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課,成就一場華麗的轉身
2月春風拂校園,在春季學期開學工作會議上,學校安排部署了2013年十二項工作重點。“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在2012年級扎實推進‘高效課堂’建設”成為新學期教學教研工作重點。百舸爭流,蓄勢待發,“改課”在2012年級全面鋪開,整體推進。
破冰:新觀念 “心”碰撞
2011年11月,學校黨委書記、校長朱大明在全校教職工大會上分析了未來五年我校的發展形勢。朱校長指出,生源和教師隊伍是任何一所高中學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現跨越發展需重視的兩大要素。他強調,我們要用素質教育的理念抓升學率,并讓素質教育成為我校辦學的一大特色。他認為,高中階段的素質教育絕不僅僅是指開展幾個活動、開幾節課,或者增加放假的時間,關鍵在于解決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解決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的問題。
誠然,“教育教學”、“學科教學”、“課堂教學”,無非“教”與“學”二字。解決“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的問題,遵循教育規律,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切中肯綮。時間加汗水,以及大題量、超負荷地訓練,的確可以保證學校的升學率,但這樣的方式是不可持續的。課改要真正發生在課堂上,就必須讓新的課堂教學觀發生在教師身上,實現“心”的碰撞,讓教師在課堂教學改革中完成華麗的轉身。課堂里老師滔滔不絕,座位上學生昏昏欲睡;一個問題教師重復講,學生作業、考試時仍然出錯。課堂缺少激情和智慧,缺少對學生求知的尊重,這樣的課堂已非改不可。
2012年暑假,學校召開專題會議,討論和研究《建始一中高效課堂實施意見》,并在各教研室、學科備課組開展高效課堂問卷調查。2012年秋季學期開學工作會上,學校就教學工作提出“推進教學改革不懈怠,保證教學質量不放松”的要求。會上,學習了高效課堂實施意見和方案,強調并指出以深化課程改革和構建高效課堂為目標,促進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促進師生教與學方式的改變,促進師生共同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按照學校“統一要求、示范引路、歸納總結、逐步推廣”的思路和要求,開展高效課堂活動的探索與實踐。
2011年級、2012年級召開了教師會議,組織高效課堂學習和動員。學校在兩個年級選定部分班級作為試點,選定老師作為實驗教師。一場關于課堂教學改革的“破冰”之旅由此拉開序幕。
課改,改到深處是課堂,改的是人的觀念。通過“改課”,完成教的方式、學的方式和評的方式的轉變。用朱校長的話說,這是“一場思想的革命”。
探索:在課堂里“幸福”成長
課改,一是指“課程改革”,二是指“課堂教學改革”。前者主要責任在國家,后者則是學校和一線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巴爾扎克說:“一切事物的趨于完善,都是來自適當的改革。”課改,意味著學校管理、課程設置、教學方式、課堂文化的重塑。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關注學生的創造與發展,從從容容,才是返璞歸真,教育才會有真正的幸福。
學校依托四個“抓手”,搭建高效課堂平臺,開展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
專家引領。2012年暑假,學校邀請到江西金太陽教育集團、深圳道弘文化教育集團的專家來校講座。12月,邀請到昌樂二中“271”教育科技中心專家為全體教師作題為“打造你的高效課堂——實現師生全贏、幸福、高效、跨越式成長之路”的專題講座。昌樂二中的專家全面而系統地介紹了高效課堂的小組建設及導學案編寫策略。恩施市一中和臨近鄉鎮中學的部分老師也聽取了報告。這些講座和指導,展示了教育專家和課改名校全新的教育觀、教學觀和考試觀,帶給老師們強烈的震撼和共鳴。
校本研修。2012年秋季學期,我校分批選派40余名中青年骨干教師赴昌樂二中、襄陽四中、衡水中學學習,開拓了老師們的視野,震撼了老師們的心靈,全程感受了高效課堂的氛圍。返校后,老師們在學校校園網“教師論壇”上發表學習體會40余篇,供大家學習交流。各備課組開展了聽、評、學、議課活動,收到了一人外出學習、多人收益的效果。2013年1月,學校開展首個“高效課堂校本研訓開放日”活動。全校教師在開放日時間里,到實驗班級隨堂聽課。開放日活動為高效課堂建設在2012級全面鋪開起到了推動作用。
三級研課。學校加強學科備課組建設,擬定了課堂教學改革教師培訓提綱和高效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編寫和制定導學案編制與使用規范,校領導聯系各備課組蹲點參與集體研討和備課;2011年級、2012年級各學科開展高效課堂示范課研討活動;學校組織了教研課、優質課、觀摩課活動。通過研課活動,讓新的教學理念影響師生,改變著師生“教”與“學”的方式:變“教”為“學”,關注學法,2012年級要求編寫導學案;變“聽”為“展”,調動潛能,反饋學情,點燃激情,發展能力;變“講”為“點”,于學生不懂處、觀點分歧處,于知識的易漏點、易混點、易錯點、核心點處,或撥云見日,或畫龍點睛。“變”與“不變”是辯證的。“不變”的是學科的氣質和思想,如語文學科的聽說讀寫不能變、瑯瑯書聲不能變、咬文嚼字不能變、積累品析不能變。
小組建設。出臺了《高效課堂互助小組評價考核方案》(試行),班級文化建設緊緊圍繞“高效學習”主題展開。春季學期,學校還將舉行首屆學生學習方法征文競賽。
思考:我們正在“課改”路上
2013年3月,學校下發《關于2013年春季學期在2012年級整體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的實施意見》文件,決定在新學期的3月、4月、5月,以推進高效課堂建設、落實學法指導、提升學生能力為目的,分階段開展達標課、示范課、觀摩課活動,探索和總結課堂教學的方法與策略。6月,2012年級各學科備課組要完成對新授課、復習課、講評課三種不同課型教學模式的書面總結和提煉。學校要求不同課型的教學模式均有典型課例(如教學設計、課堂實錄、教學錄像等)支撐,初步形成各學科校本特色鮮明、符合教育規律的不同課型的教學模式。
改革不是改良,課堂教學改革必然會觸及許多根深蒂固的觀念。這中間有誤解、委屈,或者質疑和指責,也很正常。
在轉變教師的行走方式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思考:一是加強對教師業務學習的引導,是當務之急。要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找到正確途徑,對教師的學習和成長有激勵措施并提出更高要求。教師的專業知識包括學科知識、教學法知識和課程知識,教師教學藝術的形成、對課程結構(包括知識體系、知識目標、重難點)的把握,需要一個不斷學習、積累和歷練的過程。尤其是年輕教師,要完成專業上的迅速成長,非常不易,因此更應該重視學習。朱校長倡導的 “讓課堂有情趣、有效率、有智慧、有文化”的教學思想,副校長姚宏文提出的“老年教師把家,中、青年教師當家,年輕老師發家”的觀點,都對年輕老師在專業上的迅速成長寄予了厚望。二是加強學習小組建設,研究課堂教學諸環節中的細節。要有針對性地研究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檢測等環節中可能存在或者會顯現出的“假象”,年級組、備課組、任課教師三個層面把“問題”當作課題來研究,避免課堂活動流于“低效”和“無效”。三是加強集體備課的管理,導學案的編寫應該凝聚備課組集體的智慧,導學案要避免走入設計思路教案化、知識習題化的誤區。四是正確評價課堂的“高效”。評價一節課“好”與“差”的標準,不再是看教師講得如何精彩,而要看學生“學”的狀態和效果如何,看學生“學會”和“會學”的程度的高低。另外,對不同公開課的研討,觀摩課和優質課重“研”,教研課重“扶”。
在課改的路上,有人停下,也有人為教育的夢想一直在走。當初,誰不是懷著莫名的激動與期待踏上旅程?讓改課,成就你我華麗的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