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穴功用】
陽陵泉,又名陽陵、陽之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為足少陽膽經腧穴,乃本經脈氣所入,為合土穴。腿之外側屬陽,腓骨小頭隆起比擬如陵,其穴又在隆之前下,故曰陽陵。因其善治筋病,故為筋之會穴。本穴具有和解少陽、疏泄肝膽、清瀉濕熱、祛除風邪、舒筋活絡、緩急止痛之功。用于治療口苦咽干、頭暈目眩、嘔吐吞酸、寒熱頭痛、脅肋疼痛、經筋受損、肩關節及膝關節疼痛、半身不遂、下肢冷痹不仁、足冷無血色、坐骨神經痛、癲證、癇證、急驚風、失眠。
懸鐘,又名絕骨、髓會。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為足少陽膽經腧穴、髓之會穴。懸者掛也,穴在外踝上3寸處,穴處尖骨下,外踝如懸鐘,故以為名。本穴具有疏調肝膽氣機,泄膽火、清髓熱,通經絡、祛風濕,充髓強骨之功。用于治療半身不遂、頸項強痛、落枕、偏頭痛、胸痛(一點作痛)、脅肋痛、胸腹脹滿、膝腿(小腿外側)痛、胃熱、不思食、肋骨攣急、腳氣。
【伍用功能】
陽陵泉為足少陽膽經腧穴、下合穴,乃本經脈氣所入,為合土穴,又是八會穴之一——筋之會穴,按'合治內腑''筋會陽陵'之理,本穴具有疏泄肝膽、清利濕熱、舒筋活絡、緩急止痛之功;
懸鐘為足少陽膽經腧穴,又是八會穴之一——髓會絕骨(懸鐘),即髓之精氣聚會的處所,它具有通經絡、祛風濕、利關節、止疼痛、泄膽火、清髓熱、壯筋骨之效。
陽陵泉以治筋病為主;懸鐘以治髓病為要。二穴同屬少陽膽經腧穴,合而用之,有珠聯璧合,通經接氣之妙用,共奏疏泄肝膽、清利濕熱、益精填髓、強壯健骨、舒筋活絡、緩急止痛之功。
【主治】
1.下肢不遂。
2.下肢痿軟、無力。
3.小兒麻痹后遺癥。
4.落枕。
5.肩臂疼痛、活動不利等癥。
6.肩關節周圍炎。7.肩部扭傷。
【操作法】
陽陵泉:正坐屈膝垂足,于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取穴。直刺1~1.2寸。
懸鐘:正坐或側臥,于外踝尖上3寸,腓骨后緣取穴。從外向內直刺0.5~0.8寸。
【經驗】
陽陵泉—懸鐘伍用,善治筋骨為病,下肢不遂,痿軟無力,久久不愈者。亦可治療肩、頸、項、背諸痛,此乃上病下取,通絡止痛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