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代福
城市民族關系是指城市社區中的民族共同體之間在相互交往過程中發生的具有民族性的聯系與矛盾。城市民族關系問題就是指民族共同體之間在城市交往過程中產生的矛盾或不和諧問題。城市民族關系主要表現在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世居少數民族與流動少數民族之間、不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之間的關系,還包含了流動少數民族所在城市與流出地之間的關系,其中的焦點是城市漢族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之間的關系。隨著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增加,城市民族關系問題也越顯突出和重要。
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增加,促進了民族之間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在更廣、更深層次推動了城市民族關系的發展。第一,少數民族人口作為民族文化的攜帶者和傳播者,豐富了現代城市各民族的社會生活,增強了城市文化的多樣性,加深了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第二,增進了民族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真正實現了中華民族各個“家庭成員”的相互“離不開”,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第三,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為城市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加快了城市化、現代化建設。少數民族人口流入城市,為城市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民族特色、地方特色飲食為市民和流動人口提供了豐富可口的餐飲服務,民族音樂、舞蹈的表演豐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第四,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作為跨城鄉、地區的群體,促進了民族地區的現代化,是促進城鄉、地區差異縮小的中堅力量。
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增加同時也給城市管理、城市民族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第一,文化適應。由于少數民族長期生活在農區、牧區,在傳統文化、宗教信仰、語言服飾、風俗習慣、處世原則等多方面與漢族存在較大區別,容易引發一些矛盾和沖突。第二,權益保障。集中體現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經濟利益和子女平等受教育的保障方面。在一些商業活動中,由于市場規則的缺失和少數民族從業人員風險防范意識不強,經常發生經濟糾紛。在流動中,存在不少適學子女隨遷進入城市,但是城市無法落實外來人員子女教育資金和任務,而家長又希望孩子能夠獲得城市較好的教育機會。第三,城市管理。流入城市的部分少數民族人口文化程度較低,政策法規意識淡薄,對城市的工商、環保、公安等有關社會規范規則不了解,容易出現諸如無證經營、亂擺攤設點甚至違法事件。另外,也存在部分不法分子教唆或者親自以身試法,做出一些危害他人和城市社會的違規違法事情。這些事件給民族形象和城市管理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不能采取“關門主義”的態度,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要掌握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特點和規律,讓少數民族群眾“進得來”、“留得住”。
處理好城市民族關系問題,關鍵是依法推進城市民族工作法治建設,用法律保障各民族間的團結,協調不同民族群體的關系,促進城市民族關系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發展。首先,要加強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普法教育工作。比如,部分少數民族群眾不了解國家法規和城市相關管理規定,擾亂了城市的市場秩序,這就要求城市民族工作者加強對城市流動少數民族進行普法宣傳的工作,同時使普法過程成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過程,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權益,積極引導城市流動少數民族群眾自覺遵守國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規定,加強城市各民族群眾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彼此差異。其次,要健全和完善我國關于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法律法規,讓各個城市做好相關的城市管理規定條例,做到城市民族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三,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維護城市各民族群眾的權益、社會的公平正義、城市的安全穩定。另外,建議地方在憲法的基礎上,制定適合本城市的關于保障流動少數民族人口的法規條例,并認真貫徹和落實,為實現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城市民族關系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面對少數民族人口的跨區域流動,作為接納者的城市要認真做好相關工作,充滿信心,著力解決相關部門關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工作滯后的問題,為各族群眾提供一個安定和諧的就業發展環境。根據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特點,城市民族工作的關鍵是幫助流動少數民族群眾改善生活問題,著力提高其經濟收入,改善其就業環境,保障其各方面合法權益。同時,還要加強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精神文化服務工作,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城市文化,使他們盡早融入城市社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