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澤穴:清宣肺氣,瀉火降逆
尺澤,屬手太陰肺經,別名鬼受、鬼堂。尺,小也。澤,池也。尺澤名意指俠白穴濁降之雨在地部形成的小澤。何以俠白穴降地之雨在地部只形成小澤而非大澤。這是因為人體的不同經脈分屬不同的方位、不同的區域。肺應秋,屬西方,為經過長夏之后的時序,土地干燥(脾部肌肉要比其它經脈所屬區域的干燥),俠白穴天部的雨降大部分為脾土吸收,故而在地部只能形成小澤。
【取穴位置】
位于人體的手臂肘部,取穴時先將手臂上舉,在手臂內側中央處有粗腱,腱的外側外即是此穴(或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橈側凹陷處)。
【解剖位置】
在肘關節,當肘二頭肌腱之外方,肱橈肌起始部;有橈側返動、靜脈分支及頭靜脈;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直下為橈神經 。
【功能主治】
功能:清宣肺氣,瀉火降逆 。
主治:咳嗽、喘息、氣逆、咯血、善嘔、胸脅滿痛、肺癆、心痛、心煩、癃閉、胃痛、腹脹、絞腸痧痛、便秘、鼻衄、喉痹、舌干、振寒、瘛疭、潮熱消渴、癲疾、痿瘧、腰痛、肩脊痛、風痹、手臂不能上肩,肘臂攣痛;感冒、咽喉腫痛、扁桃體炎、喉炎、咽炎、支氣管炎、百日咳、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丹毒、胎位不正、麻疹、高血壓、肺炎、支氣管哮喘、肺結核、急性胃腸炎、肘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 。
【穴位配伍】
配合谷,有行氣活絡,祛瘀止痛的作用,治肘臂攣痛,肘關節屈伸不利;
配肺俞,有降氣止咳平喘的作用,治咳嗽、氣喘;
配委中,有清熱化濕的作用,治吐瀉;
配太淵、經渠,治咳嗽、氣喘;
配孔最,治咳血、潮熱;
配曲池,治肘臂攣痛。
曲池穴:清熱解毒、治療各種風疹蕁麻疹
曲池,屬手陽明大腸經。曲,隱秘也,不太察覺之意。池,水的圍合之處、匯合之所。曲池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地部之上的濕濁之氣。本穴物質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氣化而來,位處地之上部,性濕濁滯重,有如霧露,為隱秘之水,故名曲池。
【取穴位置】
位于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解剖位置】
橈側腕長伸肌起始部,肱橈肌的撓側;有橈返動脈的分支;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為橈神經本干。
【功能主治】
主治:老人斑、皮膚粗糙、手肘疼痛、眼疾、牙疼;上肢癱、麻、痛;高血壓、貧血等;咽喉腫痛,牙痛,目赤痛,瘰疬,癮疹,熱病上肢不遂,手臂腫痛,腹痛吐瀉,高血壓,癲狂。
【穴位配伍】
配合谷、外關,有疏風解表,清熱止痛作用,主治感冒發熱,咽喉炎,扁桃體炎,目赤;
配合谷、血海、委中、膈俞,有散風清熱,調和營衛作用,主治丹毒,蕁麻疹;
配內關、合谷、血海、陽陵泉、足三里、太沖、昆侖、太溪、阿是,有溫陽散寒,活血止痛作用,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配合谷、血海、三陰交,有扶正解毒作用,主治冬眠靈藥物反應。
列缺穴:頭疼腦熱,氣喘,咽喉疼痛就按
列缺,屬手太陰肺經。列,分解,裂開;缺,器破。列缺,指的是“天閃”,中國古代稱閃電,就是天上的裂縫(天門)為列缺穴。
【取穴位置】
在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
【解剖位置】
在肱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橈側腕長伸肌腱內側;有頭靜脈,橈動、靜脈分支;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的混合支。
【功能主治】
傷風外感、咳嗽、氣喘、咽喉腫痛;頭痛項強、口眼歪斜、齒痛;遺尿、小便熱、尿血、陰莖痛;掌中熱、上肢不遂、手腕無力或疼痛。
【穴位配伍】
配大椎、合谷、外關、魚際,治外感咳嗽;
配足三里,治喘急;
配肺俞、膻中、足三里,治咳嗽寒痰、胸膈閉痛;
配中脘、合谷、上星、太淵、百會、頭維、絲竹空、風池、太陽,治頭痛;
配太淵、尺澤、足三里,治咯血;
配后溪、少澤、前谷,治瘧疾;
配上星、迎香、曲池、風池,治慢性鼻炎。
【養生保健】
每天堅持用食指指腹揉按列缺,每次1~3分鐘,對于三叉神經痛、健忘、驚悸等病癥,可以起到顯著的保健調理效果。
對于要戒煙的人來說,想抽煙時掐掐列缺穴,能夠控制抽煙欲望。
一些經常接觸粉塵和有毒有害氣體的人,如老師、一線工人,經常按按列缺穴,可有效減輕粉塵和有毒氣體對身體的傷害。
想了解如何在家輕松做艾灸,可關注公眾號:艾生活愛健康 或者 微信 cherryssh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