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所講的教學系統,是指在教育背景下的教學概念,一般所指的高效課堂是一個狹義的教學概念。
高效課堂教學系統元素
包括:目標、理念、主張、原則、組織、流程、模式、評價。
1、目標:基于知識性學習素養、學習能力的培養,實現從學會到會學、進而創學的飛躍,同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收獲體驗、學會在合作中的交往、共享。
2、理念: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它衍生出來的教學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課堂的基本理念是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利用學生、發展學生,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起來。
所謂“動”?包含“三動”:身動、心動、神動。身動即身體動;心動即心有觸動;神動即全神貫注。
3、主張:
好學校是一方池塘;
學校的產品是課堂;
素質教育的突破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必須以學生的學評價教師的教;
能讓學生學進來并且學會的老師才是好老師;
教師即學習和成長的“條件”;
教室應成為真正的“教育實驗室”;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信仰;
教育即從兒童出發,認識學生,兒童是教育的第一課程;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第一資源;
管理不是管束、控制、囚禁而是點燃、激發、喚醒;
……
4、原則:少講多學、先學后“交”(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一切的學習都是自學(自主學習)。
5、組織:小組學習為基本的課堂學習形式,組內合作、師生互動。
6、流程:自主、展示、反饋。
7、模式:五步三查模式。
8、評價:三位一體的課堂教學評價,即驗評組、教師和學生共同評價。
高效課堂的內涵
1.課堂實然目標:課堂教學改革走過了一條從傳統低效、負效課堂→有效課堂→高效課堂的過程。通過改變課堂結構,旨在最大幅度提升單位時間效益,原則是讓每一分鐘都有價值意義。唯此,才有可能把學生從時間+汗水的應試模式中解救出來,把時間還給學生,把睡眠、健康、靈性、興趣、發展還給學生。
2.課堂應然目標:課堂教學改革走過了另一條單純追求掌握知識→基礎學習能力→終身發展能力的路徑。課堂教學的核心應該是體現課堂真正意義上“質”的飛躍——課堂即成長,即從關注知識到關注獲得知識的途徑、方法、能力,關注人的可持續發展和精神成長,關注“人”本身,因而高效課堂才會被描述為——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
3.高效課堂的特征:主動性、生動性、生成性
主動是學習狀態,主動會激發潛能、樂在其中,帶來效益,生成能力;生動性,是追求課堂的情感價值,突出“學樂”和“樂學”,使學習如飲甘露瓊漿,變“怕上學”為“怕下課”;生成性,課堂要敢于變各種“句號”、“嘆號”為“問號”。追求“主體多元”,鼓勵不同個性的學習見解,讓思維激蕩思維,讓思想沖撞思想,讓方法啟迪方法。課堂的智慧、高潮、價值盡在“不可預設”的“現場生成”上,一切的預設應服務于“現場”,而不是讓“現場”服務于預設。
4.概念簡述: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
超市:體現的是對“學生”和“學習”的尊重性、選擇權、自主性,同時要求課堂呈現出豐富性和多義性,琳瑯滿目、各取所需,謂之知識超市。
狂歡:從“知識”到“生命”,課堂認識、思想、價值的變化帶動課堂發生“質變”。課堂是學生成就人生夢想的舞臺,是展演激揚青春的芳草地,是放逐靈魂的跑馬場。
5.高效課堂的理念
它是對素質教育內涵和新課改理念的“實踐表達”。新課改主張的“自主、合作、探究”,正是高效課堂的“六字箴言”,落實成方法恰是——獨學、對學、群學,自學、展示、反饋。新課改的核心是學生主體,高效課堂的理解是“學生是課堂教學的第一資源”。
高效課堂的變革意義體現在:重建教學關系,即變“教中心”為“學中心”;重建師生關系,即變“師中心”為“生中心”。
6.高效課堂的五個教學原則
(1)分層原則:分層目標、分層學習、分層達標、分層訓練;
(2)選擇性原則:“超市”體現出的學習自主性、選擇性、創造性;
(3)整體教學原則:整合教材、知識遷移,上掛下聯、左顧右盼、舉一反三;
(4)展示教學原則:展示解決了學習內驅力,展示即發表;
(5)反饋調節原則:注重問題暴露,強調“當堂決策”。
7.目標:實現師生的共同發展,讓教育回到“以人為本”上來,建構“四新”教育學,即“新教師”、“新課堂”、“新學校”、“新學生”。
(1)解決素質教育與應試的沖突;
(2)解決教師發展與學生發展的沖突;
(3)解決學生個別發展與全體學生發展的沖突;
(4)解決學生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的沖突;
(5)解決師資不足、受制于教師專業化水平較低等學校發展的現實困局;(6)變厭學為樂學、厭教為樂教,改善師生關系,讓學校充滿魅力;
(7)解決知識與能力結合的難題,把時間和能力還給學生;
(8)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
高效課堂詞典
杜郎口旋風:新課改10年,中國第一所嘗試把學習權還給學生的學校,這所學校距離茌平縣縣城12公里,這樣一所典型的農村中學,因其大膽的課堂教學而改革,而被人廣泛記住,他們的課堂真正實現了學生主體,由此刮起了一場“旋風”,由因《杜郎口旋風》一書推波助瀾,杜郎口模式風靡全國。
崔其升們:崔其升,杜郎口中學校長,中國著名的教學改革家,課改的“符號性”人物。因其真誠、睿智、敢于改革而贏得了廣泛贊譽。崔其升們,對課改學校校長的“統稱”。
高效課堂:是從杜郎口中學教學具體操作中提取出來“教學”新概念,慢慢又進化為一個“教育學”流派。
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對杜郎口課堂教學精準的概述,由此衍生出“高效課堂”這一基本概念。
高效課堂22條:被稱為高效課堂說明書,作者李炳亭。
主體:是指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主人。
課堂并發癥:被傳統教育的診斷性結論。
三面黑板、小組圍坐、自由發言:高效課堂所主張的基本課堂形式。
獨學、對學、群學:三種學習主張,獨學即傳統意義上的“自學”,對學即對子之間相互學,群學即在小組組織內開展的合作學習。
自學:即自主學習的簡單,獨學、對學、群學合起來叫自學。
導學案:被稱為學習的路線圖。
學習目標:是教學目標的教學觀轉化。
模式:基于學生主體性學習的教學流程,一般要求是三步,即自學——展示——反饋。
展示:是高效課堂對當代教學最有價值的貢獻。一方面展示被譽為學習內驅力的“金鑰匙”,另一方面,展示是教師了解“學情”的最佳手段,同時還被認為展示是一種“精神活動”和“人格需要”。
學情:即學習學習情況或狀況。
零作業:要求盡可能把學習任務當堂解決,課后盡量不再給學生留家庭作業。
臨帖:是指對杜郎口操作方法的科學性吸納。
破帖:是指對杜郎口經驗的創新生成。
共同體:是各類學習組織的主要組成形式。中國教師報現有7大共同體組織。
“區域杜郎口”:是媒體對“類杜郎口”學校的概稱,如江西寧達私立學校。同類的還有“河北杜郎口”,如河北省圍場天卉中學,“遼沈杜郎口”是指沈陽遼中縣立人學校。
九大教學范式:基于學習杜郎口經驗之后的課改創新成果展示,由中國教師報率先發布,國內主要媒體如央視、人民日報都作了報道,九大教學范式代表著10年課改的杰出成就,是當代教學最高水平的體現。
以人為本:作為“人學”的支撐,被廣大課改實驗學校所接受。
區域課改:以河南省殷都區、湖北省樊城區為典型代表,區域整體性課改被列為政府工作的主要內容。
均衡發展:以河南省鄭州市、河北省邯鄲市為先行者,依托課改,探索“以班級均衡來拉動內涵式均衡”。
中國課改說明書:中國教師報發揮課改的引領作用,被一線譽為課改“明白紙”,沒有圍墻的“教師進修學校”
教育深水區:有三大內涵,第一,課改已成為共識;第二,課改觸角已達文化層面;第三,課改改變了師生狀態。
教師角色:不再是知識灌輸者,而是生命的點燃者與共同成長的人。
師德:課改成為師德的最主要判斷標準。
課堂資源:學生被作為最主要的課堂教學資源被開發和“利用”。
學生角色:不僅是學習者,還是一切學校教育目標的主體、主角、主人。
走組、走班:一種新的教學嘗試,也被認識是真正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
跳級、跨界:是教育發展個性化與教師資源利用機制的必然。
學校建設:是管理的內涵式升級,主張管理不是管制,而是點燃、激勵、喚醒。
班級組織:有靈魂、有共同價值觀、有信仰的團隊。
四新:新教師、新課堂、新學校、新學生。
四新教育學:被稱為高效課堂“教育”的基本支撐。
新師訓:是由中國教師報聯合區域教育主管部門探索出來的新的“教師培訓”模式。以實操和解剖“新體現”形式,促進理念與行動力的內在變化。
第三代課改:具有三個指標,第一,無限放大自學;第二,充分“利用”學生;第三,取消一切“形式”,抵達教育的自由王國。
去主導化:即嘗試去除教師“主導”,真正實現學生主體。從嚴格意義上說被教師主導下的“主體”,不是真正的主體。
新學校:作為第三代課改學校的代表,江蘇昆山前景學校、安徽銅陵銅都雙語學校、陜西宜川中學、河南洛陽西下池小學成為佼佼者。
新教室:作為一個新的教育概念的出現,其意味著的是未來幾年,新課改必將完成“從課堂到教室”的飛躍。
信念與信仰: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與國家、民族的前途與命運緊密相聯。
“新三級課程”:班本課程、組本課程、個人課程,被成為打造“班魂”,實現教育信仰的最佳途徑。
課改中國行:中國教師報發起組織的一大品牌活動,被稱為當代課改最有影響力的“媒體事件”。
10年課改總結:被無數人慶幸和贊揚的一次意義深遠的革命,它必將永載史冊,與強國夢一起。
索引:年度課堂
道德課堂:“道德課堂”是在河南省鄭州市新道德教育思想下整體推進的課堂模式,讓教育者用道德的方式從事教育教學工作,讓師生在課堂中,得到愉快、幸福與滿足。對學生而言,“道德課堂”強調將學生的幸福成長與健康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充滿和諧、民主、尊重、關注的環境下身心健康、精神自由地成長與發展;對教師而言,“道德課堂”是延續教師生命的舞臺,是教師追求卓越、完善人格、實現價值的過程。“道德課堂”的土壤是高效的課堂,是師生關系和諧的課堂,是能夠促進思維發展與精神成長的課堂。
一拖二課堂:一個教師同時上兩個班的課,是江蘇省昆山前景教育集團率先突破“第二代課改”跨入“第三代課改”的大膽嘗試。它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班級界限,一個教師同時上兩個班的課,學生在課堂上互相走班,班與班之間相當于兩個大組。教師所要做的就是提供條件、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享受陽光雨露,快樂地成長。“一托二”課堂是把小組為單位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提高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更是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的必然結果。
跨界課堂:“跨界課堂”是安徽省銅陵銅都雙語學校在“五環大課堂”教學模式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學校沒有班級、學科的固有概念,充分相信學生、解放教師,強調管理和教學的雙重跨界,更好地優化學校的教學資源,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形成特有的校本文化內涵。“跨界”實現了化學老師與英語老師同班,體育老師與生物老師同班的可能。
3D大課堂:河北省圍場天卉中學在原有“大單元”高效課堂模式的基礎上,擴充成“大展示”、“大單元”、“大讀寫”的新高效課堂模式,簡稱“3D大課堂”模式。“3D”一方面是三個“大”字的第一個拼音字母,另一方面代表著多維立體,體現了高效課堂立體式、快節奏、大容量的特點。在“3D大課堂”中,“大單元”是安全系統,保證教學的順利完成;“大展示”是動力系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讀寫”是操作系統,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
高效課堂方向性預言
在《學生是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一文中,我曾經這樣論述:
第一代課改的代表性學校是洋思中學,他們之于對傳統教學的批判,更多的是體現在對“教”的質疑和改動上,洋思的改良意義無疑是巨大的,但支撐他們改良的缺憾是仍然沒有跳出“教為主、學為輔”的圈子。我對第一代課改的概述是:基于“教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的低效,以期通過調整、改進課堂教學的手段和方式,實現從“低效”到“有效”的跨越,洋思中學是新時期教育改革第一個吃螃蟹的學校,它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高度,盡管它“有效”地解決了課堂效益的問題,然而它仍然不能掙脫“教中心”的教學框架對課堂“生產力”的束縛。
第二代課改的標志學校是杜郎口,它與洋思的相同之處也是從改變“教”的手段切入,所不同的是,杜郎口較大幅度地提升了“學”的地位,符合了新課改“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基本理念,如果說第一代課改是改良的話,那么,第二代課改則有資格稱為改革,第二代課改與第一代課改最大的區別在于,其實現了從“教中心”到“學中心”的飛躍,構建了全新的課堂教學“學中心體系”,也可以說二代課改是第一代的“升級版”。
伴隨著課改的行動研究,我預言,在未來的兩、三年內,必然會有一批標新立異的學校,踩著杜郎口的肩膀摘星星,步入一個新的課改時代。
我把這個新的課改時代稱為“第三代課改”!
第三代課改會有哪些顯著的特征呢?它們與第二代課改有什么不同?
我的基本判斷是,第三代課改的最顯著特征是不再過分糾纏于“形而下”的課堂“技術”細節,而是以“形而上”的“人本”為基石建構全新的“課堂規則”和“課堂形態”,從對“人”真正的“發現”來“認識”學生、“認識”教師,能真正清晰地界定“學習者”和“學習條件提供者”之間的角色關聯性,通過成就學生從而促進師生和諧、全面、幸福、可持續的發展。
第三代課改的基本教育理念是教師為本、學生第一。
第三代課改的基本立意是能徹底擺脫知識對教育的束縛,從而超越單純的知識教育,而更加強調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滿腔熱忱地關注生命狀態和生命質量,也可以概括為這一切都是為了實現另一種“功利”,即基于捍衛“人”的全部自由、權益、尊嚴。對于學校和班級組織而言,它就是池塘、草原、森林……等一切的“自然生態”,它必須充滿“張力”,體現出全部的“活力”,它“放縱”每一個獨立生命體,它“激賞”每一個生命體并努力成為“他自己”。
它甚至沒有管理,在一個被“向上”的文化所激發的學校里,責任與義務是立校之魂。在這樣高度“自治”的學校,其實人人平等,哪里有什么師生界限?人人都是發展者,又人人去捍衛別人發展的權利;人人都是課程,又人人在用自己的發展方式“教”別人;人人都是特色,又人人不可替代,學校有什么權利以特色的名義犧牲別人的“特色”呢?第三代學校的特色甚至可以稱之為“沒特色”,有與無本來就是相對的,有時候“無”遠勝于“有”。
但遺憾的是,因為很多人還缺少對教育真正透徹的理解,甚至以為我對第三代的“遙望”是癡人說夢,是無法實現的“烏托邦”。
但我依然對此充滿了期望。
在我看來,真正第三代課改,必然具有三大特性,我稱之為“三大標志”。
1、“無邊界”張揚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和地位,或者稱之為“無限放大自學”;
2、嘗試去除“教師主導化”,極端放大學生自學,甚至普遍采取“一拖N”課堂形式(即一個教師同時上N個班的課),或者稱之為“無限利用學生”;
3、嘗試擺脫導學案等“一切的有形束縛”,讓課堂體現出空前的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
改革需要激賞,我們期待著第三代課改的噴薄而出,當然,沒有一項改革是十全十美的,所謂好與壞只是相對而言,無論它是第幾代,他們都注定會被寫進中國當代教育史里,中國教育就是這樣生生不息,在傳承和超越中不斷進化,譜寫著恢宏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