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中甲教授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方劑學重點學科 帶頭人, 國家精品課程( 方劑學) 帶頭人, 國家級( 方劑 學) 教學團隊帶頭人, 四川省教學名師, 四川省學術和 技術帶頭人。鄧中甲教授在 40 多年的中醫教學、 臨床 過程中, 善于運用藥組治療各種常見疾病和疑難雜癥, 并形成了獨具特色藥組理論, 驗之每具良效, 極具臨床 價值。
藥組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 在長期臨床遣方用 藥的經驗積累之上, 逐漸總結而成的介于藥對學與方 劑學之間的一門配伍理論。從配伍的藥物數量上看, 與藥對相比, 藥組藥味稍多, 可看作藥對的加味; 和方 劑相比, 藥組數量一般三到五味, 可視為方劑的縮影。 《神農本草經》 曰 : “藥有陰陽配合。 ” 雖然藥對、 方劑和 藥組同屬于藥物配伍范疇, 均以提高臨床療效為目的, 但從三者的指導理論和配伍意義來看, 又有所不同: 藥 對配伍是運用中藥“七情” 理論來研究兩味藥物的理 論 。藥對通過運用相須、 相使、 相畏、 相惡、 相反、 相 殺的藥物間關系, 或相輔相成, 或相反相成, 以提高臨 床療效。徐靈胎言 : “藥有個性之專長, 方有合群之妙 用” 。方劑則是嚴格按照 “君臣佐使” 理論, 依據病情, 辨證審因后立法處方, 其過程貫穿中醫學理、 法、 方、 藥 四大體系。在方劑配伍過程中尤其強調治法, 治法是 聯系辨證、 選藥、 組方的紐帶。而藥組則是在辨證論治 的過程中, 辨明證候后對于癥狀有針對性地選藥組合 而成, 以提高臨床療效。從這個角度上看, 藥組既有隨 癥治療, 又有隨證加味的意味。總之, 藥對立足中藥七 情, 以藥組對, 擴大 “單行” 中藥治療范圍; 方劑以治法 為核心, 依法遣方, 以切中病機為落腳點; 藥組以病癥 為出發點, 隨癥加味, 重視臨床兼癥, 密切了病、 證兩者 的聯系。現將鄧中甲教授治療肝系病證的常用藥組介 紹如下:
1 葛根、 秦艽、 桑枝與姜黃
該藥組為鄧教授治療肩背、 頸項不舒的常用藥組。 《素問·調經論》 曰 : “五臟之道, 皆出于經隧, 以形血 氣 。 ” 《素問·痿論》 曰 : “肝主身之筋膜。 ” 肝主筋脈, 筋 膜包裹筋脈, 筋膜構成的經隧是氣血津液流通的場 所 。筋膜的和柔活利, 有賴津血的濡養和陽氣的溫 煦 。鄧教授認為肩背、 頸項不舒常見于外感寒邪、 各 種內傷導致頸部的筋膜痙攣、 松弛、 阻塞。筋膜攣急, 經氣不利, 氣血津液升降失常, 筋脈不通, 故出現肩背、 頸項不舒。
葛根性涼, 味甘、 辛 。《神農本草經》 謂其療“諸 痹” 。鄧教授認為葛根在 《傷寒論》 中運用葛根湯治療 風寒表實證之惡寒、 項強, 桂枝加葛根湯治療風寒表虛 自汗兼見項強, 并非僅僅通過升舉津液來濡潤筋脈, 更 因為有其通利血脈的作用。秦艽性微寒, 味苦、 辛。 《名醫別錄》 載其“療風, 無論久新, 通身攣急” 。桑枝 性平, 味微苦, 有祛風濕、 通經絡之功。姜黃性溫, 味 辛、 苦, 擅長外散風寒、 內行氣血 。《素問·藏氣法時 論》 曰 : “肝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 ” 故用葛根與 “風中之 潤劑之劑” 秦艽相伍, 甘以緩急, 祛邪生津 。“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 姜黃與秦艽相配, 辛散開郁, 通利血 脈。氣血津液郁滯經隧, 升降失調, 故用葛根升陽, 桑 枝消除筋膜水腫, 姜黃行氣活血。如趙某, 男, 28 歲。 因工作原因長期伏案工作, 長期肩背、 頸項不舒, 晨起 明顯, 伏案久則頭暈、 有嘔吐感, 四肢無麻木, 余無不 適。飲食可, 夜間睡眠一般, 大便長期不成形。舌淡, 苔薄白, 有齒痕, 脈力弱。證屬筋脈攣急, 津氣不利。 予以桂枝湯加味, 藥用: 桂枝 15 g, 白芍 15 g, 生姜 3 片, 大棗 12 g, 葛根 30 g, 秦艽 20 g, 桑枝 20 g, 姜黃 20 g, 羌活 20 g, 白芷 15 g, 伸筋草 20 g, 炙甘草 6 g。服用 4 劑后, 諸癥皆減, 效不更方, 再服 8 劑。后因外感就 診, 訴已無頸項不舒。
2 香附、 郁金與延胡索
該藥組為鄧教授治療肝郁氣滯作痛的常用藥組。 《古今醫鑒·脅痛 》 : “脈雙弦者, 肝氣有余, 兩脅作痛。 夫病脅痛者, 厥陰肝經為病也, 其病自脅下痛引小腹, 亦當視內外所感之邪而治之。 ” 肝主疏泄, 性喜條達, 以血為本, 以氣為用。鄧教授認為, 肝經循行部位脹痛 不外肝絡不通、 不通則痛和肝絡不榮、 不榮則痛兩方 面。肝郁氣滯作痛常涉及氣血津液等多個方面, 臨床 常導致氣血同病、 津氣同病, 治療時應照顧氣血流通的 生理特點, 宜調氣理血并舉。
香附味辛能散、 微苦能降、 微甘能合, 性平而不寒 不熱, 善于疏肝解郁, 調理氣機, 故被李時珍稱為“氣 病之總司” 。郁金, 性寒, 味辛、 苦, 有活血止痛、 行氣 解郁之功 。《本草衍義補遺》 謂其 : “治郁遏不能散。 ” 延胡索性溫, 味辛、 苦 。《本草綱目》 稱其 “專治一身上 下諸痛, 用之中的, 妙不可言。 ” 鄧教授更稱延胡索為 活血行氣止痛的“廣譜藥” 。木郁達之, 肝體陰而用 陽, 易柔肝不宜伐肝, 故用香附疏肝理氣, 解郁和絡。 氣病及血, 故用郁金、 延胡索活行氣中之血滯、 血中之 氣滯。鄧教授指出臨床上肝郁氣滯作痛, 常伴見皮膚 灼熱、 皮下結塊、 心煩意亂。氣滯郁而化熱, 郁金能涼 血清心, 以護肝體, 以寧心神; 氣郁津停為痰, 郁金又能 清熱化痰, 以利肝體、 以復樞機。如王某, 女, 47 歲。 膽囊切除術后、 慢性淺表性胃炎病史。自訴左脅肋、 上 腹部脹痛不舒, 伴食欲不振、 腹脹。無反酸、 打嗝、 咽 干、 口苦等癥。夜間眠可, 大便不暢, 小便色黃。舌淡 紅, 苔薄黃, 脈弦。證屬肝郁氣滯, 脾胃不和。予以柴 胡疏肝散加味, 藥用: 柴胡 15 g, 白芍 15 g, 枳殼 15 g, 陳皮 12 g, 川芎 10 g, 香附 15 g, 郁金 15 g, 延胡索 12 g, 建曲 12 g, 炒谷芽 15 g, 炒萊菔子 15 g, 佛手 15 g, 厚 樸 15 g, 甘草 3 g。服用 4 劑后, 諸癥皆減, 再服 4 劑, 諸癥痊愈。
3 茵陳、 丹參與五味子
該藥組為鄧教授治療濕熱肝病的常用藥組 。《素 問·大奇》 曰 : “肝雍, 兩脅滿, 臥則驚, 不得小便。 ” 鄧 教授認為肝病急性期多屬肝膽濕熱。肝喜疏泄, 性喜 條達, 以血為本, 以氣為用。濕熱壅滯肝膽, 氣機壅滯, 膽汁分泌、 排泄異常; 肝疏無權, 血運失常, 氣滯血瘀, 脈絡痹阻; 濕熱日久傷陰, 肝失清和, 耗血傷陰 。故 治療上需清肝利膽, 調理氣機的同時, 注意活血化瘀、 調營理血的運用。
茵陳性微寒, 味苦 。《神農本草經》 謂其“主風濕 寒熱邪氣, 熱結黃疸。 ” 丹參性微寒, 味苦, 功善于涼血 活血, 消癥散結。現代臨床及實驗證明, 丹參對肝有回 縮作用, 能改善微循環, 調節組織的修復與再生, 尚有 抗病毒與解毒作用 。五味子味酸收斂, 溫潤滋陰, 臨 床及實驗證實其能減輕肝細胞壞死, 防治脂肪性變性, 抗纖維化, 具有明顯的降轉氨酶和改善肝功能的作 用 。生理上肝主疏泄, 內寄相火, 主升主動。濕熱之 邪蘊阻肝膽, 肝失疏泄, 故用茵陳清熱利濕、 解毒行津 去其壅滯。肝為藏血之藏, 肝氣郁滯則血運失恒, 故用 丹參疏通氣血, 使其不滯; 肝熱又易耗血傷陰, 用五味 子滋陰柔肝, 使肝陰不虧, 收斂精氣, 以護肝體。三藥 共用, 體現了通、 補、 澀之法度。如劉某, 男, 41 歲。乙 肝病毒攜帶者, 現肝區隱痛, 長期大便不成型, 一日 3 ~4 次, 晨起口中黏膩不爽, 伴咽干口苦, 無反酸、 腹 脹、 打嗝等癥。飲食一般, 睡眠可, 小便黃赤。舌質稍 紅, 苔薄黃膩。證屬肝脾不調, 兼肝膽濕熱。予以逍遙 散加味, 藥用: 炒白術 15 g, 茯苓 20 g, 柴胡 12 g, 白芍 15 g, 當歸 12 g, 薄荷 12 g, 生姜 3 片, 茵陳 20 g, 丹參 15 g, 五味子15 g, 葛根30 g, 黃芩15 g, 炒黃連10 g, 甘 草 3 g。服用 8 劑后, 大便不成形明顯好轉、 肝區隱痛 亦減。遂以上方調養至今, 病情穩定。
4 白扁豆、 蓮子、 防風與桔梗 該藥組為鄧教授治療脾虛肝旺, 肝氣乘脾所致痛 泄的常用藥組。吳昆在 《醫方考》 所言 : “瀉責之脾, 痛 責之肝; 肝責之實, 脾責之虛。脾虛肝實, 故令痛瀉。 ” 鄧教授指出泄瀉見于各種外感、 內傷疾病, 脾虛、 濕盛、 肝旺是發病的關鍵。脾主運化水濕, 無濕不成泄。另 一方面, 脾虛肝旺, 肝脾不和, 清氣不升, 清濁不分。故 治療痛瀉除分利水濕外, 更應重視調和五臟, 運脾化 濕, 健脾柔肝, 脾健則能正常運化津液, 泄瀉自止, 肝平 則腸道攣急緩解, 疼痛自止。
白扁豆, 性微溫, 味甘, 功善健脾化濕和中 。《本 草綱目》 謂其“入太陰氣分, 通利三焦, 能化清降濁。 ” 蓮子, 味甘健脾, 微澀收斂, 有健脾止瀉之功效。防風 性微溫, 味辛、 甘 。《本草經疏》 謂 : “防風治風通用, 升 發而能散。 ” 桔梗性平, 味苦、 辛, 能開宣肺氣之壅滯, 使氣化得行。鄧教授指出五臟為有機的統一整體, 病 理上五臟亦相互影響和傳變。脾的運化功能和肝的疏 泄功能均涉及氣血津液的生成、 流通、 調節和輸布。脾 居中州, 主運化水谷, 喜燥惡濕, 故用白扁豆、 蓮子健脾 除濕, 醒脾利氣。脾虛則肝乘, 用防風祛風以“搜肝 氣” , 大抵風能勝濕, 辛能升陷, 即李杲“土中瀉木” 之 意。加入桔梗一味, 入脾應肺, 和白扁豆、 蓮子相配則 補土生金, 金旺克木, 以制肝橫之意, 俾肝氣平、 脾得 復, 氣血津液輸布正常, 泄瀉自止。如周某, 女, 40 歲。 長期腹痛泄瀉, 食海鮮后明顯, 近期大便不成形。飲食 無味, 情緒不佳, 腹部隱隱作痛, 伴腸鳴。食欲善可, 眠 欠佳, 小便正常。舌邊尖紅, 苔薄黃。證屬肝氣乘脾, 兼有濕熱。予以痛瀉藥方合葛根芩連湯加味, 藥用: 葛 根 30 g, 黃芩 15 g, 炒黃連 10 g, 炒白術 15 g, 陳皮 12 g, 白芍15g, 白扁豆20g, 蓮子20g, 防風15g, 桔梗 15 g, 高良姜 15 g, 建曲 12 g, 炒谷芽 15 g。服用 4 劑 后, 諸癥已愈。
5 結語
肝臟系統由肝臟、 膽、 筋膜、 爪甲、 目竅以及所屬經 絡五個部分組成 。肝位于腹腔, 體陰而用陽, 生理上 主升主動, 喜條達惡抑郁, 故為“剛臟” 。鄧中甲教授 認為肝系生理以肝泄全身氣機和貯調周身之血液最為 重要, 并概括為“以陰血為體, 以疏通為用” 。肝臟的 疏泄功能是維持肝臟本身及相關臟腑功能協調有序的 重要條件, 脾胃氣機的升降、 膽汁的分泌排泄、 全身水 液的正常代謝都離不開肝的正常疏泄。肝調節貯藏血 液不僅濡養了本體, 維持肝臟陰陽的平衡, 更重要的是 滋養了其他臟腑官竅, 保障各自臟腑的生理機能。在 病理上, 鄧教授認為肝系病證以氣血津液的盈虛通滯, 筋脈攣急、 痿弱、 郁滯為主要表現。故在治療上尤重肝 氣的調暢和氣血津液的生化和流通。
縱觀鄧中甲教授驗案, 藥組的臨床運用并非同類 功效藥物的簡單堆砌, 亦非簡單的對癥治療。這些藥 組或從病機出發, 或從病性立意, 或從臟腑關系著手, 時刻不忘氣血津液的流通, 匠心獨具, 臨床療效顯著, 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隨證加減使用。鄧教授指出, 藥組客觀存在于各醫家的臨床實踐之中, 醫者往往反 復運用而不知, 值得進一步將藥組理論挖掘、 整理和提 高。藥組理論不僅開辟了方劑學的嶄新的配伍理論, 擴展了臨床中藥學的研究領域, 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 升了臨床療效 。對于藥組的使用, 醫者不能固守, 臨 癥應方從法出, 藥隨證變, 以法統藥; 更不能以藥組代 替方劑, 應結合病因、 病位、 病性, 辨證立法后靈活使 用, 以提高藥組使用的針對性, 擴展臨床治療范圍, 增 強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