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上帝的本質
上帝的本質是存在。
若上帝的本質不滿足存在的特性,上帝就肯定不存在。若上帝存在,就至少滿足存在的本質,并且是存在的最高級。
人們總認為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全知,這是必然的。因為上帝的本質就是存在,而存在本身就內涵全知。全能,也是必然的。因為存在就包括了各種可能性,所以,存在的本質就規定了全能。全善,就不是上帝的本質。
因為善與惡是人類社會自己為自己設定的一個行動邊界。在一個群體中,這個群體的人類在合作的演進中,形成一個關于善和關于惡的意識。將有些人類行為歸結為善,將有些人類行為歸結為惡。這樣,這個群體的人就按照善惡的原則來行動。
其實,在上帝那里,是不存在善惡觀念的。上帝唯一的觀念就是存在。對于存在而言,一切善惡都是無意義的,都是存在的一種形式。而存在只具有存在的意義。從存在的角度看,存在的只是存在形式的不同轉換。對于不同的存在,本質都是一樣的,不存在按照道德角度看,一種存在高于另一種存在的可能。
如果將人類自身的善惡觀念強加于上帝,就是將上帝貶低到人類的水平。從善惡的角度去論證上帝的存在,本質就是行不通的。這是人類用自己存在的觀念來論證上帝存在的觀念。
人類其實是孤獨的。在浩渺的太空,人類孤獨的生存在地球上。也許在很遠的地方,有與人類同類的朋友,但迄今為止,人類仍然沒有發現存在于其他星球的自己的同類。地球,孤獨的旋轉在太空中,就像人類的思想,孤獨的旋轉在虛無的空中。
人類如何不孤獨,如何與上帝統一。人類只有認識到存在的意義就是存在本身。這樣才能與上帝在認知層面達到統一。在行動上,人類就需要看護好自己的存在,這存在就是生命的存在。所以,從人類自身行動看,人類只有熱愛人類的生命,這是人類與上帝本質統一的基本行動。
對于戰爭的惡,上帝也是不管的。因為上帝沒有善惡。戰爭,這是人類自己的一個無聊游戲,上帝只是觀者,上帝只是在觀看存在著的行動。所以,人類寄希望于上帝拯救,也是枉然的。
上帝的生活屬于伊甸園,人類要進入伊甸園,需要靠自己的努力。人類的拯救只能靠自己,靠自己的行為與上帝的本質靠近。人類如何與上帝靠近,就是積極發現存在的意義,熱愛生命的存在。
熱愛人類的生命,限制貪欲,有節儉的生活。這就是上帝的本質。這樣,人類就有重返伊甸園的機會。
從存在的角度出發,滿足存在原則的仁愛,就是符合上帝的善。因為仁愛有助于存在。所以,善觀念本身是從存在推演出的,只有滿足存在意義的存在,才屬于真善的范疇。一切不滿足存在原則的,對存在有毀滅意義的存在,本質都是惡。
存在是上帝的最高本質,道德只有符合存在原則,滿足存在的意義,才是真道德。
宋圭武2012年1月16日寫于蘭州
附錄:關于上帝存在證明的有關摘記
奧古斯丁的知識論證明的基本思路:
1.有形事物、外感覺、內感覺、理性構成了由低到高的等級序列。理性擁有嚴格意義上的知識,即確定的真理。那么,人的理性所擁有的這些真理來自哪里呢?
2.真理不可能來自理性之下。如果真理低于理性,那么真理將被理性所判斷。但是真理作為判斷的準則,是不可能處于被判斷的地位的。
3.真理不可能來自理性之中,因為理性不可能于自身中產生規則。理性是心靈的能力和狀態,處于流動變化之中,而真理卻是確定不變的,永恒不變的真理不可能等同于變動不居的理性。
4.那么,真理必來自理性之上。在人類知識等級之上,存在一個處于最高級地位的真理,它賦予人類理性以確定的規則,使人的心靈認識真理。這一最高的、外在于人類知識的真理就是上帝。
安瑟爾謨(Anselm)的本體論證明的基本思路:
1.我們只能把上帝設想成一個無限的和最完美的東西。
2.一個具有除“存在”以外的所有完美性(公正、全能、全知等)的東西不能算是“最完美的”。
3.因此,最完美的東西必然存在。
托馬斯·阿奎那在《神學大全》中提出的關于上帝存在的五種證明:
第一種證明,“從事物的運動或變化方面論證”。
在世界上,有些事物是在運動著,這在我們的感覺上是明白的,也是確實的。凡事物運動,總是要受其他事物的推動,因而 任何運動都是由在它之前的另一個運動引起的,這樣一直推論下去,“最后追到有一個不受其他事物推動的第一推動者,這是必然的”。此第一推動者就是上帝。
第二種證明,“從動力因的性質來討論上帝的存在”。
在現象世界中,我們發現有一個動力因的秩序。這里,我們決找不到一件自身就是動力因的事物。動力因,也不可能推 溯到無限,因為一切動力因都遵循一定秩序。第一個動力因,是中間動力因的原因;而中間動力因,不管是多數還是單數,總是最后的原因的原因。如果去掉原因, 也就會去掉結果。因此,在動力因中,如果沒有第一個動力因(如果將動力因作無限制的推溯,就會成為這樣情況),那就沒有中間的原因,也不會有最后的結果。 所以,必有一個最初的動力因,此最初的動力因就是上帝。
第三種證明,“從可能和必然性來論證上帝的存在”。
世界萬事萬物都是存在,又是不存在,是可能性,又是必然性。而任何事物都是從其他事物獲得其存在和必然性。照此 推論下去,“我們不能不承認有某一東西:它自身就具有自己的必然性,而不是有賴于其他事物得到必然性,不但如此,它還使其他事物得到它們的必然性”。這個東西就是上帝。
第四種證明,“從事物中發現的真實性的等級論證上帝的存在”。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同程度上是好的、真實的、高貴的,其標準就在于它們與最好、最真實、最高貴的東 西接近的程度。“因此,世界上必然有一種東西作為世界上一切事物得以存在和具有良好以及其他完美性的原因。我們稱這種原因為上帝”。
第五種證明,“從世界的秩序(或目的因)來論證上帝的存在”。
世界上一切事物(包括生物)都為一個目的而活動,其活動總是遵循同一途徑,以求獲得最好的結果。顯 然,他們謀求自己的目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計劃的。如果它們不受某一個有知識和智慧的存在者指揮,那么它們也不能移動到目的地。“所以,必定有一個有智 慧的存在者,一切自然的事物都靠它指向著它們的目的。這個存在者,我們稱為上帝”。
威廉·佩利的設計證明的基本思路:
1.如果你走在荒野上,在地上見到一塊手表,你就會知道它不可能是自然而然地出現在那里的,一定有一個手表匠制造出它來。
2.自然界的有序、復雜程度遠勝于手表,所以自然界也應該有它的制造者,也就是上帝。
帕斯卡的證明:
1.我們或者信仰上帝,或者不信。
2.如果我們相信上帝并且上帝真的存在,那么我們將獲得無窮無盡的最大快樂。如果我們相信上帝但他不存在,那么最壞的情況就是我們錯過了某些享受罪惡快樂的機會;但我們通過祈禱也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啟示。
3.如果我們不信仰上帝但上帝存在,我們將得到永恒的懲罰。如果我們不信仰上帝,上帝也確實不存在,我們享受的只是一些有限的好時光。
4.權衡利弊,我們最好相信上帝的存在。
奇跡論證明的基本思路:
文獻(比如圣經)記載著許多奇跡。這些奇跡無法用常識或科學原理解釋。只能把這一切歸于存在著一個超自然的力量,也就是上帝。
本能論證明的基本思路:
相信上帝是人類一種本能的需求。由于人類的本能需求的對象,比如食物、異性,都真實地存在。所以人類這種本能的對象──上帝──也應該存在。
康德的道德論證的基本思路: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美德和由此獲得的恰當的歡樂。人生在世的意義就是要實現這個最高境界,并且也有可能實現它。而只有至高無上的存在才有能力為我們帶來美德和歡樂的和諧,所以上帝是我們人生追求的必然推論。
貝克萊關于上帝存在的三個證明
第一個證明的基本思路:
1.事物存在于我們的心靈之外。(因為它們獨立于心靈)
2.事物必須存在于另外的心靈之中。(因為它們只存在于心靈之中)
3.所有其他的心靈都與我的相似。(通過普遍推論)
4.因此一定有一個無處不在的、永恒的心靈。
第二個證明的基本思路:
1.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控制我的思想及想象。
2.白天張開雙眼時,是否能看到什么,主動權不在我,我也不能決定我所看到的對象。
3.對我的其它的感覺而言,亦是如此。
4.因此,與想象之觀念不同,感覺之觀念并不是“我的意志的創造物”。
5.因此,其它精神的意志必定產生或創造出它們來。
6.這對任何其它的有限存在而言,亦是如此。
7.可以在有限存在者中產生感覺之觀念的就配被稱作上帝。
第三個證明的基本思路:
1.視覺是由一系列的任意的符號構造起來的,它構成了一種語言。(見《視覺新論》)
2.語言使用的功能說明了其它心靈的存在。
3.我們是視覺經驗揭示了其它心靈的存在。
4.我沒有能力來構造這種語言。
5.這對其它有限心靈亦是如此。
6.因此,有一個更偉大的心靈告知我們自然的秩序和未來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