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懂詩歌
考生在詩歌鑒賞題中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讀不懂詩歌的內(nèi)容,無法把握作者的思想主旨,導致“一步走錯,滿盤皆輸”的局面。下面,筆者將從“讀懂”詩歌這個層面,結(jié)合有關(guān)試題談一談一些基本方法。
方法一:關(guān)注詩題。
題目是詩詞的眼睛,它往往直接揭示了詩詞創(chuàng)作的時間、地點、事件和主旨等。
[例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登科后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結(jié)合全詩內(nèi)容,理解此詩作者表達了怎樣的心情?(4分)
答:表達了作者在考中科舉進士后的興奮和得意。
方法二:關(guān)注注釋和詩前小序。
“序”,或交代了創(chuàng)作的年代,或交代了創(chuàng)作的緣由,或交代了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過,或交代了創(chuàng)作的背景。它對理解詩詞的思想內(nèi)容是至關(guān)重要的,鑒賞時不能忽視。試卷中無任何閑筆。因此,詩詞下的注釋,一定要仔細審讀,因為有的提供了背景材料;有的解釋詞語,幫助解讀詩詞;有的甚至還暗示題目的答案。
[例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時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陽時寫下這首詩。
本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4分)
答:表達了詩人遇赦放還的興致勃勃、欣喜愉悅之情。
方法三:關(guān)注作者,知人論世。
高考大都選名家作品,這些作家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有自己與眾不同的作品風格,或豪放,或沉郁,或清麗,或哀婉。知其人,曉其風格,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對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
[例3]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少年游
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
衰楊古柳,幾經(jīng)攀折,憔悴楚宮腰。
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①。
一曲《陽關(guān)》,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②。
【注】①蘅皋:長滿杜蘅(香草名)的水邊陸地。②蘭橈(ráo):指劃船的槳,這里代指船。
“獨自憑蘭橈”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獨自”二字表達了怎樣的感情?(4分)
答:結(jié)句“獨自憑蘭橈”描繪了一幅獨自一人倚在船舷的畫面;“獨自”二字,筆力沉重,透露出一種孤寂難耐的情懷,充分表達了依依惜別的衷情,孤身飄零的苦況。
方法四:抓特定意象。
意象是指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在詩歌中,常常有一種反復出現(xiàn)的意象來表達詩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類共同的情感和體驗。必須以解讀詩詞的意象為突破口,以熟知的詩詞意象為突破點來解答題目。
[例4]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寄
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云輕欲變秋。
正是客心孤回處,誰家紅袖憑江樓?
本詩后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變化?請做簡要分析。
答:這兩句正是客心孤寂之時,忽見紅袖憑樓而更增思家之情。詩人看到紅袖憑樓的情景,一下子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歸來,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濃重。
方法五:抓關(guān)鍵。
抓關(guān)鍵,包括表情達意的關(guān)鍵字、詞和點明主旨的關(guān)鍵句。捕捉詩詞中主觀色彩較濃的詞語,如:孤、獨、愁、喜、客等;抓抒情議論的句子,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抓首句和尾句,首句往往交代寫作緣由或奠定感情基調(diào),尾句往往會直接點明主旨。
[例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秋懷
節(jié)物豈不好,秋懷何黯然!
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
感事悲雙鬢,包羞食萬錢。
鹿車何日駕?歸去潁東田。
結(jié)合尾聯(lián),分析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情感?(4分)
答:我何日才能駕起鹿車,回到潁東去過躬耕田畝的生活呢?表達了作者對歸隱山林、過躬耕田畝生活的渴盼。
方法六:調(diào)語序,補成分。
詩歌短小凝練,常會省略很多信息。同時,詩歌由于聲律要求或出于修辭上的表達需要,常會打亂語序。從語法上看,詩歌的語言充滿了倒裝與詞類活用,這都需要我們將詩歌的語言順序還原為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這才容易理解。如,崔顥的《黃鶴樓》中“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調(diào)整語序之后就變成“晴川漢陽樹歷歷(可數(shù)),鸚鵡洲芳草萋萋。”這樣詩歌就好理解了。
二、規(guī)范答題
在平時的練習考試中,常會發(fā)現(xiàn)考生在作答詩歌鑒賞題時,胡亂答題,造成不必要的丟分。為此,筆者從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總結(jié)了一些考生常見的答題失誤情況,希望考生在答題中能引以為戒。
【典型題例1】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踏莎行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惱人風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樓月。
記得去年,探梅時節(jié)。老來舊事無人說。為誰醉倒為誰醒?到今猶恨輕離別。
【失誤例舉】
失誤1:脫離文本,分析空洞。
(1)上片中的“不似” 二字,具體含義是什么?(2分)
誤答:“不似”具體指雪與梅花擁有不相同的特性,即盡管沒有雪的那般純潔,梅花依然有高潔的品質(zhì)。(0分)
失誤2:以譯代析,沒有鑒賞。
(2)詞中寫到了哪些“惱人風味” ?(4分)
誤答:①年老之后心事無人交流;②不知為誰而醉,為誰而醒;③離別的傷感。(2分)
失誤3:要點不全,籠而統(tǒng)之。
(3)上下片都寫到“梅”,寫法有何不同?各有什么作用?(4分)
誤答:上片用比喻,梅花紛飛如雪,寫出了作者內(nèi)心思緒的繁亂與內(nèi)心的苦惱;下片回憶去年探梅舊事,抒發(fā)自己“無人說”的苦悶、孤獨和當年的悔恨。(2分)
學生優(yōu)秀答卷:
(1)①雪不似梅那么香;②梅不似雪可以飛舞。
(2)①無人抒懷的孤獨;②對離別的悵恨。
(3)上片實寫,將梅、雪做比喻,點明季節(jié),引出“惱人風味”,為下文的抒情作鋪墊;下片虛寫,回憶去年探梅往事,與今日看梅形成對比,反襯出現(xiàn)在無人抒懷的孤獨,并引出下文的離愁別緒之恨。
【典型題例2】閱讀下面一首宋詩,回答問題。
自興國往筠宿石田驛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蘇 軾
溪上青山三百疊,快馬輕衫來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橫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輕軟,蒲薦松床亦香滑。
夜深風露滿中庭,惟見孤螢自開闔。
【失誤例舉】
失誤4 :不明手法,泛化歸類。
(1)簡析首聯(lián)運用的修辭手法及表達的情感。(3分)
誤答: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溪上三百疊的青山,只有詩人騎著快馬,穿著輕衫奔馳著,表達了作者前往野人舍時的急切、喜悅之情。(2分)
失誤5:審題不清,答非所問。
(2)詩中哪些方面可見“野人舍”的特點? (4分)
誤答:①“倚山修竹”“橫道清泉”寫出居住環(huán)境的偏僻;② “芒鞋竹杖”“蒲薦松床”寫出生活的簡樸。(0分)
失誤6:主觀臆斷,任意拔高。
(3)結(jié)合尾聯(lián),賞析“孤螢”這一形象的作用。(3分)
誤答:作者以孤螢自比,表達了作者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不滿、孤獨之情(1分)
學生優(yōu)秀答卷:
(1)首聯(lián)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三百疊”“來一抹”皆是夸張的體現(xiàn),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馬速之快,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的歡樂愉悅之情。
(2)①生活環(huán)境:“倚山修竹”“橫道清泉”;②生活條件:“芒鞋竹杖”“蒲薦松床”。
(3)詩人以“孤螢”自況,夜色深沉,霜寒露重的庭院中只有孤螢在起舞,以環(huán)境之凄襯托出孤螢之孤,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的孤寂、凄涼之情。
三、命題預測:高考最可能考的五大題型
(一)分析意境型
吳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補之
曉路雨蕭蕭,江鄉(xiāng)葉正飄。
天寒雁聲急,歲晚客程遙。
鳥避征帆卻,魚驚蕩槳跳。
孤舟宿何許?霜月系楓橋。
注:吳松:即吳淞,江名。
開頭兩句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色?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題型解說】
1.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gòu)建的讓人產(chǎn)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題步驟:
(1)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畫面。描述時要忠實于原詩,語言力求優(yōu)美。
(2)概括景物營造的氛圍或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jié)詞,如“孤寂冷清”“恬靜優(yōu)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回答要具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5.答題示例:
開頭兩句描寫了詩人早晨乘船趕路時,江南水鄉(xiāng)風雨瀟瀟,落葉飄飛的深秋景色(步驟1),營造了冷清、蕭條的氛圍(步驟2),表達了詩人漂泊在外的孤寂、思鄉(xiāng)之情(步驟3)。
(二)分析技巧型
陶者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寸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這首詩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題型解說】
1.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xiàn)手法(修辭手法)?
2.提問變體:(1)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xiàn)技巧(或藝術(shù)手法、手法)。(2)詩人是如何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的?
3.解答分析:表現(xiàn)技巧是詩人用以抒發(fā)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考生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xiàn)技巧。
4.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jié)合詩句分析詩人是如何使用這種手法的。
(3)此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意旨。
5.答題示例:
對比(步驟1),詩人把長年辛勞而居室簡陋的陶者與不勞而獲的統(tǒng)治階級作對比(步驟2),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以及對不勞而獲的統(tǒng)治階級的憤慨之情(步驟3)。
(三)分析情感(主旨)型
念
[南宋] 葉夢得
云峰橫起,障吳關(guān)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盡處,秋水粘天無壁。綠鬢人歸,如今雖在,空有千莖雪。追尋如夢,漫余詩句猶杰。
聞道尊酒登臨,孫郎②終古恨,長歌時發(fā)。萬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旌旗明滅。鼓吹風高,畫船遙想,一笑吞窮發(fā)。當時曾照,更誰重問山月。
【注】①這首詞是作者兼知建康府(今南京)時,登鎮(zhèn)江北固山有感而作。②孫郎,即孫策,曾經(jīng)常攜酒登臨此山游宴。
全詞抒發(fā)了詩人哪些情感?(4分)
【題型解說】
1.提問方式:(1)這首詩(或某句)抒發(fā)了詩人哪些感情?
2.提問變體:(1)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2)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情趣?(3)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3.解答分析:這類題通常是結(jié)合某一詩句或意境提問,因此必須明確詩歌的表層意思與深刻意義,才能把握詩歌的主旨和思想傾向。
4.答題步驟:
(1)分析具體詩句寫了什么。
(2)抒發(fā)了什么情感,暗喻了什么。即,基于何種原因(或情境)產(chǎn)生的情感。
5.答題示例:
對眼前大好河山的贊美;對自己年歲日增的慨嘆;對歷史英雄(孫策)壯志未酬的感懷;對北定中原收復失地的期盼。
(四)評價型
惜余春
急雨收春,斜風約水,浮紅漲綠魚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歸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關(guān)情紙尾,闌干長對西曛倚。鴛鴦俱是白頭時,江南渭北三千里。
【注】西曛:斜陽。
后人評價“春歸不解招游子”有“無理之趣”,請對此做簡要分析。(3分)
【題型解說】
1.提問方式:題干文字表述格式一般是前人評論(詩論引文)——要求判斷(是否同意)——闡發(fā)理由(為什么)——要求(結(jié)合全詩)。
2.解答分析:此題型雖沒有直接提出問題,需要考生自己分析評價的是詩眼,關(guān)鍵詞句,思想內(nèi)容,還是表達技巧,然后結(jié)合問題和詩歌進行恰當?shù)谋硎觥?/font>
3.答題步驟:
(1)認真審題,圈出關(guān)鍵詞。
(2)依據(jù)關(guān)鍵詞,深入閱讀理解詩詞。
(3)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結(jié)合評論答題。
注意:緊扣詩文內(nèi)容,點面結(jié)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guān)鍵詞。
4.答題示例:
“春歸”本是自然現(xiàn)象(步驟1),詞人埋怨春棄己而獨歸是“無理”的(步驟2),但無理卻有趣,借此把游子思歸之情表達得委婉、真摯(步驟3)。
(五)比較鑒賞型
雜 詩
舊山雖在不關(guān)身,且向長安過暮春。
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
落第長安
家園好在尚留秦,恥作明時失路人。
恐逢故里鶯花笑,且向長安過一春。
請簡析這兩首詩所抒感情的異同。(3分)
【題型解說】
1.提問方式:給出兩首或幾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后,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2.解答分析:這種題型命題者往往給出在題材、感情、寫法、風格上相似甚至對象也相同的兩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后,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這種題型易于考查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綜合鑒賞能力,已成為高考命題的重點和熱點,考生應該高度重視。
3.答題步驟:
(1)通讀這兩首詩詞,把握其思想內(nèi)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
(2)結(jié)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nèi)容、感情、藝術(shù)手法、寫法、修辭方法等)來尋求詩詞的差異性。
(3)注意點面結(jié)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注意:分析不能顧此失彼,要兼顧兩詩;對比分析要具體,突出差異性。
4.答題示例:
同:兩詩都表達了落第后羈旅長安、有家難回的愁苦(步驟1)。異:常建的《落第長安》更多地表達出落第后的沮喪和羞愧,視野狹窄,境界狹小(步驟2)。而無名氏的《雜詩》將思鄉(xiāng)之情抒寫得深情動人,含蓄蘊藉(步驟3)。
總之,詩歌鑒賞要求考生從整體出發(fā),讀懂詩歌,依據(jù)題干要求認真審題,避免常見錯因,規(guī)范答題,這樣就可以避免無謂的丟分,從而提高詩歌鑒賞題的得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