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門診如常,坐診時間:逢周一休息,周二至周日(9:00—18:00)坐診。國慶(10月1日)當日周一,所以國慶當日休息,請各位避開休息時間復診。急診的朋友可以微信(15817464258)留言咨詢。
最近一個患者在我下班的時候給我打電話,說她家的娃兒不小心手肘關節脫位了,希望我能給她復一下位,我當時正在和親友聚餐,未能得便,就讓她去綜合醫院急診找醫師復位一下,因為小兒復位很簡單的,所以就簡單地交待了一下“一般綜合醫院骨傷科急診就能快速復位”。打小時候就很多次看過復位手法,行醫以來也屢屢給患者復位過,傳統的中醫復位手法可算是中醫藥的一個特色技術,常常可以立竿見影,立即止痛。患者經朋友建議選擇了深圳比較聞名的XX骨傷醫院,急診醫師只是簡單的看了一眼就說是骨折需要住院手術!患者家人一聽骨折就有些緊張,只好入院,但是住院手術都需要排床位輪候手術。患兒疼痛難忍以淚洗面,入夜哀嚎難眠,在患兒母親的再三要求復位下,主治醫師竟然問“您是想使用傳統中醫手法復位還是選擇微創手術?一般建議微創無痛手術。”微創手術一則價格昂貴(八千余元),二則需要輪候手術排隊,三則屬于有創治療,四則需要麻醉(無痛?術后之痛又從何說呢?),五患兒目前有感冒癥狀要先治療感冒(拜托,患者是奔著脫位復位而來,現在不治療骨傷卻變成治療感冒了,要忍痛霧化幾天!)。患兒在那里疼痛難忍哪能等待許久?況且X線片顯示并無明顯骨折征象,患者母親表示選擇傳統中醫正骨復位(其實這又有什么可以猶豫的?一家打著中醫骨傷的醫院不首選中醫傳統療法反而建議西醫手術治療?那還不如直接去西醫綜合醫院了!)。醫師在患兒母親的再三哀求下,第三日醫師在床邊花費了十分鐘不到的時間進行牽拉、推捺、曲肘,畢竟是小兒筋肉并無阻力,所以很容易就復位了,患兒立即痛止可以活動。患兒母親事后跟我提及此事,對醫院做法埋怨滿腹,后悔沒有在我這里及早復位,讓孩子受了那么久的痛苦,還花費了三四千元的費用(復位,一般也就一次治療,三百元應該不到吧)!
由此我想把家傳和臨床上常使用的復位、扭傷治療經驗分享給各位,以備不時之需,各位同仁可以切磋、斧正一下(能惠民的醫療才是最好的醫療,才能留下好口碑)。脫臼治療要盡可能的及早復位,以免形成關節局部瘀腫!復位前一般不需要麻醉。
肘關節脫臼,一般分為向前、向后和側方(比較少見,一般伴隨向前或向后移位)移位三種。常見的是向后脫位,一般由傳達暴力導致或不小心跌到,常人應急反應就會使用雙手撐地面以保護頭面,暴力自手掌上達尺骨鷹嘴撞擊鷹嘴窩,產生杠桿作用,肱骨下端突破關節囊滑向前方,尺骨鷹嘴則滑向后方而成脫臼。肘關節前脫位常由直接暴力造成尺骨鷹嘴骨折引起。如有側方移位,首先矯正側方移位,然后再矯正前后脫位。
肘關節后脫位可見鷹嘴后突,上方凹陷,肘部呈鞋樣畸形,在肘后可觸及尺骨鷹嘴上窩,肘窩飽滿,肘后三角改變,前臂短縮,肘內、外翻畸形。肘關節后脫位復位手法:分為單人復位和二人復位。單人復位:①術者站病人前面提起病人患肢,環抱術者腰部,使肘關節置于半屈曲位置。一手握住患者腕部,沿前臂縱軸作持續牽引,另一拇指壓住尺骨鷹嘴突,亦沿前臂縱軸方向作持續推擠動作直至復位。②患者反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術者一手緊握患肘,膝蓋或足頂住椅子,一手牽拉患肢腕部,順勢牽拉抜伸,稍微左右旋轉,而后徐徐曲肘,即可復位。③患者臥位,患肢上臂靠床邊,術者一手按其上段,另一手握住患肢前臂順勢拔伸,輕度左右旋轉,有入臼聲或感覺到有入臼感后,屈曲肘關節,即復位。④患者端坐于椅上,術者立于傷側前方,一手握其前臂,一手握其腕部,同時以一足踏于椅面上,以膝頂在患肢肘窩上,沿前臂縱o軸方向用力拔伸,輕度左右旋轉,有入臼感后,逐漸屈肘。雙人復位①膝頂披伸法:患者坐位。助手雙于抱患者身軀以固定。術者屈膝頂住患者肱骨遠端,雙手握住患腕徐徐拔伸并逐漸屈患肘,即可復位,復位后,將肘部極度屈曲。②頭手法:患者仰臥,屈肩、屈肘90°,并置予頭上方。術者站于患側,雙于緊握住肱骨遠端向后,雙拇指抵鷹嘴向前,在推嘴和牽上臂的同時,助手徐徐屈肘,即可復位。③纏腰擺動拔伸法:患者坐位。助手雙手抱患者固定。術者將患肢置身后腰間,一手按壓肩部,另一于握住患者腕部,術者順勢向前扭轉身軀,逐漸屈肘,即可復位。④抜伸曲肘法:忠者坐位。助手握患肢上臂對抗牽引。術者一手握患腕順勢拔伸牽引,另一手拇指向后推按肱骨下端,余指勾握尺骨嘴向前,同時徐徐屈肘,若聽到或感覺到入臼聲(有些患者聽不到入臼聲,臨床手法復位不可強求“咔嗒”的入臼聲),說明已復位。
肘關節前脫位可見肘關節后伸,屈曲受限,肘窩部隆起,可見前臂掌側變長,肘后觸診可觸到尺骨鷹嘴骨折裂隙及骨折端?。前脫位較少見,復位手法簡單。復位手法常用①患者取坐位或臥位,一助手固定患肢上臂,另一助手握住患肢腕部,順勢牽引前臂,術者用兩手拇指由肘前頂住脫出的尺橈骨上端向下后推入,余手指由肘后抵住肱骨下端向上向前端提,有入臼聲,說明已復位。②頭手法:患者仰臥,屈肩、肘各90°,并置頭上方。助千操遠端。術若一手向上粒前向上。另一手握住肱骨遠端向前推,即可復位。
小兒肘關節脫臼復位就更簡單了:術者一手握住上臂,一手握住手腕,順勢牽拉,輕度旋轉前臂,徐徐曲肘,即可(因為小兒肌肉無力,故而不需要使用太大力氣,就不需要助手幫助,單人操作即可)。
小兒肘關節更常見的是橈骨頭半脫位——牽拉肘,多發于3歲以下的幼兒,是臨床中常見的時部損傷。幼兒橈骨頭發育尚不完全,頭頸直徑幾乎相等,環狀切帶及關節囊忪弛,因此,在外力的作用下容易發生半脫位。整復手法:不需麻醉,家長懷抱患兒正坐,術者與患兒相對。以右側為例,術者左手握住上臂,右手握其腕上部,徐緩屈肘,將前臂旋前,背伸腕指,使患肢手背觸到肩部,再將前臂徐緩地旋向后,并屈腕,使手指觸摸到肩部,在前臂旋前、旋后的過程中,常可看到或感到輕微的入白聲。再反復屈伸,左右回旋肘部,以解除痙攣,理順筋絡。
陳舊性肘關節脫位指肘關節脫位后超過2周~3周,局部血腫機化,筋腱、關節囊的粘連和攣縮,造成復位困難。若無合并骨折及血管、神經損傷、骨化性肌炎等,單純性脫位,可試行手法復位。復位前首先可行尺骨鷹嘴骨牽引1周左右,配合推拿按摩及舒筋活血草藥熏洗局部,使關節周圍攣縮松解。然后在臂叢神經麻醉下,作肘關節屈伸旋轉及左右搖晃活動,力量由輕而重,范圍由小漸大,然后采用拔伸屈肘或膝頂拔伸法復位。若不成功,不能強求,以免造成損傷,可改用手術治療。
踝關節扭傷是臨床常見病,特別是陰雨潮濕天氣,穿高跟鞋走在城市大理石砌成的路上很容易就扭傷腳踝;有些朋友邊玩手機邊上下樓梯,一不小心,腳踩空了,足踝就扭到了;穿梭在馬路上的共享單車,一不留神撞上了,一個趔趄,腳脖子崴了!小孩子蹦蹦跳跳的正在玩得起勁,一不小心一只腳踩到另一只腳上,撲通一下摔倒了,想站起來卻發現腳踝用不上力——崴到腳了!.....如是種種,都會出現踝扭傷,一般分為外翻和內翻踝扭傷。原則上骨傷科的疾患都屬于急性救治的疾病范疇,故而臨床一旦遇到就需要緊急處理。
足扭傷應該及早給予踝關節抜伸牽拉、旋轉復位,檢查有無血管損傷出現的瘀血腫痛,及時止血消腫,如有血腫損傷當日可以適當的冰敷。如果沒有血腫,可以盡早局部推拿按摩疏l理筋骨,適當的草藥熏敷。患者取仰臥位,醫者取陽陵泉、足三里、太溪、昆侖、絕骨、丘墟、太沖等穴施以點、按、揉、一指禪等手法以疏通經絡之氣,接著用輕柔的推按手法自踝遠端向近端沿足、小腿至大腿推拿治療2~3分鐘,然后以靈巧的揉摩手法在小腿及局部施術治療1~2分鐘,再議輕柔的手法小幅度搖動踝關節,緩慢作踝關節跖曲、背伸、內翻、外翻。亦可選用指針療法,施術者雙手大拇指疊按患踝對側陽池穴,使患者有強烈痛感,囑咐患者用力跺足55次,至踝部疼痛消失即可。亦可邊用指針點按患踝對側(即健側)養老穴,邊讓患者活動踝關節,至疼痛消失后停止。
疼痛明顯者,可以使用針灸治療。針灸常用的治療方案有①針刺外關穴。取患側外關穴,常規消毒后,用30號1.5—2寸毫針快速刺入,捻轉或提插使得氣,反復捻轉提插2~4次,并囑咐患者同時活動患側踝部(由輕而重),疼痛即減輕,留針10~15分鐘,并運針3~4次,爾后取針。病程短,紅腫、疼痛明顯者,用強刺激(以患者能耐受為限),每隔五分鐘運針一次;病程久遠、自覺癥狀輕、紅腫不明顯、疼痛及功能障礙較輕者,每隔10~15分鐘運針一次。一般效果立竿見影,快則一次可愈,慢則五次可愈。②選用申脈穴刺絡放血。患者坐位(或臥位),取患側申脈穴(絡脈顯露者點刺絡脈)常規消毒,用放血針(三棱針、注射針或采血針或放血針)點刺出血0.5~2毫升,伴波動性血腫者可以配合火罐或注射器抽出瘀血。無紅腫或輕微腫脹者每日刺絡一次,有血腫者隔日一次(申脈穴為足太陽膀胱經腧穴,又為足踝局部腧穴,取申脈穴點刺放血,具有活血消腫、清熱止痛、通經活絡的作用,使局部血液循環得以改善,故療效明顯)。③選擇針刺陽池穴。患者坐位,取對側陽池穴,用1寸毫針,直刺5~8分,強刺激不留針,進針后囑咐患者旋轉和擺動患側足踝,針后即可收效;或者患者坐位,取患側陽池穴常規消毒后,用1寸毫針,快速刺入皮下3~5分,得氣后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配合踝部推拿按摩和踝部牽拉旋轉活動(“上病取下,下病取上”,疏通經絡、祛瘀止痛,乃平衡針療法精萃)。④針刺陽陵泉穴。患者坐位,取患側陽陵泉穴常規消毒后,用1.5寸毫針刺入1寸左右,得氣后行強刺激手法,留針5分鐘,行針2次,使針感向下傳導直至足踝部,配合患側踝部活動,即刻止痛。⑤取阿是穴艾灸或針刺或刺絡放血。患者坐位或仰臥位,觸按患側踝部疼痛最敏感部位,行隔雞屎藤餅灸法或針刺或刺絡放血。⑥奇穴:鞋帶(足踝關節的前面,內外踝高點連線與脛骨肌外側緣的交點下3分處,即解溪穴下3分取之。《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腧穴學概論》有載)、內踝前下(足背踝關節部,內踝下稍斜向前方約一橫指,在商丘穴微上方取之。《針灸集成》《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有載)、傳尸灸(解溪穴直上3寸取之,《外臺秘要》有載)等皆有良效。⑦董氏奇穴小節穴(小節穴是楊維杰運用董氏針灸理療發現的一個穴位,位于大指本節掌骨旁<在肺經上>黑白肉際上,握拳<大拇指內收>取穴,也是手針的“踝點”“踝痛點”—對應點療法亦是用此穴治療足踝扭傷)為治踝關節扭傷特效穴,常規消毒后,針尖向重仙方向進針一寸至一寸五分,左踝病取右手,右踝病取左手,進針得氣后,配合動氣療法(囑咐患者活動患側腳踝),可以立即減輕疼痛,效果顯著。董氏奇穴治療踝扭傷選用委中穴、陽陵泉穴點刺放血,特效。針李白穴、云白穴、肩中穴、建中穴,特效。五金穴、五嶺穴點刺出血,有卓效。⑧肖友山采用治扭傷疼痛取健側對應點(穴位或阿是穴)行皮膚淺刺雀啄搗針術,配合活動損傷關節,一般都能立竿見影!⑨外踝養老陽池,內踝大陵。⑩丘墟透照海。使患足處于稍內翻位,于患足進針處常規消毒,毫針從丘墟刺人,針尖指海,緩慢提插進針,以患者有強烈的酸麻脹痛感為度。當在照海處可隱約摸到針尖,但尖仍處于皮下時,即停止進針。于針柄處置艾條施溫針灸法,換灸2次,每日或隔日1次。治療10次左右即可。?針刺中渚、陽池穴。取患側中渚穴與陽池穴,于常規消毒后快速進針直達皮下,待患者產生酸脹感后留針20分鐘。留針期間輔以自行揉按、活動患部的動作。?針刺大陵、內庭、俠溪、阿是穴。取健側大陵、內庭、俠溪及疼痛局部,以5cm長毫針快速刺入皮下,至1.6~33cm時停針,有酸麻脹重等針感時即行平補平瀉法,以病人能耐受為度,留針20~30分鐘,行針期間囑咐病人以踝關節旋轉運動相配合。?第二掌骨橈側末端,“足踝穴”。患者取坐位,將與病足同側的手握空拳,放松肌肉,將虎口朝上,取足踝穴常規消毒后,垂直刺人2~2.6cm,并同時活動踝關節。?:神門、陽谷、阿是穴。仰掌取神門,屈腕取陽谷,均取患處對側穴位。常規消毒,以1寸毫針快速刺入穴位。針神門時,以神門透大陵,針尖指向大陵;針陽谷時,以陽谷透陽池,針尖向陽池方向斜刺。阿是穴采取平補平瀉手法。提插捻針,得氣后留針,并令患者作跳躍動作,以增強療效。?針刺沖陽、足三里、八風穴、阿是穴。取患側沖陽、足三里和八風穴,常規消毒后,快速針刺進針,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分鐘。阿是穴行平補平瀉手法。
足踝扭傷,一旦出現踝關節局部血腫可以考慮刺絡放血或中藥外敷,家父常用梔子30克、骨碎補30克、白芷30克、冰片6克、側柏葉30克、薄荷10克、黃柏30克,研成細末,雞子清調糊狀外敷患處,效果非常明顯(其他跌打損傷致瘀血腫痛亦可使用)。在大學期間,在圖書館讀書的時候,曾看到過雙柏散治療跌打損傷效果不錯,臨床使用,效果確實,一并記錄在此——雙柏散(雙柏散是廣東省已故名老中醫黃耀燊的經驗方,具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1964年收載于中醫學院試用教材《中醫傷科學講義》中,推廣應用于全國。臨床應用40多年療效顯著,是不可多得的經典驗方。其臨床適應癥日趨擴大,廣泛應用于治療急性軟組織損傷、靜脈炎、痛風、盆腔炎、褥瘡、闌尾炎、胰腺炎、各種痛癥等):每100克雙柏散粉末含側柏2份,黃柏1份,大黃2份,薄荷1份,澤蘭1份,共研細末,作散劑備用,每100克雙柏散粉末用40克蜂蜜和適量4°c清水調成厚糊狀后襯以保鮮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