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學生,都有過或多或少的名校情結,這種情結改解還是該結畢竟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但需要注意的是但選擇名校的同時,我們還應看到信息的盲區(qū)——想進名校不容易。
名牌大學的隱形弊端
1.名牌扎堆現(xiàn)象。名牌大學實力雄厚,聲名顯赫,這吸引了大量考生集中報考,直接導致報名人數(shù)多,競爭激烈。一些知名大學分數(shù)線水漲船高,錄取比率低,導致大批報考者落榜或選擇調劑。
2.名牌大學也有弱勢學科。名牌大學并不是所有專業(yè)都是最好的,在一些知名的綜合性大學中,一些非傳統(tǒng)專業(yè)和非強勢專業(yè)往往是隨著學校擴招而新增加的,師資力量有限,學科建設也相對薄弱,這些新開設專業(yè)的實力甚至不如某些普通院校。
3.就業(yè)同樣面臨壓力。名牌并非萬能通行證,并不是每個名牌院校的畢業(yè)生都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較高的操作水平,深入的理論知識和前沿的學科研究也不一定適用于一般的企業(yè)。
名校保研率連年攀升,“統(tǒng)招”通道被擠壓
據(jù)統(tǒng)計,名校的保研率在這幾年一直呈上升趨勢,以各大高校2016年的保研人數(shù)為例,清華大學以58.14%的保研率高居榜首,這也意味著清華的過半本科生能得到保研機會;北京大學以48.36%緊隨其后,中科大以36.11%排名第三,復旦以30.39%排名第四。除此之外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開大學、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和浙江大學都進入前十,進入前十的保研率也都超過了24%,相比于地方院校而言,名校的保研率基本都超高。
與此同時,在導師心中,本專業(yè)保研生被認為在分析能力、計算能力和邏輯思維方面更勝一籌,而一些統(tǒng)考生考研的功利性太強,有的又繞到“為了更好找工作”的怪圈中來,僅靠集中精力準備幾門科目考高分,所以相較于統(tǒng)考生,保研生也更容易受到青睞。
“出身”擋住保研路,名校大門越開越小
各大名校連年攀升的保研率帶來的另外一個問題是二三本院校學生的升研資格。
比之考研的通宵達旦和壓力山大,畢業(yè)生們自然對保研非常看重并給予厚望,倘若順利,必是十分歡喜之事。然而,對“非985”、“非211”的學生來說,卻是“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從2016中國大學保研率排行榜來看,在非“211”高校中,僅有湘潭大學、河北大學、燕山大學、山西大學、河南大學和浙江工業(yè)大學等在保研率上擠入全國百強高校之列。推免生的“出身“問題已經(jīng)越演越烈。目前高校都會不自覺的看重第一學歷,一位博導曾說到:“名校一般不愿意接收普通院校的保送生,那樣好像自己掉了身價”。透過該言論,可以看出在雙向的選擇中不僅學生存在著嚴重的名校情結,高校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