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靈靈
每到年底,上市公司業績保衛戰都別樣“精彩”。其中,“被*ST”或者暫停上市公司的“保殼大戰”尤為搶眼。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在年關將近時緊急通過突擊交易“保殼”,還是在平時便通過“過度”理財增厚利潤,部分公司總會不同程度存在偏離主業、脫實向虛之嫌。
從監管問詢及關注重點來看,監管部門對此保持高壓監管態勢,嚴查突擊交易,并對“過度”理財的公司進行關注。分析人士指出,在A股投資者結構持續完善,價值投資理念愈發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公司經營偏離主業猶如“踩鋼絲”,終將被投資者摒棄,聚焦主業才是正道。
突擊交易“保殼”引關注
每到年關,便有一些被*ST或者暫停上市的公司動“副業”的心思,醞釀“保殼”大戰。
據統計,截至2019年三季報,在A股市場中,由于兩年連續虧損導致*ST的公司中共有36家公司虧損,存在較大的暫停上市風險;除*ST德奧外,A股市場8家暫停上市公司,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均為負,終止上市風險明顯。
而上市公司保殼套路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出售子公司股權和賣房賣地。Wind數據顯示,2019年12月以來,已有至少9家A股公司公告擬出售房產,涉及面積近3萬平方米,預估價超6億元,合計測算能夠為上市公司增加近2億元凈利。
突擊賣房創收與上市公司手握大量投資性房地產不無關系。近10年來,A股上市公司持有的投資性房地產總市值不斷攀升。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在3747家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1839家上市公司持有投資性房地產,占比達49.08%,持有投資性房地產的總市值高達1.33萬億元。
此外,出售子公司股權也不鮮見。興業礦業12月14日披露公告稱,擬出售三家子公司股權,預計將產生2.32億元處置收益,而公司2018年、2019年前三季度均為虧損,該筆交易對公司2019年業績至關重要。
“過度”理財受質疑
上市公司“過度”理財增厚利潤也是偏離主業的表現。
一位深圳上市公司董秘表示,尚未使用完畢的募集資金是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重要來源。一方面,上市公司利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有其合理性,在保障主業正常發展的前提下,上市公司購買期限較短、安全性和流動性較強的理財產品,可以有效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相關監管規定明確上市公司可以將暫時閑置的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且現行監管規則也對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應當履行的信息披露義務作出明確規定。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以來,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家次和金額已有所下降。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1月末,A股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數量和金額分別為18307家次和12064萬億元,同比下降20%和25%。
監管部門高度關注
從監管問詢及關注重點來看,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年底突擊交易和“過度”理財行為保持高度關注。
以深交所為例,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12月以來,深交所已就上市公司年底突擊交易發出關注函20余份,重點關注交易必要性、估值定價合理性、處置損益的確認時點以及交易對方的履約能力等問題。
此外,購買大額理財產品、理財產品收益占比較高、募集資金項目進展緩慢的上市公司,也可能被“盯上”。如宋城演藝,公司于2019年6月21日召開董事會審議關于使用20億元閑置自有資金進行證券及理財產品投資相關議案,對此,深交所發函關注公司是否具備投資股票、債券、基金產品的投資經驗,是否具備與投資規模相適應的投資團隊及投資能力,證券及理財產品投資是否影響公司的正常經營。
“交易所主要是督促上市公司做好提示風險,仍需要投資者提高自身對上市投資價值的判斷能力,一是看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及利潤增長情況,二是看公司經營是否聚焦主業。”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
董登新指出,在A股投資者結構持續完善,價值投資理念愈發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公司經營偏離主業猶如“踩鋼絲”,終將被投資者“用腳投票”摒棄,敬畏專業、聚焦主業、提升質量、筑牢護城河,才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之道,也更有利于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