾聽孩子的感受,給孩子自己選擇的機會。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地了解父母對自己的用心良苦,長大以后也會懂得感恩,知道回報父母,變成一個孝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