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癱瘓,又稱腦癱,是出生前至生后1個月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或發育缺陷所致的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臨床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常伴發智力低下、癲癇、語言障礙、視聽異常等多重殘障。腦癱是兒童致殘的主要原因。中國腦癱患兒的發病率為1.8%~4.0%,給許多患兒及患兒家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針灸作為祖國傳統醫學手段,具有經濟成本低、不良反應小等優點,在國內用于治療腦癱已久。
在中醫古籍中雖然沒有“腦性癱瘓”這一病名,但是對于腦癱的臨床表現認識已久。《靈樞 邪氣臟腑病形》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可見諸陽會于頭,內藏腦髓,是臟腑經絡氣血匯聚之所。中醫根據腦癱的癥候特點將其歸屬為“五遲”、“五軟”、“五硬”、“膽怯”的范疇。是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養,五臟精氣不能上榮元神之府所致,其病位在腦,應在四肢,癥狀變化多端。根據小兒腦癱的腦髓空虛、督脈瘀阻的基本病機,中醫針灸治療以“補益腦髓、通調督脈、醒腦開竅”為主采用傳統針刺療法、電針療法、穴位注射法(水針法)及多種療法綜合治療。
一. 傳統針刺療法
因中醫認為腦癱病位在腦,所以傳統針刺法以頭針為主,輔助體針治療。頭針可興奮大腦周圍神經,通過周圍神經將興奮傳入大腦高級中樞,發揮整體調整作用,使機體趨向于恢復健康的同時改善降低的肌張力。通過針刺患兒頭部運動區、感覺區、語言區、平衡區等區域的穴位,可以影響全身主要的經絡,幫助患者改善運動、感覺、智力、語言等功能。伴有智力障礙的患者可選取大椎、風池、百會等穴位。伴有肢體障礙的患者可輔助體針治療。包括上肢的曲池、外關、合谷和下肢的環跳、昆侖、委中、承山、涌泉等穴位。因腦癱患兒下肢癱瘓常較為明顯,選取穴位時應以下肢為主。
二. 電針療法
因中醫認為腦癱病位在腦,所以傳統針刺法以頭針為主,輔助體針治療。頭針可興奮大腦周圍神經,通過周圍神經將興奮傳入大腦高級中樞,發揮整體調整作用,使機體趨向于恢復健康的同時改善降低的肌張力。通過針刺患兒頭部運動區、感覺區、語言區、平衡區等區域的穴位,可以影響全身主要的經絡,幫助患者改善運動、感覺、智力、語言等功能。伴有智力障礙的患者可選取大椎、風池、百會等穴位。伴有肢體障礙的患者可輔助體針治療。包括上肢的曲池、外關、合谷和下肢的環跳、昆侖、委中、承山、涌泉等穴位。因腦癱患兒下肢癱瘓常較為明顯,選取穴位時應以下肢為主。
三. 穴位注射法
四. 綜合療法
更多康復信息請關注微信訂閱號康復匯:kangfuhui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