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6月,國務院發布《關于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的意見》,采取十六條措施,正式開始了以整頓金融秩序為重點、治理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的宏觀調控。這次調控主要是運用信貸、稅收等經濟辦法,將經濟過熱的局面緩緩扭轉過來。重點雖然還是控制基建投資,但主要不是直接壓縮投資和具體項目,而是嚴格控制銀行信貸規模和開征高額的投資方向調節稅。這期間,財政、貨幣政策實行的是“雙緊”配合,財政政策方面結合分稅制改革,貨幣政策方面嚴格控制信貸規模,大幅提高存貸款利率。
經過近3年的努力,1996年終于成功實現經濟“軟著陸”,經濟基本上恢復了平衡,而且經濟增長速度沒有大幅度下滑,經濟增長幅度回落到96%,通貨膨脹率降到61%。1997年進一步鞏固“軟著陸”的成果,實現了“高增長、低通脹”。
此次宏觀調控顯然比前一次更成功,但也有所不足,雖然較好地做到了適時、適度,但沒有做到適可而止,調控的時間拖得長了一些。從當時經濟的總體形勢看,到1995年下半年,調控實際已基本到位了。從1996年開始,理應適當調整宏觀經濟政策,適度放松,增加一些基本建設投資,以擴大就業和適當增加居民消費需求。但當時并沒有做這樣的調整,而是繼續從緊。1997年下半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使中國的外貿出口受到很大的影響,加上國內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使經濟存在振蕩衰退、大幅下滑的危險,市場銷售不暢進一步加劇,經濟開始從過去的通貨膨脹變成了通貨緊縮,物價指數絕對下降。一直到2003年,物價指數才從絕對下降轉為基本持平。
五、1998~2003年的宏觀調控:治理通貨緊縮,擴大內需
1997年爆發了東南亞金融危機,從1998年開始,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加上國內供求關系逐步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通貨緊縮與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成為主要矛盾。1998年CPI首次為負,達到-08%,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第一次經歷通貨緊縮。因而宏觀調控政策由“適度從緊”、“穩中求進”轉向了“擴大內需”的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1998年開始提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發行長期建設國債,刺激內需。1998~2003年共發行了9100億元建設國債。同時,1998~1999年3次擴大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1998~2002年間5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1999年9月開征利息稅,消費政策方面變限制消費為鼓勵消費。2002年,中央明確提出要“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經過5年多的積極財政政策與穩健貨幣政策的實施,內需開始啟動,中國經濟開始逐步走出通貨緊縮。這期間,中國于2001年加入了世貿組織,中國經濟開始更多地融入了經濟全球化的浪潮。進入2003年,伴隨世界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的全面復蘇,中國經濟在消費升級、世界工廠、城鎮化進程加快、政府換屆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面爆發,走出通貨緊縮,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
本次宏觀調控實施的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樣的政策組合在通貨緊縮、經濟景氣度較低的情況下,保證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平穩較高的水平。
六、2004~2007年的宏觀調控:“雙穩健”,保持宏觀經濟總量平衡
2003年和2004年經濟高速增長,分別達到10%和101%,消費物價漲幅為12%和39%。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出現了信貸規模增長偏快、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偏大、上游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煤電油運等資源“瓶頸”日益緊張的經濟過熱跡象;同時,由于人民幣升值預期的不斷升溫,大量國際熱錢不斷流入,通貨膨脹壓力逐漸加大,并助推了上海、杭州等地的房地產泡沫。
2004年年初,國務院明確提出通過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實行“有保有壓”的政策來抑制鋼鐵、電解鋁、水泥等過熱行業的盲目擴張,通過管住土地和信貸“兩個閘門”來抑制經濟過熱、投資過熱。隨著部分城市房地產價格的過快上漲和房地產泡沫的愈演愈烈,2005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宏觀調控的重點是控制房地產價格的過快上漲。2005年3月,人民銀行宣布調整商業銀行住房信貸政策,取消住房貸款優惠利率,提高按揭貸款首付比例。7月,人民銀行出臺一系列改革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相關政策及措施。2007年,貨幣政策綜合運用匯率、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定向票據等手段,加強本外幣政策的協調和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在穩健中略顯緊縮。這次宏觀調控政策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貨幣政策尤其是公開市場操作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這次宏觀調控政府實施“雙穩健”的財政貨幣政策,在總體上既不盲目放松調控力度,也不輕易緊縮調控力度,保持宏觀經濟總量平衡。在時機上,這次宏觀調控動手比較早,僅僅在出現了經濟局部過熱、尚未形成全面過熱的情況下就開始了;力度比較適中,即使對重點調控領域也沒有采取“一刀切”、“急剎車”的辦法一律加以控制,而是“有保有壓”,區別不同情況加以不同對待;措施范圍也比較適當,不是不加區別地全面收緊,而是主要把住把好土地和資金供應兩個重要“閘門”;特別是對調控延續時間的掌握比較準確,即在形勢基本穩定下來以后,就在內部明確“宏觀調控已經基本到位,一般可以不再采取激烈的措施了。”可以說,這次宏觀調控的效果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好,基本上做到了適時、適度與適可而止,從而取得了比較全面的成功,積累了非常寶貴的經驗。
七、2008年的宏觀調控:由“雙防”到“一保一控”,從“穩健”轉為“積極”,“從緊”轉為“適度寬松”2007年夏,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由其引發了歷史上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從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美國次貸危機開始對中國經濟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同時,2007年中國國內的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48%,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35%,物價上漲壓力很大,全年漲幅達到48%。解決過熱和通脹趨勢成為中國經濟工作面臨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