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也是一類危害人類健康的嚴重疾病。據研究資料表明,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僅排在惡性腫瘤之后列第二位,二者常為共患病。同時多種中樞神經系統疾病(CNS)可直接或間接引起心血管系統疾病,我們稱其為腦源性心臟病。其中常見的心血管系統表現有:心律失常、應激性心肌病或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較少見的心血管系統表現有:心力衰竭、收縮或舒張功能障礙、心肌梗死(MI)、高血壓、肺動脈高壓。而心源性腦病也不少見,由來自心臟的血栓堵塞腦動脈所導致的腦梗死,就稱為心源性腦梗死;由嚴重心律失常,心臟排血受阻,心肌缺血所致心輸出量減少或心臟停搏,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而發生的臨床以短暫意識喪失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綜合征,稱為急性心源性腦缺血綜合征。這充分表明心腦相連,同時也引出另一個關鍵問題:腦心同治。或稱為:心腦同治。
現代醫學對腦心同治的認識
人類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老化現象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動脈硬化,動脈粥樣硬化又是動脈硬化中最常見的類型,為冠心病和腦卒中的主要病因。
動脈粥樣硬化是多種因素作用于不同環節所引起,主要因素包括:年齡、性別、高脂血癥、高血壓、吸煙、糖尿病等。同時,職業、飲食、肥胖、性格、微量元素攝入、遺傳等也與動脈粥樣硬化發生有關。
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可累主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腸系膜動脈、四肢動脈等,其中冠狀動脈和腦動脈的粥樣硬化所引發的疾病是對生命威脅最大的。冠狀動脈是提供心臟自體血液循環的動脈,它所需的血液供應量很大,約占整個心臟排血量的5%。腦在神經系統中居重要地位,是調節人體各器官功能的樞紐,因此腦的血液供應非常豐富。雖然腦的重量僅占人體重量的2~3%,但它的血液供應量卻占全身供血量的20%,所以心和腦這兩大重要器官對血液的供應量是非常敏感的。一旦兩大器官發生血液供應障礙,便會引發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
現代醫學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血管疾病(以冠心病為主)和腦血管疾病(以腦卒中為主)的病因,也是兩類疾病的共同病理變化基礎。預防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便成為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根本和基礎,比如在臨床中預防和治療高脂血癥、高血壓、糖尿病等,同時采取減肥、戒煙、調整飲食結構等措施,可以認為是對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和治療,又對冠心病和腦卒中兩大類疾病同時起到了根本上的治療和預防作用,這正是我們提出腦心同治概念的現代醫學理論依據。目前提出的泛血管病概念(大循環病),也是基于同樣動脈粥樣硬化病理基礎,它將開拓人們的思路。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中醫整體觀上的心腦同治
中醫整體觀在血管性疾病研究中的指導作用腦血管病和冠心病屬于“脈絡——血管系統病”,心和腦以遍布全身的絡脈系統為載體緊密相連,是“脈絡——血管系統”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與整個絡脈系統的功能狀態同步。心腦共主神明也是重要的中醫背景理論。這種整體觀念對探討心腦血管病變發生發展的共性規律具有重要意義,也與西醫學近年來提出的“大循環病”有高度一致性。
腦心同治的兩重含義
一是心腦血管疾病同時治療。對合并出現心、腦血管疾病的個體,在治法方藥的選擇應用上應根據中風病和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學特點,相兼治療,以同時減輕心、腦的病理損害;另一方面,必須充分認識到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腦血管病共同的病理基礎,是一個全身性疾病,只是由于累及部位不同、發病先后不一,才出現不同的臨床癥狀。因此在治療上,必須見心病兼治腦,見腦病同時兼顧心。
二是心腦血管病同法治療。心腦血管病的病位在于心腦之絡脈,其絡脈失養、絡脈瘀阻及毒損絡脈的病理改變是一致的。臨床可針對相同的病因病機、不同的病變部位,著眼于絡脈、毒邪,采用相同的方藥以取得整體治療效果。從現代醫學角度,均是針對動脈粥樣硬化的措施,包括危險因素控制、飲食調控、生活方式調整(戒煙、運動)、藥物治療(他汀、改善微循環)等,具有均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