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建筑工程項目注釋 1、臺明:臺基露出地面的部分。清式又把小型基座叫做臺明。 2、廊柱:柱之用于廊下前列,承支屋檐者。 3、月臺:①高大尊崇的主要建筑,除了使用小于上出檐的臺基外,臺基周圍又建有寬大的月臺,有的月臺周圍繞以漢白玉欄桿,最崇貴的建筑造成三層疊的須彌座形式。在殿堂等建筑中,特別是皇家園林中的主要殿堂前常建有寬敞的月臺,上陳設著銅制的獸、缸、鼎等,成為建筑與庭園之間的過渡。②樓上作平臺、露者。 4、環丘臺:是一種平地上壘起來的圓形高臺,多為三層,臺面逐層向上收縮,是封建社會中一種祭禮拜用的建筑物。 5、構架:單體的平面,一般是以柱子的布置來劃分空間的,是建筑構架的一個反映。表示梁架系統的平面圖叫做“構架平面圖”。 第一冊《通用項目》 1、磚屏風 2、蓮花頭:蓮柱上部,雕蓮花形之部分。 3、插解:用于紗隔內心仔邊條與宕間,轉角處之回紡裝飾。 4、老嫩戧 5、椽望板; 6、戧翼板 7、古式欄板 8、古式欄板 9、吳五靠 10、斗拱 11、梁墊、蒲鞋頭、云頭 12、彎形椽 13、掛落 14、蝦弓梁 15、預制欄桿件 16、預制吳王靠件 第二冊《營造法原作法項目》 第一章 磚細工程 1、字碑:正脊或墻門上留備題字之部分。正脊字碑部分,亦稱過脊枋。 2、全張瓦片漏窗 3、軟景式漏窗 第二章 石作工程 1、階沿石:沿階臺四周之石,包括踏步。 2、側塘石:以塘石側砌,用于階臺及駁岸者。(駁岸:凡濱河房屋,以石條逐皮駁砌成墻岸者。) 3、鎖口石:石欄桿下之石條,或駁岸頂上一皮石料。 4、菱角石:踏步兩旁,垂帶石之下三角部分。 5、地坪石:鋪于露臺、石牌坊地面之石板。 6、石柱 7、石欄板 8、石磴腳 9、鼓磴:柱底與磉石間之石礎,因其有花紋與否面有花、素鼓磴之分(即鼓狀之柱礎)。 10、磉石:鼓磴下所填之方石,與階沿石平。 11、抱鼓石 12、砷臺:將軍門旁所置之石鼓,上如鼓形,下有基座之飾物,亦用于牌坊及露臺階沿旁。 第三章 屋面工程 1、煤膠:輕煤,黑色顏料,刷黑用。 2、廳堂,較普通平房構造復雜,深約六、七界,其構造材料用扁方者,稱為扁作廳,用圓料者則稱圓堂。 3、游脊:正脊用瓦相疊而斜鋪者。 4、黃瓜環:瓦之一種,彎形如黃瓜狀,蓋于回頂建筑屋脊處,以代脊用。 5、瓦條:脊面以磚砌出之方形起線,厚約一寸。一瓦條筑脊、二瓦條筑脊。 6、滾筒脊:正脊下部分成圓弧形之底座,用兩筒瓦對合筑成者。二瓦條滾筒筑脊、三瓦條滾筒筑脊。 7、亮花筒:屋脊漏空部分,中以五寸筒對砌成金錢形。四瓦條暗亮花筒、五瓦條暗亮花筒。 8、七瓦條暗亮花筒、九瓦條暗亮花筒。 9、豎帶:殿庭自脊處沿屋面下垂之脊。四瓦條豎帶。 10、三瓦條干塘 11、環包脊 12、花磚脊 13、單面花磚博脊 14、圍墻瓦頂 15、排山:歇山側面,豎帶之下,博風板之上,所筑之一排屋檐。 16、花邊:蓋瓦用于檐口,其邊緣作曲折花紋者。 17、滴水:底瓦用于檐口,底瓦端有如意形舌片下垂者。 18、磚砌泛水 19、龍吻屋脊頭:龍吻殿庭正脊兩端,龍頭形翹起之飾物。 20、哺龍屋脊頭:筑脊兩端有龍首形之飾物,稱其脊為哺龍脊。 21、哺雞屋脊頭:筑脊兩端作雞形之飾物,有此哺雞者稱哺雞脊。 22、預制留孔紋頭屋脊頭 23、紋頭屋脊 24、雌毛脊屋脊頭:正脊之兩端如鴟尾之上翹者,又名鴟尾脊。 25、甘蔗脊屋脊頭:平房正脊式樣之一,筑脊兩端,作簡單方形回紋者。 26、吞頭:水戧根之獸頭形篩物,張口作各物狀。 27、寶頂 第五章 木作工程 1、椽子:桁上,與桁成正角排列,以承望磚或望板及屋頂之木材,橫斷面或圓或方。 2、彎椽:軒深以軒桁分作三界,其頂界較小,頂界安椽,上彎,稱作彎椽,亦名頂椽。 3、茶壺檔軒:軒式之一種,其軒椽彎曲似茶壺檔者,多用于廊軒。 4、飛椽:釘于出檐椽之上,椽端伸出,稍翹起,以增屋檐伸出之長度。 5、戧角:歇山或四合舍房屋轉角處之屋面結構。 6、老戧木:房屋轉解處,設角梁,置于廊桁與步桁之上者。 7、嫩戧木:豎立于老戧上之角梁。 8、戧山木:摔網椽下所填之齒形斜木。 9、摔網椽:出椽及飛椽,至翼角處,其上端以步柱為中心,下端依次分布,逐根伸長成曲弧,與戧端相平者,似摔網狀,稱摔網椽。椽數成單,自九、十一以至十三根。 10、立腳飛椽:戧解處之飛椽,作摔網狀,其上端逐根立起,與嫩戧之端相平者。 11、里口木:位于出檐椽與椽間之木條,以補椽間之空隙者。 12、眠檐:俗稱面沿,釘出檐椽及飛椽盡頭,厚同望磚之扁方木條,以防望磚下瀉。 13、一斗三升:牌科之一。位于桁底與斗盤枋之間,下坐斗一,上架拱及三升。 14、一斗六升:牌科之一,即于一斗三升上,再加拱及三升。(牌科:北方謂之斗拱,其功用為承屋檐之重量,使之傳遞分布于柱及枋之上。牌科之構造,簡言之,為聯合斗、升、拱、昂而成,不失為中國建筑之特征。斗:牌科中其較大形似斗之立方木塊,其上承拱及昂。升:類似升之小立方木塊,以承拱昂及連機以增進字放之平穩。拱:版科上似弓形之短木,斷面作長方形,介于頭號或升品之上。) 15、丁字科:牌科之一種,公一面參者。 16、十字科:牌科之一種,其內外均出參者。(牌科逐層挑出以承檐重,稱謂出參,即北方所謂出跳。坐斗斗面開十字口,拱向內處出參。) 17、昂:牌科向前伸出之拱,拱端下垂,作靴腳或鳳頭狀。 18、五七寸式:牌科以尺寸分類、制度之一。其坐斗寬七寸,高五寸。常用于華麗之廳堂或祠堂之門第。 19、四六寸式:牌科以尺寸分類、制度之一。其坐斗寬六寸,高四寸,比五七寸式為小,適按五七式之八式,故名四六式,以其式樣較為小巧,常用于亭閣牌坊等建筑。 20、雙四六式:牌科式樣之一種,較四六寸式大一倍,故名雙四六式,此式比例較巨,常用于殿、庭等大弄建筑物。 21、枕頭木:南方回頂建筑,異于北方之卷棚建筑,在北方卷棚則于頂椽之上覆瓦,南方回機,則于頂緣之上放枕頭木,安草脊桁,再列椽鋪瓦,其結構稱為鱉殼,又名抄界。 22、梁墊梁端之下墊木材,擱于柱或坐斗。 23、山霧云:牌科兩旁依山尖之形式,左右捧以木板,刻流云飛鶴等裝飾。 24、棹木:架于大梁底兩旁蒲鞋頭上之雕花木板,微傾斜,似抱梁云。有時升口前后架棹木,形似楓拱,以為裝飾。 25、水浪機:機常雕以花紋,如水浪,即稱機為水浪機。 26、蒲鞋頭:梁墊之下,復有拱狀之墊木,以增梁端擱置之穩固。 27、抱梁云:梁之兩旁,架于升口,抱于桁兩邊之雕刻花板。 28、瓦口板:鋸成瓦楞起伏狀之木板,釘于檐口,以穩瓦間空隙。里口木、瓦口板俱能一鋸二用,借以節省物力。 29、勒望:釘于界椽上,以防望磚下瀉之通長木條,形同眠檐。 30、閘椽:椽與桁間空隙處所釘之間斷木板。 31、椽穩板:椽與桁間空隙處所釘之通長木板。 32、關刀面 33、墊拱板:兩牌科間所墊雕刻漏空花卉之木板。 34、夾樘板:連機與枋子間之木板,厚約半寸,中置蜀柱分隔之。窗兩橫頭料間之木板,亦稱夾堂板。 35、望板:椽上所鋪以承屋瓦之木板,代望磚之用。 36、裙板:裝于窗下欄桿內之木板;又長窗中夾堂及下夾堂橫頭料間之木板。 37、長窗:窗之通長落地,裝于上檻與下檻之間。 38、宮式、葵式:裝修中,用于花紋之木條,其合角處直解相接,無環形花紋者,謂之宮式;反之謂之環式,亦名葵式。 39、萬字式長窗 40、亂紋式長窗:(整紋、亂紋:用于裝飾之木條,其花紋式樣,系通長相連者為整紋,斷續者為亂紋。整紋者其內心仔構成之花紋,相連似葵式面多扭曲,空間常飾結子,雕各式花卉,亂紋則似整紋,唯花紋間斷,粗細不一。) 41、短窗(半窗):常用于次間、廂房、過道及亭閣之柱間,較長窗為短,分上夾堂、內心仔、裙板三部,窗下半墻。(半墻:矮墻,砌于半窗或從檻之下。) 42、紗窗:亦名紗隔,與長窗相似,但內心仔不用明瓦,釘以表紗或釘書畫,裝于內部,作為分隔內外之用。(明瓦:裝于窗上之蜊殼,用以采光。) 43、搖梗:門窗之旋轉軸。 44、楹條:凡門窗裙板等四周所虛隙之處,釘一小木條,使其堅固,此木條即名楹條。 45、次:兩和合窗之間,垂直之木框。又門窗宕裝于墻壁者,兩旁垂直之框亦稱次。(和合窗:窗之裝于捺檻與上檻或中檻之間,成長方形向上下開關者。捺檻:裝置和合窗之下檻。) 46、連楹:門楹之相連者,其外緣作連續之曲線形。 47、庫門:裝于墻門上之木門。 48、屏門:裝于廳堂后雙少柱間或屏列之門。 49、將軍門:門之裝于門第正間脊桁之下者。 50、杠檔:以木料作杠,鑲釘木板,宜用為大門及屏門。 51、光子:大門及屏門,中間之橫料凡二、三道,稱光子。門框除兩橫料處,中間所用橫料名為光子。又板壁除上下檻,中間所用橫料,亦名光子。裙板所用橫料亦同。 52、燈景式:葵式萬川、葵式亂紋古式欄桿。 53、雨撻:墻外伸出部分以避雨者,又地坪窗欄桿外所釘之木板。 54、吳王靠(美人靠):外緣設短術,以雙摘鉤系于柱,攔成半圓形,高約尺許,花紋流空,稱吳王靠。 55、持落:柱間枋下之木制似網格漏空之裝飾品。 56、結子:用于欄桿及窗之空檔,雕成花卉之木塊。 57、飛罩:與掛落相似,花紋較為精致,兩端下垂似拱門,縣裝于內部者。 58、落地罩:與飛罩同,惟兩端下垂及地,內緣作方、圓、八解形等式。 59、硬木斤銷 60、卷戧板:即摘檐彎板。 第六章 油漆工程 1、海棠式長、短窗 2、書條式長、短窗 3、龜六角式長、短窗 4、冰紋式長、短窗 5、云頭:梁首伸出廊桁外雕云形裝飾,以承桁條者,或十字科之拱頭作云頭裝飾者。 第三冊《營造則例作法項目》 第二章 砌筑工程 1、虎皮石墻:是用山石砌筑的墻體,用料可以經過加工,也可以不經加工,但砌角的石料最好能預先加工。 2、“千背山”作法,即不鋪灰,用小石片墊穩,砌完后勾縫,最后港灌漿。 3、冰盤檐:因磚檐形似冰盤而得名。大式院墻的磚檐絕大多數為冰盤檐。 4、饅頭頂:在墻身上出拔檐一層(約8分至1寸),在拔檐上用三七灰泥砌碎磚,外抹大麻刀青灰,長圓形如饅頭,應全墻均勻一致。 5、鷹不落頂:在墻身拔檐之上,排放一列板瓦(也可無板瓦),上用三七灰泥砌磚胎子,上面砌條磚一層壓頂,再用大麻刀青灰抹部兩側,頂部成饅頭尖,兩側成凹面之嵌線,其斷面作凹入弧形。) 6、墀頭:山墻伸出至檐住外之部分。 7、須彌座:上下皆有梟混之臺基或壇座。(梟,凸面之嵌線如突出弧形。混凹面之嵌線,其斷面作凹入弧形。) 8、須彌座土襯、圭角、上梟、下梟、束腰、上枋、下枋 9、打點:用磚面水將圖案揉擦干凈。(磚面水:把磚砸成細粉末加水調成漿狀。) 10、素灰:為各種不摻麻刀的煮漿灰(灰膏)或潑灰。 11、梢子磚:盤頭磚底下由幾種形狀不同的磚組成梢子,其外側轉向山墻有琉璃貼面磚,此類貼面磚稱為梢子磚。 12、梟磚:用于墀頭正面盤頭磚之下。 13、爐口磚:用于梟磚之下。 14、半混磚:用于爐口磚之下。 15、托山混:又叫隨山半混,用于博縫磚下,承托博縫。托山混至墀頭轉角處轉到戧檐磚底下盤頭的位置,起到承托戧檐磚的作用。(戧檐磚:墀頭上面向前部之方磚。) 16、博縫頭:置于博縫的頭部。 17、懸山博縫、硬山博縫:琉璃懸山屋面做法與硬山屋面相同,僅琉璃博縫件治懸山的為懸掛式,而硬山的為鑲嵌做法。博縫主要由博縫頭、博縫磚和夾部件組成。 18、雀替:額枋與柱相交處,自柱內伸出,承托額枋之部件。 19、墜山花 20、寶瓶:角科斗拱由昂之上,承托老角梁下之瓶形部件。 21、云端:為了增加活潑的氣氛,墻立面可建成波浪形的云端。 第三章 石作工程 1、土襯:在臺基陡板以下與地面平之石。 2、陡板:臺基階條石以下,土襯石以上,左右角柱之間部分。 3、階條:臺基四周上面之石塊。 4、垂帶:踏跺兩旁由臺基至地上斜置之石。 5、踏跺:臺階一級一級的階石稱踏跺。 6、礓礤:不用踏跺而將斜面做成鋸齒形之升降道。 7、硯窩:踏跺最下一級,只略比地面高出而與土襯平之石。 8、如意踏跺:由正面及左右皆可升降之踏跺,無垂帶的叫如意踏跺。 9、象眼:①建筑物上直角三角形部分之通稱。②臺階下三角形部分。③懸山山墻上瓜柱梁上皮及椽三者所包括之三解形部分。 10、柱頂石:承托柱下之石。 11、鼓徑:柱頂石露明的部分,在清代建筑中,一般作成鼓徑或寫作“石鏡”。(古鏡:柱頂石上圓形凸起承柱之部分) 12、門枕石:大門轉軸下承托軸之石。 13、門鼓石:將外部做成鼓形之門枕石。 14、地伏:欄桿最下層之橫石。 15、抱鼓:帶有臺階的欄桿的垂帶上一般裝有斜欄板和望柱,其盡端置抱鼓石將望柱扶住穩固。 16、望柱:欄桿與欄板間之短柱。 17、夾桿石:夾在旗桿或夾樓住腳之石。 18、埋頭:又稱為臺明的角柱石,位于臺明轉角處好頭石(抱角石)之下。(好頭石:于臺明轉角處的曲尺形石料。) 第四章 木構架及木基層 1、枋:較小于梁之輔材。 2、大額枋:檐住與檐柱頭間之聯絡材,并承平身斗拱。 3、霸王拳:梁枋頭飾之一種,由兩凹半圓線三凸半圓線,連續而成之花頭。 4、博脊枋:樓房下檐博脊所倚之枋。 5、采步金:歇山大木,在梢間順梁上,與其他梁架平行,與第二層梁同高,以承歇山部分結構之梁。兩端做假桁頭,與下金桁交,放在交金墩上。(梢間:建筑物在左右兩端之間。) 6、雷公柱:①廡殿推山太平梁上承托桁頭并正吻之柱。②斗尖亭榭正中之懸柱。雷公術下面作雕飾,或風擺柳,或垂蓮。(太平梁:廡殿推出結構內,與三架梁平,承托雷公柱之梁。推山:廡殿正脊加長向兩山推出之做法。) 7、柁墩:在梁或順梁上,將一層梁墊起,使達到需要的高度的木塊,其本身之高小于本身之長寬者為柁墩,大于本身之長寬者為瓜柱。(順梁:與主要梁架成正角之梁。) 8、檀:小式大木之桁。 9、扶脊木:承托腦椽上端之木,脊桁之上,與之平行,橫斷面作六角形。(腦椽:最上一段椽,一端在扶脊木上,一端在上金桁上。) 10、老角梁:上下兩層角梁中居下而較短者。 11、仔角梁:兩層角梁中之在上而較長者。 12、由戧:廡殿正面及側面層頂斜坡相交處于骨干構架。 13、承重:承托樓板重量之梁。 14、飛椽:俗稱飛頭、飛子,釘子檐椽頭部。 15、大連檐:飛檐頭上之聯絡材,其上安瓦口。 16、小連檐:檐椽頭上之聯絡材,在飛椽之下。 17、閘檔板:椽頭間之板。 18、隔緣板:帶廊子建筑作裝修時,由于隔開檐椽及花架椽,免留空隙鳥雀入屋之板。(花架椽:兩端皆由金桁承托之椽。) 19、望板:椽上所鋪以承托瓦之板。 20、瓦口:大連檐之上,承托瓦壟之木。 21、棋枋板:重檐下檐,承緣枋之下挑尖頭以上之板。 22、博脊板:用于重檐建筑下檐承椽枋之上,長按建筑物博脊部們周長,高按琉璃瓦件。 23、山花:歇山屋枯兩端,前后兩博縫間之三角形部分。 24、博縫板:懸山或歇山屋頂兩山沿屋頂斜坡釘在桁頭上板。 25、梅花板:博縫板上釘的梅花形之圓木釘,每組七枚。 26、桂檐板:在古式店面和宅院平臺廊子檐下,以及樓房的平座外檐,要圍以掛檐板,即起到遮擋外檐構件的作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性,持檐板通常為扁寬的統長木料,在店面使用,一般作雕刻。平屋頂用的掛檐板上接冰盤檐,桂檐板在樓房則用于樓層交接處。 27、掛落板:用于宮殿廟宇樓閣的掛檐板較大,木紋垂直于地面,叫做掛落(與南方稱楣子為掛落有區別),有保護木構遮擋雨水之作用。 28、楞木:承重上承托之木,以承樓板者,今俗稱龍骨(即擱柵)。 29、垂花門:在北方的皇家園林中經常采用,是造型豐富,變化多樣的一種門。它一般作為內部庭院的大門,或用于居住性或游賞性小園的正門或側、后門,在北京的四合院中是第二道門。 30、獨立柱式垂花門:又稱擔梁式垂花門,它僅有一排柱(如一間,柱兩根,如三間,柱四根)。梁架與柱十字相交(或丁字相交),梁的兩端挑在柱子兩側。 31、廊罩式垂花門:這種垂花六是兩面對稱的建筑,麻葉抱頭梁落在前后檐柱上,由于兩面者有垂蓮柱,梁頭兩端均向外挑出一個垂步架,垂步大小,或同一般垂花門,或與兩側廊子的上出相等。廊子進深加上兩邊挑出的兩垂步架,為垂花門麻時抱頭梁的通長(外加兩個梁頭長度)。 32、一殿一卷或垂花門:即由一個大屋脊懸山和一個卷棚懸山組合起來的屋面形式,前面(即正面)有屋脊,后面為卷棚。一殿一卷垂花門在平面上有四根柱子,前面兩根鉆金柱,扣面兩根后檐柱。主要梁架為麻葉抱頭梁,麻葉抱頭梁外端與鉆金柱成十字形相交,前端挑出,下面懸垂蓮柱,里面一端落在后檐柱頭上,麻葉抱頭梁下面有麻葉穿插枋,枋梁之間裝花板、象眼板。 33、牌樓:兩立柱之間施額枋,柱上安斗拱。檐屋,下可通行之經念性構筑物。 34、雀替下云墩 35、花板 36、霸王杠:又名挺鉤,牌樓的各個獨立檐樓兩邊均用鐵制挺鉤支撐,每樓八根(每面四根),每根挺鉤兩端各配屈戍一只。挺鉤對檐樓既有支撐作用,又有拉扯作用,可以防止檐樓傾復。 37、杖桿:為建筑房屋時用的特制之尺。凡是一個建筑的面寬、過深及各個部位構件的尺寸,各個榫卯,全部事先排劃在杖桿上,即習稱之排杖桿。杖桿分為總杖桿、分杖桿兩種。 38、穿帶:大門左右大邊間之次要橫材。大門者是木板拼合而成,拼板后,背面穿帶。 39、角梁:正面及側面屋頂斜坡相交處(即垂脊),最下一架在斜角線上,伸出至柱以外之骨干構架。 40、歇山:懸山與廡殿相交所成之屋頂結構。 41、檐椽:屋檐最外一步架上的椽子。 42、通雀替:獨立柱用。 43、壺瓶抱牙:在抱鼓石與柱子之間常拖用壺瓶牙子作為輔助的支撐穩定構件。壺瓶牙子有石質與木質二種。 第五章 斗拱 1、一斗三升斗拱:不出踩的斗供,無昂、翹,大斗上只是有一層拱件,正心拱上用三個槽升子承托正心枋,外購上是一個坐斗三個槽升及一個正心拱,故名為一斗三升。 2、一斗二升麻葉斗拱:與一斗三升做法相似,但中間不置槽升面是在坐斗縱中線上向里外出麻葉頭,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 3、平身科:在柱頭與柱頭之間,立于額枋上之斗拱。 4、柱頭科:在柱頭上之斗拱。 5、角科:在角柱上之斗拱。 6、攢:斗拱之全部統稱曰“攢”。 7、單翹:在斗拱前后中線上,自斗口伸出一翹謂之單翹。(翹:斗拱上在前后中線上伸出之弓形木。詳圖107。) 8、隔架斗拱:在規模較大的建筑中,在大梁與隨梁或天花梁與天花枋之間常安一攢或十字斗拱狀的構件,叫做隔架科,或稱隔架斗拱,它的裝飾性很強,也有多種式樣,如十字斗、荷葉墩、雀等。官式做法常用一斗三升帶荷葉雀的做法,其最下為翻荷葉,中為一斗三升(有的用兩層拱,下為瓜拱、上為萬拱),上架雀替。詳圖108。 9、單昂:在斗拱前后中線上,自斗口伸出一昂謂之單昂。(昂:斗拱上在前后中線上,向前后伸出,前端有尖向下斜垂之材。詳圖107。) 10、踩:斗拱上每出一拽架謂之一踩。詳圖107。(拽架:斗拱上翹或昂向前后伸出,每一踩長三斗口,謂之一拽架。詳圖105) 11、三踩單翹斗拱、三踩單昂斗拱:斗拱若向里外各出一踩,里外均用翹,叫三踩單翹斗拱。若里外使用昂,就叫三踩單昂斗拱。這種里外一致的做法,前者叫留字斗拱,后者多用于牌樓,叫牌樓斗拱。自五至十一踩斗拱,常用單翹單昂、單翹重昂、重翹重昂、重翹三昂等。詳圖107。 12、重昂:斗拱上用兩重昂謂之重昂。詳圖107。 13、重翹:斗拱上用兩層翹謂之重翹。詳圖107。 14、品字斗拱:這種斗拱里外相同,在出挑的方向上只用翹不用昂,仰視如“品”字形,用于大殿內部金柱頭上,它兩側可承接天花枋。詳圖107。 15、墊拱板:正心枋以下,平板枋以上,兩攢斗拱音之板。詳圖131。 16、外拽:斗拱柱中心線以外之部分。 17、拽枋:里外萬拱上之枋。(萬拱:在瓜拱上承托正心枋或拽枋之拱。) 18、里拽:斗拱正心線以內之拽架。 19、音才拱:不在正心線上之拱。 20、拱眼:拱上三才升分位與十八斗分位之間,彎下之部分。(十八斗:斗拱翹頭或昂頭上,承上一層拱與翹或昂之斗。) 21、蓋斗板:每斗拱一空、一拽架、計一塊。 第六章 木裝修 1、抱框:柱旁安裝窗牖用之立框,亦稱抱柱。因柱子是圓面不好安裝門窗,所以加作抱框。 2、窗榻板:檻墻上風檻下所平放之板,即窗臺板。 3、門簪:大門中檻上,將連楹系于檻上之材。 4、樓條:格扇上部仔邊以內橫直撐之細條。(仔邊:格扇內樓子之邊。) 5、直折線、曲線形邊框什錦窗: 6、扁額:橫為匾,豎為額。安置在建筑物明間的檐下。(明間:建筑物正面兩柱間之部分。) 7、井口天花:所謂“井”即天花支條(尺寸同貼梁)橫豎相交組成的大方格、天花板按井口大小分塊。天花支條交點固定在帽兒梁上,帽兒梁用挺鉤掛在梁架上。在建筑物的內部,四周有天花梁(垂直于檐面)和天花枋(平行于檐面),貼梁便于梁枋結合。(貼梁:安天花用,貼在天梁旁之木材。帽兒梁:天花井支條之上,安于左右梁架上以掛天花之圓木。挺鉤:帽兒梁用,鐵質,將帽兒梁吊掛在上層梁架,每根帽兒梁用挺鉤八根,長度按構架大小酌定。支條:構成天花井格之材。天花梁:在大梁及隨梁枋之下,前后金柱音,安放天花之梁。) 8、木裝修:我國古建筑以大木骨架承重的方式,柱間的墻體和裝修起著圍護作用。墻體是“實”的圍護間隔物,而裝修是“虛”的圍護間隔物。門窗格扇,在中國建筑中一概叫做裝修,按地位可分為外檐裝修和內檐裝修兩大類,在構造法上完全一樣。 9、絳環板:格扇下部較小之心板。 10、藻井:在尊貴建筑室內頂部中央升起的穹隆形構造物叫做藻井。藻井象傘蓋一樣,高于天花之上,是一種特別的小木作結構,也是室內裝飾的重點。 11:過要:即木過梁。 第七章 屋面工程 1、苫背:就是用防火保溫的材料在望板之上做成基層,其功用在于室內保溫及配合瓦頂防水,并可就木屋架的舉架作出囊度,使整個屋頂的曲線更加揉美自然。(舉架:為使用權屋頂斜坡或曲面而將每層桁較下層比例的高之方法。) 2、廡殿:屋頂前后左右成四坡之殿。 3、攢尖建筑:凡瓦面、脊集中交匯于頂尖的屋頂式稱為攢尖式,其平面形狀可有四方、六方、八方、圓形等多種,這種屋面的頂部常置定頂以壓脊防漏。 4、硬山:山墻直上到與屋頂前后坡平之結構。 5、玲鐺排山脊:水式建筑中,也有做排山勾滴的垂脊,叫做玲鐺排山脊。(排山勾滴:硬山懸山或歇山,博縫之上勾頭與滴水。小式:無斗拱或不帶紀念性之建筑形式。) 6、獸前:垂脊垂獸以前之部分,獸前占坡長的三分之一。 7、獸后:垂脊垂獸以后之部分,獸后占坡長的三分之二。 8、披水梢壟:自博縫之上,只砌一層披水磚檐,磚檐上放筒瓦。這種只用一層筒瓦的垂脊叫做“梢壟”。采用這種簡易作法的建筑只限于墻帽或古建筑群中極不重要的房屋。 9、戧脊:歇山戧脊作法與廡殿垂脊大致相同。自博縫至套獸間的一般叫戧脊,與垂脊在平面上成四十五度角。 10、角脊:下檐角脊作法與歇山上檐戧脊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囊要小或可以沒有囊,與合角吻相交處的創通脊應使用燕翹形通脊磚。(三角形的兩邊為曲線,叫做“囊”,囊的大小應隨屋面曲勢。) 11、圍脊:四條圍脊形成一個方形,合角吻在方形的四角上。 12、博脊:在歇山撒頭和小紅山相交的地方,為防止雨水的侵入,有一條脊砌在哪里,這條脊叫博脊。(小紅山:歇山兩端的山尖叫“小紅山”。) 13、寶頂:有多種形式,大體分為寶頂座和頂珠兩部分,是整個建筑極有裝飾意昧的部件。 14、六樣至九樣瓦件:琉璃瓦件的規格共有八種(從二樣到九樣),二樣規格最大,九樣最小。 15、檐頭琉璃瓦“剪邊”:所謂剪邊作法,指的是檐頭部位或正脊部位與屋面心的部位材料顏色或作法有區別。作有兩種,一種是布瓦心,琉璃剪邊,另一種同是琉璃瓦,但顏色有變化。 16、星星瓦:為穩固勾頭,用鐵釘(瓦釘)穿過勾頭上的圓孔打入大連檐釘牢,為了防止此處滲水,上面加蓋釘帽。在坡度較大的屋面上,為了防止滑坡,在瓦壟的中段常加一排或幾排星星瓦(釘帽)。 17、正脊:屋頂前后兩坡相交而成之脊。 18、過壟脊:即“卷棚”的作法,亦稱“元寶脊”,其兩坡瓦面通過圓弧形瓦件(羅鍋筒瓦、續羅鍋筒瓦、折腰板瓦、櫝折腰板瓦)連接,脊部不突出來。 19、分中:在檐頭找出整個房屋的橫向中點并做出標記,這個中點就是屋頂中間一趟底瓦的中點。 20、號壟:將各壟蓋瓦中點平移到屋脊扎肩灰背上,并做出標記。 21、排釘瓦口:在已確定的中間一趟底瓦和兩端瓦口之間趕排瓦口(瓦口由木工預先做好)。 22、脊樁:扶脊木上豎立之木樁,穿入正脊之內,以防正脊移動者。 23、吻(獸)樁,在末苫背之前應在吻、垂位置用鐵釬釘入木架內,即釘吻(獸)樁。釘吻,吻(獸)樁,可以防止垂脊下滑并使吻(垂獸)更加牢穩。 24、“一勾二筒”作法:指的是一塊勾頭,二塊筒瓦長度之和,作為剪邊寬度的一種作法。 25、鬧龍脊:正脊上雕有龍的圖案,常用于宮延園林建筑中。 26、撒頭:廡殿式屋頂分為三個部分,即前后坡,撒頭和翼角。 27、護板灰:用來保護望板和椽子。 28、灰背:在錫背上抹二至四層大麻刀白灰,每層之間應鋪一層三麻布,灰背囊度應隨木架舉勢?;冶车暮穸?,因建筑規模不同,可以從6厘米至30厘米不等,灰背囊度決定著整個屋頂的曲線。 29、圓山:在屋頂兩端帶有圓弧形的垂脊俗稱“箍頭脊”。 30、岔脊:戧脊的端部,高度較低的脊,其上多安小獸。 31、窩角溝:兩座坡頂相交的里轉角處做成的一個流水溝。 附:琉璃制品 1、筒瓦:用于蓋瓦壟,覆蓋兩列板瓦的接縫之上,又稱蓋瓦,一端作熊頭與另一塊筒瓦連接。 2、板瓦:又稱底瓦,凹面朝上,逐塊壓疊排放。板瓦沾琉璃不少于全部瓦面的三分之二。 3、滴子:又名滴水,在板瓦前加有花紋圖案的如意形滴唇。用于瓦壟溝底端部,外露產部分上釉。 4、勾頭:用于蓋瓦壟端部,置于滴水之上,上置瓦釘和釘帽固定。 5、釘帽:用于遮蓋固定勾頭的瓦釘,有饅頭形和塔形兩種。 6、正脊筒子:用于五樣瓦料以下房屋頂正脊(五至九樣)。 7、正當溝:用于正脊下部與瓦面相接處。 8、壓當條:用于正脊群色條之下,正當溝之上,或用于垂脊兩側。 9、群色條:用于五樣至七樣瓦料房屋的正通脊之下。 10、扣脊瓦:脊上覆的一壟筒形瓦。 11、正吻:又大吻、龍吻,俗稱吞脊獸,用于正脊兩端,一種龍頭開的裝飾,張口大口將正脊咬著。下吻的附件有劍把、背獸等。 12、正脊獸:用于正脊兩端,嘴頭向外。 13、吻下當溝:用于正脊大吻吻墊之下。 14、正羅鍋筒瓦:用于過壟脊(元寶脊)上部。 15、續羅鍋筒瓦:用于正羅鍋筒瓦與筒瓦與間,一端作熊頭。 16、正折腰板瓦:用過過壟脊部板瓦,瓦面全部上釉。 17、續折腰板瓦:用于連接正皙腰板瓦與板瓦。 18、承奉連磚:一面帶釉,一面為無釉,用于瓦五樣以上瓦料大房的歇山博脊,也用于圍脊。 19、斜當溝:用于廡殿脊、戧脊、角脊下部,瓦壟之上。 20、垂脊筒子,貧脊筒子:用于戧脊者,稱為戧脊或岔脊筒子,垂脊筒與戧脊筒外觀相同,僅端部角度秒有變化。 21、三連磚:用于瓦七樣瓦件以上房屋的廡殿脊、戧脊、角獸前部分,也用于八、九樣瓦件建筑(如門樓、影壁)的獸后部分。線形同博脊連磚的顯見面。 22、攛頭:用于戧脊(或廡殿脊、角脊)端部、大眼勾頭之下,有花紋裝飾。 23、頭:攛用于攛頭之下,有紋飾。 24、垂獸:垂脊近下端之獸頭形雕飾,亦稱角獸。 25、仙人:用于戧脊或廡殿脊、角脊、垂脊端部,置于方眼勾頭之上。 26、小跑:仙人直獸俗稱。仙人背后是一列走獸,按次序是:龍鳳、獅子、麒麟、天馬、海馬、魚(押魚)、獬(獬)、吼(斗牛)、猴(行什)。走獸的數目要單數。 27、方眼勾頭:用于翼角戧脊端部,仙人之下。 28、套獸:套于仔角梁端部。 29、遮朽瓦:用于翼角端,割角滴子之下,套獸之上。 30、割角滴子:用于出角的轉角處。 31、螳螂勾子:用于翼角前端,割角滴子之上。 32、平口條:用于垂脊內側,垂脊下線道瓦之一種。 33、托泥當溝:用于歇山垂脊端的下部,與瓦面相接處。 34、列角攛頭:用于硬山、懸山的垂脊端部。 35、列角尚頭:與列角攛頭連用。 36、羅鍋脊筒 :用于圓山箍頭脊頂部。 37、續羅鍋脊筒:用于圓山箍頭脊,接羅鍋脊筒。 38、羅鍋當溝:用于卷棚(圓山)箍頭脊的脊中部位。 39、續羅鍋當溝:用于卷棚箍頭脊,接羅鍋當溝。 40、羅鍋扣俏瓦:用于卷棚箍頭俏的脊中部位。 41、續羅鍋扣脊瓦:用于卷棚箍頭脊,接羅鍋扣脊瓦。 42、羅鍋壓當條:用于卷棚箍頭脊兩側頂部。 43、續羅鍋壓當條:用于卷棚箍頭脊,接羅鍋壓當條。 44、羅鍋平口條:用于卷棚箍頭脊內側頂部。 45、續羅鍋平口條:用于卷棚箍頭脊,接羅鍋平口條。 46、披水:用于披水排山脊下,山墻博縫之上。 47、列角盤子:用于瓦件在八、九樣的垂脊頭部,代替列角攛、尚頭。 48、披水頭:用于披水頭部。 49、羅鍋披水:用于卷棚披水排山脊的脊中部位。 50、續羅鍋披水:用于卷棚披水排山脊,接羅鍋披水。 51、三仙盤子:用于瓦件在八、九橛的戧脊頭部代替攛尚頭。 52、羅鍋承奉連:用于卷棚披水排山脊的脊中部位。 53、續羅鍋承奉連:用于卷棚披水排山脊,接羅鍋承奉連。 54、羅鍋三連磚:用于卷棚坡水排山脊的脊中部位。 55、續羅鍋三連磚:用于卷棚披水非山脊,接羅鍋三連磚。 56、圍脊筒子:用于重檐建筑圍脊(又稱博脊),外露一面有釉,一面無釉,砌入圍脊內。 57、蹬腳瓦:相當于圍脊扣脊瓦,置于圍脊筒上沿,承接滿面磚。 58、滿面磚:用于圍脊(又稱博脊)的最上部,用以遮蓋圍脊與圍脊枋間的空隙。 59、博脊連磚:用于瓦六樣以下瓦料歇山建筑的博脊,一面帶釉,一面無釉。 60、合角吻:用于重檐建筑圍脊轉有或帶陰角建筑的圍脊窩角。故分陽合角吻陰臺角吻。 61、合角獸:用于成防建筑重檐圍脊。當正脊圍獸時,圍脊則用該件。 62、博脊瓦:用于博脊最上部。 63、掛尖:用于博脊兩端,陷入排山勾頭,滴水之下。 64、戧尖脊筒:垂脊、戧(貧)脊、角脊之端要使用一塊戧尖脊筒。 65、搭頭脊筒:垂脊、戧(貧)脊、角脊與獸座連接處,要用一搭頭脊筒。 66、割角脊筒(戧脊割角):用于歇山戧脊與垂脊連接處。 67、竹節勾頭:用于圓形攢尖建筑的瓦件,一端大,一端小,稱為竹節瓦(又名箭桿瓦、錐把瓦)。其勾頭至熊頭端有收分。 68、竹節滴水:由滴唇向后有收分,也可用一般的琉璃滴水。 69、竹節筒瓦:一端大,一端小,用于圓形攢尖建筑。 70、竹節板瓦:大口至小口有一定收分,用作圓形攢尖建筑底瓦。 71、兀扇瓦(兀苫瓦):至圓形攢尖瓦面頂尖的寶頂底下,筒板瓦甚小,聯做成一片,故雙俗稱“聯辦”又取其形狀似“蓮瓣”之意。 第十章 油漆彩畫工程 1、地仗:木質基層與油膜之間,由多層灰料組織組合,并鉆進生油,是一屋非常堅固的灰殼。這部分不僅包括各灰層,還包括麻層、布層,進行這部分工作便為地仗工藝。 2、彩畫:建筑物上以彩色涂繪之裝飾。彩畫接畫題之不同,可分為兩大式:殿式和蘇式。殿式的特征是程式化象征的畫題,如龍、鳳、錦、旋子、西蕃草、變龍、菱花等。這些都用在最莊嚴的宮殿廟宇上。 3、油滿:將面粉倒入桶內或攪拌機內,陸續加入稀薄的石灰水以木棒或攪拌機攪拌成糊狀(不得有面疙瘩),然后加入熬好的灰油調勻,即為油滿。 4、撕縫:大的裂縫,將縫口處用鋒利的刀子修成八字口,在批灰時有利于灰料進入縫隙深處。 5、汁漿:又稱支漿,為一種很稀的材料,由滿、血料加水調成,用于地仗灰前,使地仗灰更易附于木材面上。 6、扎譜子:是將圖案轉移到構件上去。根據規則和設計方案,先將圖案畫在牛皮紙上,定稿之后,將牛皮紙上的圖案扎成若干排密的小孔,使圖案由連續的小孔組成,稱譜子,運用時將譜子按于構件上,用粉包扣打,粉包扣打,粉跡便透過針孔,附在構件上。 7、支搭金帳:在貼金前對一些有風部位進行遮擋,傳統用布幔帳稱金帳子。 8、金膠油:是把金箔貼到物面上的粘合劑。 9、庫金:含金量為98%,故又稱為九八金箔,其他2%為銀及其他稀有材料,均是制作金箔必不可少的成份。由于含金量高,色彩表現為純金色,色澤黃中透紅,沉穩面輝煌,且耐曬、耐風化,不受環境影響,經久不變,用于室外,十數年寶色不見大減。貼金用的金箔,是一經加工錘釘很薄的金片,厚度只有0.13微米左右。 10、赤金:俗稱大赤多,含金量為74%,另含銀等物質24%(主要是銀),赤金又稱七四金箔。赤金色澤黃中偏青白,光澤銳減,甚至發黑,一般光澤公保持在三五年之內。 11、精梳麻:將麻截成80歷米左右長,以麻梳子或梳麻機梳至細軟,去其雜質和麻梗。 12、瀝粉:是使彩畫圖線凸起的一種工藝。瀝粉材料呈稠糊膏狀,用大白粉、滑石粉、骨膠液及少量光油調成,將粉將由粉尖子擠出,瀝于花紋部位上。 13、一麻五灰:即捉縫灰、掃蕩(又名通灰),使麻、壓麻灰、中灰、細灰、磨細鉆生等操作工藝。 14、白面:即食用的面粉。 15、磚灰:即青灰經碾壓分籮后的不同粒度的粉末及顆粒,是地仗的填充材料。 16、捉縫:油漿干后,用笤帚將表面打掃干凈,以捉縫灰用鐵板向縫內捉之(橫掖豎劃)使縫內油灰飽滿。 17、灰油:是一種很粘稠的油質材料,由生桐油加土籽粉、樟丹、摧干劑經熬煉制成(土籽粉為二氧化錳金屬摧干劑)。 18、高麗紙:彩畫用其性能綿軟,潔白無雜質,有韌性,拉力強。 19、銅箔:極易氧化變黑,故需要在表面涂以保護涂料,使其既保持色澤,又防止氧化變黑,但延年程度仍然有限。 20、四道灰:多用于一般建筑物,下架柱子和上架連檐、瓦口、椽頭、博縫掛檐等處:可節少線麻,但不耐久。操作過程,捉縫灰、掃蕩灰、中灰、細灰、磨細鉆生。 21、三道灰:多用于不受風吹雨淋的部位,如室內梁枋、室外挑檐桁、椽望、斗拱等。操作過程:捉縫灰、中灰、細灰、磨鉆生。 22、群青:半透明、色澤鮮艷的藍色顏料。 23、銀珠:又叫紫粉霜。其制作方法用水銀(汞)1:石亭脂2(藥名,是加過工的硫磺)混合一超同研,盛入瓦罐內,上覆鐵鍋封嚴,用鐵絲將罐與鍋栓牢,外用黃泥封固,吊于鐵架上,下面用碳火烤之,同時刷蘸冷水于鐵鍋上,隨烤隨刷,不可間斷。約過一小時,即可煉成。冷卻后,支其鍋,則鍋與罐的內壁上沾滿銀珠,石亭脂即沉于鍋底。 24、飛檐頭黃萬字:為綠底色,黃色萬字圖案,平涂,不瀝粉貼金。 25、石黃:即雄黃、雌黃。 26、紅綠椽望:望板為鐵紅色,椽子分為椽幫與椽肚(側立面為椽幫,底面為椽肚),其中椽幫上半部為鐵紅色、下半部為綠色。椽肚前大部分為綠色。翼角、翹飛處的分色同正身,按比例斜伸展過去即可。紅綠色主要為使檐頭部分色彩更豐富。 27、片金圖案:為成片金的意思,不施任何顏色,圖案完全由瀝粉貼金的較寬金色條帶組成。 28、枋心、箍頭、盒子:清式彩畫絕大多數在構圖上常將檁、墊枋(其中主要是指檁枋)橫向分成三段進行安排。其中中間一段體量較大,占全枋長的三分之一,稱枋心。枋心畫彩畫的主要內容或為彩畫劃分等級的主要表達部位。枋心左右兩端各占枋長的三分之一,其中靠梁枋端部各畫有一條或兩條較寬的豎帶子形圖案,稱箍頭,箍頭是確定彩畫構圖和進行色彩排列的重要部位。其中較長的構件在梁枋的一端畫兩條一定距離的箍頭,兩條箍頭之間的部位呈方形,可在其中構圖,這部分稱盒子。 29、素箍頭:又稱死箍頭(退暈者為死箍頭)。 30、包袱心:蘇式彩畫最有代表性的構圖是將檁、墊、枋三件連起來構圖。主要特征為中間有一個半圓形的部分,體量較大,上面開敞稱“包袱”,包袱內畫各種畫題。由于繪畫時需將包袱涂成白色,所以行業中又稱這部分為“白活”。 31、池子心:在卡子與包袱之間,靠近包袱 的墊板上繪畫部位稱“池子”。 32、聚錦心:在檁部與枋子,也就是靠近包袱的部分 ,有一個小體量的繪聲繪色畫部位一,形狀不定,稱“聚錦”,聚錦與池子也可稱“白活”。 33、金線大點金加蘇畫:處理方法同和璽加蘇畫,即用大點金彩畫的格式,旋子大線,旋花找頭、大點金的貼金退暈規則(包括金線大點金與墨線大點金兩種),獎其中枋心、盒子中龍錦等內容改成山水、人物、花鳥等內容,配色規則按大點金進行,只在繪畫部位涂白色。 34、繪聲繪色“博古”:為蘇式彩畫的圖案,即一切古董的梳稱,如青銅器、古瓷器、文玩等(書卷、畫軸、筆硯、玉翠、珊瑚等)。博古可用于柁頭,墊板。 35、藻頭:箍頭與仿心之間為藻頭(俗書找頭)。 36、卡子:蘇式彩畫的構圖又常在包袱與箍頭之間有一重要圖案,靠近箍頭的稱“卡子”,卡子也分軟硬,分別由弧線與直線畫成。 37、包袱線:包袱的輪廊線稱“包袱線”,由兩條相順,有一定距離的線畫成,每條線均向里退暈,其里邊的退暈部分稱“煙云”,外層稱“托子”,有時將這兩部分統稱“煙云”。 38、聚錦線、仿心線、池子線、盒子線:如果哪個仿較長,在梁仿的兩面端常加有兩條平行分隔的箍頭,中間的部位稱盒子,劃分這些部位的主要線條稱“錦枋線”,簡稱大線。 39、掐箍頭:只畫箍頭、柱頭、柁頭(包括柁頭側面、底面),其余刷紅油漆。掐箍頭彩畫包括箍頭、付箍頭、柁頭、柁頭幫、掛尖等。 40、斑竹彩畫:雜式作法,有綠斑竹、黃斑竹兩種,一般畫在掛檐邊、窗邊和其他建筑物邊上,也有整座建筑物滿畫斑竹者,各為“斑竹座”。 41、金琢墨:其輪廓線用金線者謂之金琢墨。 42、新式彩畫 43、箍頭線、岔口線:盒子的輪廓線分別稱箍頭線、枋心線、盒子線。在靠箍頭與枋心頭一端各畫數條不同形狀的平行線,包括枋心頭線,每端各三條,其大部分彩畫對三條中間一條分雖稱皮條和岔口線,皮條線靠箍頭,岔口線靠枋心頭。 44、巴黎綠:為商品名,又名洋綠。 45、退暈:色彩由淺至深,謂之“暈色”,退暈可綜合色彩的過度,使之不至感到突然、生硬。 46、煙琢墨:旋子彩畫石碾玉之用墨線者。石碾玉是旋子彩畫中之最華貴者,花瓣的藍綠色者用同一色由淺至深,謂之退暈。旋子彩畫其花紋多用以切線圓形為主的旋紋(菊花的變形圖案),因而得名,等級次于和璽彩畫。 47、金線大點金:旋子彩畫用金色線條花心菱地涂金色者。因顏色的比例不同,可分為若干等級,例如大點金、小點金是指旋子中心貼金少定名,多的等級高,少的等級低;而大、小點金雙各有金線墨線之別,金線高,墨線低。 48、墨線大點金:旋子的母題以龍及錦紋為最通常,稱龍錦枋心。 49、龍錦枋心:枋心的母題以龍及錦紋為最通常,稱龍錦枋心。 50、一定枋心:枋心中間畫一條黑杠者,名為一字枋心,又稱一梳天下。 51、墨線小點金:旋子彩畫線道用墨,花心用金者。 52、變龍枋心:一種變形的龍,在彩畫中變龍是按卷草形狀畫出的,所以稱草龍。 53、黑葉子花枋心 54、雅伍墨:旋子彩畫之不用金色者,只用青、綠、黑、白四色,是旋子彩畫中最下者。 55、素枋心:狹窄的枋心也可不畫,即空素枋心。 56、金琢墨蘇式彩畫:是各種蘇式彩畫中最華麗的一咱,主要特征為貼金部位多,色彩豐富,圖案精致,退暈層次多。 57、蘇式彩畫:蘇式彩畫起源于蘇州,因而得名。蘇式彩畫的特征是用寫實的筆法以自然現象為畫題,如花鳥、翎毛、人物、山水、器皿、書畫、云、冰紋、樓臺、殿閣等。南方蘇式彩畫,以錦為主。 58、金線蘇畫:凡箍頭、卡子、聚錦、包袱等線路瀝粉貼金者為“金線蘇畫”。 59、黃線蘇畫:不瀝粉不貼金而用黃線者為“黃線蘇畫”又名墨線蘇畫。 60、海漫蘇畫:主要特征是無枋心、包袱、梁枋的箍頭或卡子之間通畫一些簡單的花卉或流云等,多用于次要部位。 61、掐箍頭搭包袱:在掐箍頭的基礎上,中間部位加包袱,包袱兩側至箍頭之間仍然涂以較大面積的紅油漆,這種彩畫即包括圖案,又包括包袱內的繪畫兩部分內容,構圖較充實,形式也較掐箍頭活潑。 62、表箍頭 63、片金箍頭 64、色卡子 65、荷包、眼邊:拱眼部位即正心拱眼與翹的拱眼部位,在彩畫中稱荷包。透空拱眼的下部,即各拱件的上坡枋處,彩畫中稱眼邊。 66、斗拱掏里:頭號拱各拱件的背畫。 67、平金斗拱:不歷粉,不加暈,其他同金琢墨斗拱,即只沿著各拱件處輪廓貼金,其線的寬度一般在一歷米左右。 68、默線斗拱:用墨勾邊稱墨線斗拱。 69、黃線斗拱:黃色輪廓線不貼金斗拱。 70、墊拱板三寶珠彩畫:三個寶珠呈“品”字形排列,退暈,三寶珠的外圈即火焰部分瀝粉貼金,墊板的底色為紅油漆。 71、糾粉:是一極簡單的表達退暈的技七,其退暈沒有明顯的層次,而是由自至深逐漸過渡,渲梁色彩,此做法多用于雕刻的部位,按雕刻花紋的輪廓線進行,以突出圖案的立體效果。 72、大邊:大門門扇的結構,左右豎立大邊。 73、鼓子心:天花板由外至內分別由大邊、岔角云、鼓子心三部分組成、劃分這三部分的兩層線分別為方鼓子線與圓鼓子線,方鼓子線內的部分也可稱方光,圓鼓子線內也可稱圓光。 74、團龍鼓子心:即藍色的鼓子凡內畫一條坐龍,龍瀝粉貼金。 75、龍鳳鼓子心:即藍色的鼓子心內畫一條龍與一只鳳,一般為升龍降鳳,龍鳳均瀝料貼金。(升龍:彩畫內作向上升起勢之龍。) 76、雙龍鼓子心:鼓子心內畫升降龍加寶珠,均瀝粉貼金。 77、西番蓮:彩畫雕刻之母題,尖瓣程式化之花。 78、西番草:彩畫雕刻之母題,藤形桿,兩旁出卷葉之草。 79、團鶴鼓子心 80、支條燕尾彩畫:在支條十字交叉處做燕形尾彩畫。 81、井口線:支條邊線。 82、清色匾:泛指各種透木紋的匾。這種匾木質均較好,依木質及上色的不同,也有深淺之分。匾字的色彩有多種,金、綠、白色彩均有,一般多為艷綠色字,此種匾高雅清秀,古色古香,多用于齋館外檐和室內廳堂。 83、翻拓字樣:將字樣拓于匾上。 84、灰刻紋字:是在地仗上刻出的字。 85、匾地掃表、掃綠:篩掃具有特殊的裝飾效果,它沒有筆道痕跡,沒有貼金后金箔之間的搭接粘口,篩掃面面層色彩均勻、鮮明,能保持顏料的本色,色彩沉穩莊重,像絨面一樣,并經久延年。篩掃分掃青、掃綠等,其原理為利用油漆的粘性,把干粉顏料粘到匾面或匾字上。 86、正心桁:斗拱左右中線上之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