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早期診斷類風濕關節炎并及時治療,已成為世界各國研究的一個重點。臨床上出現單關節炎或不對稱的大關節炎,可能是類風濕關節炎的早期,是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的早期階段,此時,類風濕因子很可能陰性,不夠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標準,而關節癥狀仍在發展,關節結構破壞仍在進行,因此,早期診斷顯得愈發重要。抗角質蛋白抗體是一種抗鼠食管角質層的抗體,在早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其陽性率達40%左右,常用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此外,抗CCP抗體、抗核周因子及抗Sa抗體等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早期診斷較為敏感。同時行關節腔穿刺做關節液檢查及關節鏡的滑膜活檢等也有助于不典型關節炎的診斷。
從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臨床表現很難預料以后的病程。有些患者病情逐漸加重,另一些患者則僅有短暫的急性發作,間隔較長時間后病情有低度活動,甚至完全緩解。起病時癥狀明顯或在早期癥狀就迅速發展的患者,其預后較隱襲發病的患者為好。類風濕因子陰性的患者預后較好。文化程度低者,預后較差.
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常因關節疼痛、功能障礙及畸形造成工作、生活能力受限并影響外觀,目前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可輔以外科矯形手術,目的是解除疼痛,減輕病變損害的程度,盡可能恢復或建立關節功能。手術的指征有:⑦肌腱斷裂,或有斷裂的危險;②神經壓迫,或有壓迫的危險;③類風濕結節伴疼痛;④頸椎不穩、半脫位,伴有神經系統體征;⑤嚴重畸形引起日常生活困難;⑥下排牙齒咬合困難。手術的相對指征有:①持續滑膜炎、腱滑膜炎或滑囊炎;②長期慢性疼痛;②關節僵硬,影響日常生活;④關節畸形。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關節炎者都需手術治療,對年齡大、手術危險因素多且疼痛較輕又缺乏主動配合的病人,以及未造成明顯關節損害者可先進行非手術的內科治療,至少治療6個月后視情況而定。人工關節置換術對年輕病人更要慎重。
外科手術是一種選擇。任何外科手術程序需要衡量許多因素,包括疾病的嚴重性或累及的范圍、手術對患者的好處、年齡,和一般健康狀態。例如,對于嚴重損害膝關節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外科手術程序實際上是用人工膝關節置換病變關節。類似的手術也能成功地修復身體其它的大關節。盡管關節置換手術在目前普遍開展,只有在醫生和患者均同意的特殊病例才適用。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一部分可自行緩解,一部分進展很快,如不及時治療,可在1—2年內發生骨關節侵蝕,關節功能喪失,造成不可逆的破壞,但現有的檢測手段對類風濕關節炎要明確區分病情是良性還是進展型并不容易。如果不能區分,相比于關節病變的進展,按醫囑應用抗風濕藥效益更大。目前主張早期聯合用藥,以克服過去單獨用一種藥的弊病,期望能更好地控制病情進展。一般開始聯合使用快作用藥(如糖皮質激素或非甾類抗炎藥)和慢作用藥(如來氟米特、氨甲喋吟和柳氮磺胺吡啶等),這樣,既可早期減輕疼痛,又可使慢作用藥發揮作用,控制病情進展。由于慢作用藥1-3個月起效,6-12個月才達到療效高峰,故需長期堅持用藥,不要擅自停藥。
本文轉載自http://user.qzone.qq.com/345040900/blog/141508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