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癆是一種由于正氣虛弱,感染癆蟲,侵蝕肺臟所致的以咳嗽、咯血(kǎ xiě)、潮熱、盜汗及身體逐漸消瘦等癥為主要臨床表現、具有傳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相當于西醫學中的肺結核,是肺病中常見的疾病之一,傳統中醫又名“虛勞”、“虛損”、“尸注(疰)”、“鬼注(疰)”、“蟲疰”、“傳尸”、“肺痿”、“勞嗽”、“骨蒸”、“伏連”、“急癆”、“癆瘵(láo zhài)”等。癆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為感染癆蟲(為外因),一為正氣虛弱(為發病基礎,為內因),其發病部位主要在肺,與脾腎兩臟密切相關,病理性質以陰虛火旺為主,久之可見肺陰陽兩虛。肺癆病臨床診斷標準為:①初期僅感疲乏無力,干咳,食欲不振,形體逐漸消瘦;病重者可見咯血,潮熱,顴紅,形體明顯消瘦等癥。②有與肺癆患者密切接觸史。③病灶部位呼吸音減弱或聞及支氣管呼吸音及濕啰音。④痰涂片或培養結核桿菌多呈陽性。⑤X線片可見肺部結核病灶(鈣化灶或結節等)。⑥血沉增快,結核菌素皮試呈強陽性有助于診斷。
根部肺癆病因病機,其治療以補虛培元、抗癆殺蟲為基本原則。誠如《醫學正傳》云:“治之之法,一則殺其蟲,以絕其根本;一則補虛,以復其真元。”并根據臨床證候相應予以清火、祛痰、止血。既往在故鄉,那個時候村民防病意識比較淡薄,人們常常出現肺癆病癥,常年咳嗽、咯血、潮熱、盜汗及身體乏力、消瘦,往往一人患病一家人皆出現相似癥狀,治療常常需要花費許多時間和金錢,很多人選擇放棄治療,最后死于臟腑衰弱。曾見家父診治多例肺癆病患,采用抗癆經驗方加減治療,收效頗佳。畢業后,我在亳州行醫期間,也常常接診一些肺結核病患,借鑒抗癆經驗方辨證施治,多能短期內即可獲得良效,故而分享給諸位同仁,希望能造福更多病患。
抗癆經驗方:矮地茶15克,穿破石30克,白芨10克,蜜百部30克,制黃精30克,紫丹參10克,淡黃芩10克,天門冬10克,蜜紫菀30克,生百合15克,炙枇杷葉10克,浙貝母15克,生黃芪30克,參三七10克(沖服),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
方中矮地茶(紫金牛、平地木、葉下紅、矮茶風、矮茶荷、矮茶、千年不大、老不大、矮腳茶、地茶、葉底紅),首載于《本草圖經》,味苦性平,功能鎮咳祛痰、活血利尿、涼血解毒,主治慢性氣管炎,肺癆咯血,肺痿久咳,吐血,脫力勞傷,筋骨酸痛,肝炎,痢疾,急慢性腎炎,膀胱炎,高血壓,疝氣,月經不調,習慣性流產,少乳,副鼻竇炎,無名腫毒,刀傷出血;外治皮膚瘙癢、漆瘡。矮地茶為民間常用治療肺系疾患良藥,常配伍十大功勞、穿破石、鐵包金、魚腥草治療肺結核病。穿破石性涼,味淡微苦,功能祛風通絡、清熱除濕、解毒消腫,具有顯著的抗結核桿菌效用,主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黃疸,腮腺炎,肺結核,胃十二指腸潰瘍,淋濁,臌脹,閉經,勞傷咯血,疔瘡癰腫。民間常用之配伍鐵包金組成鐵破湯治療各型肺結核,單用亦效。
方中生百合、天門冬滋陰潤肺、化痰止咳;蜜百部、白芨、三七補肺止血,抗癆殺蟲,其中百部潤肺止咳抗癆,為治療肺癆咳嗽要藥;浙貝母、淡黃芩、炙枇杷葉清肺化痰,紫菀溫潤止咳;生黃芪補肺氣,扶正氣;黃精養陰填精、健脾益氣、潤肺滋腎,“久病虛損,干咳無痰必用黃精”;丹參活血化瘀,配伍黃芩、百部為抗結核名方“芩部丹”。諸藥合用,抗癆殺蟲、清熱潤肺、補虛固本,能有效地防治肺癆。
辨證加減:①潮熱者加銀柴胡15克,地骨皮30克,青蒿30克;②肺陰虛者加北沙參30克,肥玉竹30克,麥冬10克;③盜汗者加烏梅肉15克,煅龍牡各30克,癟桃干10克,浮小麥30克;④痰中帶血者加仙鶴草30克,水牛角30克(先煎),藕節30克,蒲黃10克(包煎),蛤粉炒阿膠10克(烊化);⑤咳嗽痰粘或色黃量多者加馬兜鈴10克,桑白皮30克,魚腥草15克;⑥咳痰稀薄者加款冬花10克,紫蘇子30克(包煎);⑦納少腹脹,大便溏薄者加炒白扁豆30克,薏苡仁30克,蓮子肉30克,懷山藥30克;⑧腎虛氣逆喘促者加胡桃仁10克,冬蟲夏草6克,蛤蚧1對,五味子10克;⑨五更瀉顯著者加煨肉豆蔻10克,補骨脂10克,益智仁30克,砂仁10克(搗碎后下);⑩咯血、吐血較多者可以配合沖服炮山甲粉6克。
肺癆癥狀消失后,常予補虛抗癆丸調養三月,藥用:蜜百部1000克,白芨1000克,黃芩750克,制黃精750克,穿破石750克,鐵包金750克,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早晚各服用一枚。
醫案舉例:張某奎,男,56歲,2009年6月15日初診,患者罹患肺結核8年余,反復住院多次,服用抗結核藥未能徹底痊愈,長期反復低熱。此次因咳嗽、咯血、潮熱、盜汗來診,身形消瘦,顴紅如妝,下午尤甚,夜寐汗濕衣衫,咯白痰夾帶血絲,手足心熱,唇紅,食納不馨,舌質淡紅邊尖紅絳,苔薄,脈細數。診斷為肺癆病(西醫診斷肺結核),肺陰虛火旺,內熱熾盛證,治療宜抗癆殺蟲、清熱潤肺、滋陰固本,方用抗癆經驗方,藥用:矮地茶15克,穿破石30克,白芨10克,蜜百部30克,制黃精30克,紫丹參10克,淡黃芩10克,天門冬10克,蜜紫菀30克,生百合15克,炙枇杷葉10克,浙貝母15克,生黃芪30克,參三七10克(沖服),北沙參30克,肥玉竹30克,薏苡仁30克,14劑,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
2009年6月30日二診,服藥兩周,諸癥顯著改善,潮熱盡退,不咳,盜汗減輕,能大吃大喝,精神好轉,舌淡紅,苔薄,脈細。繼續鞏固治療,藥用:矮地茶15克,穿破石30克,白芨10克,蜜百部30克,制黃精30克,紫丹參10克,淡黃芩10克,天門冬10克,蜜紫菀30克,生百合15克,炙枇杷葉10克,浙貝母15克,生黃芪30克,參三七10克(沖服),14劑,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
2009年7月15日三診:諸癥悉除,予以補虛抗癆丸鞏固治療,藥用:蜜百部1000克,白芨1000克,黃芩750克,制黃精750克,穿破石750克,鐵包金750克,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早晚各服用一枚。
后期隨訪,未見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