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忠祥 陳先鵬(山東省寧津縣人民檢察院)
來源:正義網
淺析反貪偵查工作中偵查謀略的運用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形勢的變化,貪污賄賂等職務犯罪的手段和方法更為隱蔽和狡猾,犯罪嫌疑人的意志力、對抗性和反偵查能力也有所增強,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偵查破案和固定證據的難度。因此,偵查謀略的運用對反貪工作已顯得尤為重要。本文試圖從初查、立案偵查、訊問和深挖犯罪四個方面對偵查謀略的運用進行一番分析。
關鍵詞:職務犯罪 反偵查能力 偵查謀略
偵查謀略是指偵查機關及其偵查人員在刑事偵查中,為了發現、揭露、證實犯罪,查獲犯罪嫌疑人而策劃、實施的計謀和策略。其實質就是將對抗性的計謀思想運用于偵查工作,靈活運用法律規定的各種偵查措施。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形勢的變化,貪污賄賂等職務犯罪的手段和方法更為隱蔽和狡猾,犯罪嫌疑人的意志力、對抗性和反偵查能力也有所增強,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偵查破案和固定證據的難度。因此,偵查謀略的運用對反貪工作已顯得尤為重要。本文試圖從初查、立案偵查、訊問和深挖犯罪四個方面對偵查謀略的運用進行分析。
一、初查階段強化線索分析和謀略運用
(一)科學甄別案件線索,減少初查盲目性。案件線索是職務犯罪偵查工作的基礎,沒有了案件線索,我們的職務犯罪偵查工作就如同無源之水、無米之炊。而在所受理的案件線索中,由于控告人和自首人受本身的文化、法律知識和客觀條件等諸多因素的限制,不可能提供更多更具體的情況,有的是真實的,有的是失實的,有的真偽相雜魚目混珠,不一而足。因此我們的辦案人員在展開初查前,需對所受理的材料進行認真篩選、甄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1、根據案件線索來源,分析舉報人與被舉報人有無利害關系,判斷舉報材料的可靠性;
2、根據舉報線索,分析被舉報人的基本情況、家庭狀況、生活情況,判斷其是否有職務犯罪的可靠性;
3、根據舉報情況反映的職務犯罪問題所發生的時間、地點、手段、金額、職務等,判斷案件的可查性;
4、根據舉報事實,分析判斷其職務犯罪是否達到立案標準,是否有法定需要追究的條件,提高初查的成案率。
(二)合理運用謀略,提高初查的準確性。確定案件線索具有可查性后,便開始組織人員進行初步調查。初查不僅要求偵查人員既要有較強的偵查意識和高超的偵查技能,更要求注重強化對謀略的運用。謀略的確定和運用必須靈活掌握,針對不同對象施以不同謀略。
1、隱蔽身份、秘密摸查。即辦案人員在不暴露真實身份的情況下,采取借用身份,喬裝調查的方法貼近被查對象或重要知情人,摸清犯罪的內幕真相,掌握與案件事實有關的第一手資料。在市場經濟競爭激烈,供大于求的條件下,經營者為推銷自己的產品或承攬工程,在經濟往來過程中,促銷手段極為靈活,往往隱藏著雙方權錢交易、以權謀私的問題,而要獲取此類證據,并非輕而易舉,有時就需要深入其內部摸底了解。如以談業務為名,摸清“回扣”的比例,并見機獲取證據。這對辦案人員的要求較高,偵查人員除應具有與化裝角色相應的業務知識、工作經驗和交際能力外,還要能對可能出現的其它情況見機行事,沉著應付,在摸底過程中,能投其所好,麻痹對方,讓其在不知不覺中暢所欲言,吐露真相。
2、收集信息,適時運用。隨著反貪污賄賂斗爭的逐步深入,涉案信息的收集顯得尤為重要。善于捕捉信息情報,就容易找準案件的突破口,有的信息起直接作用,有的起間接作用,有的可能就是定案的證據。對信息情報的獲取和價值分析,關鍵要有敏銳的偵查嗅覺對其進行捕捉甄別。涉案信息情報收集的渠道很廣,如關注新聞報道,預測犯罪動向,研究犯罪規律,從而發現犯罪線索;與有關執法部門建立工作聯系、情況通報和案件相互移送制度,收集案情動態;留意群眾關注的熱點及街頭巷尾議論,發現隱藏的信息;圍繞反常現象,挖掘幕后信息;物色可靠人員監視犯罪嫌疑人思想變化和行為表現,為立案后的訊問提供可靠情況等。通過掌握和利用所捕捉的信息,并加以綜合運用,對提高發現和查清犯罪乃至反貪偵查每一環節,都具有較高的價值。
3、聲東擊西,欲擒故縱。即以表面現象掩蓋真實意圖,迷惑被查對象,再虛張聲勢,設置圈套,誘蛇出洞。這多用于因各種原因已公開或半公開的案件線索的初查,或被查對象已被驚動,有所察覺,或辦案人員難以隱蔽身份進行秘密調查的情況。在此情況下,偵查人員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有目的地按照確定的內容,完成實際調查任務。如從生活作風、賭博等違紀問題入手開展初查,示假而隱真,隱藏初查真實意圖,分散其注意力,從枝節問題中獲取與犯罪有關的線索證據。另外,對問題較多且被查對象已有充分準備,突破口難以選擇的案件線索,可先讓其回去,麻痹對方,讓其放心串供,轉移贓物,但必須通過秘密跟蹤、上技偵手段等措施嚴密監視其活動,使被查對象在渾然不覺中放心表演,自我暴露。
二、立案偵查階段靈活運用措施
立案偵查是對案件偵查的全面展開,辦案工作將由由秘密初查轉向公開偵查,辦案人員將可以完全依法采取有關偵查措施。
(一)在偵查手段的運用上要開拓視野,更新觀念,運用充分。要在初查的基礎上,迅速組織力量詢問證人,提取與案件有關的各種證據;對與犯罪有關的證據進行勘驗、檢查,組織對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隱藏犯罪證據的場所進行搜查,扣押物證、書證,特別要做好對犯罪嫌疑人的第一次傳喚訊問,從訊問的內容、時間和方法上進行認真選擇和研究,力爭在規定時間內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口供。2007年4月,我市某院在偵查犯罪嫌疑人高某挪用公款案件過程中,根據首次訊問掌握的有關材料,確信其有重大受賄嫌疑。遂果斷對其住所、辦公場所進行搜查,搜查出現金及存折三萬余元。根據搜查取得的成果,犯罪嫌疑人不得不交代相關的受賄的犯罪事實,為以后的偵查提供了方向。
(二)根據案情發展需要,適時采取強制措施。對那些狡詐的犯罪嫌疑人,已有證據證明其有犯罪事實,并在限定時間內拒不交代犯罪事實的,及時對其采取相應的強制措施,逼其就范。2002年9月,某院在偵查原縣文化局局長蓋某受賄一案時,由于其當時屬于在職正科級干部,自恃檢察機關并不掌握自己的犯罪事實,在傳喚的過程中,不是強調腰疼,就是說自己血壓高,身體不舒服,要求休息,在審訊室內大耍無賴。同時,由于蓋某具有相關的法律知識,明白5000元是構成犯罪的一個坎,所以在交代自己的問題時,決不超過5000元。傳喚12小時期限一到,辦案人員根據已掌握的證據,果斷對其采取刑事拘留強制措施,并將其羈押在外地看守所。這一措施,令其驚慌失措,不得不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實。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強制措施使用的時機,把握好火候,才利于案件的偵破。
三、訊問過程中注意講究策略
訊問是偵查人員依照法定程序,就案件事實和與之相關的問題對犯罪嫌疑人進行的一項偵查活動,是每個案件必經的訴訟程序。首次訊問是第一次與犯罪嫌疑人面對面的較量,其訊問效果對于掌握偵查的主動權、突破全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注意把握首次訊問時機。首先從程序上把握首次訊問的時間。首次訊問一般在立案之后,這樣可以利用立案后刑訴法賦予的偵查手段進一步收集、固定證據,待有相當把握能通過訊問打開缺口、突破案件時,再轉入首次訊問;對于在秘密初查中獲取了較充分證據,且預期在首次訊問中可以依據初查中的證據材料,突破被訊問人的心理防線的案件,首次訊問則可以與立案同步進行。前面提到的某縣文化局局長蓋某受賄一案,由于在秘密初查過程中,獲取了行賄人在向他人行賄的同時,也向蓋某進行行賄的事實后,辦案單位便果斷立案并同時進行首次訊問。其次,從“證據”上把握首次訊問的條件。立案的證據條件是認為有犯罪事實存在,而首次訊問也是有“證據”條件的,如果初查掌握的情況不扎實,證據不太充分便盲目開展首次訊問,則會使偵查陷入被動,故而在秘密初查和偵查中,應注重巧妙選擇突破口、運用策略和科技手段獲取突破案件的關鍵證據,為首次訊問打下扎實證據基礎。
(二)營造訊問氛圍。訊問實踐中,為什么有的被訊問人彼時不供,而此時供述;甲地不供述,而乙地供述;在這一訊問人面前不供述,而在另一訊問人面前供述。這些差異決不僅僅是時間、地點、訊問人單個因素的結果,而是一定的訊問氛圍所致。訊問氛圍能直接影響被訊問人的心理情緒。審訊者可以通過設定首次訊問的時間、地點、環境,利用與受訊人不平等的法律地位關系,使用適當的傳喚方式和出示證據,刻意營造出一種能夠影響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情緒的氛圍,迫使犯罪嫌疑人供認犯罪事實。實踐表明,犯罪嫌疑人開始是不想交代犯罪事實的,總是抱著僥幸心理,企圖蒙混過關,對抗訊問,但在一定的訊問氛圍中,由于犯罪嫌疑人有趨利避害、有自私自利機會主義心理傾向,又會選擇走坦白從寬、交代犯罪事實的道路,由對抗心理轉向供認心理。如何使犯罪嫌疑人供認犯罪事實,多年來檢察機關在查處反貪案件訊問實踐中摸索和總結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政策教育,解除疑慮、提示證據,消除幻想;開門見山,單刀直入;迂回作戰,旁敲側擊;利用矛盾,隨機應變;親情感化,化解對抗等等,這些方法對解決某些特定案件犯罪嫌疑人的供認問題有很好的效果。
(三)靈活運用心理性策略。首先,抓準犯罪嫌疑人賴以抗拒的心理基礎。影響嫌疑人認罪的心理因素很多,主要是僥幸、畏罪和對立情緒。在訊問過程中,由于偵查人員的問話都是間接或直接地涉及他們所犯的罪行,他們都會本能地產生抗拒心理,而且逐步上升到頂點,有的公開對抗,有的胡攪蠻纏,大耍賴皮;有的則不理不睬,沉默不語。形成這些心理的原因,每個嫌疑人又是千差萬別的,具體到某一個嫌疑人,是一種還是幾種心理影響他認罪;幾種心理交織在一起,轉變哪一種心理因素就能夠使問題迎刃而解,或是轉變哪種心理,就能引起其它心理的連鎖反應,這是必須要搞清楚的。隨著訊問的不斷深入,罪行不斷被揭露,他們賴以抗拒的心理也必然會以這一種心理轉為另一種心理,或者是自以為罪行沒有完全暴露,而抱著僥幸心理,或者是懼怕受到處罰,而產生的畏罪心理,這都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同時,嫌疑人在被訊問中是非常敏感的,心理變化是快而復雜的,常常會因訊問人的一句話,一個行動或其他客觀因素的影響而引起心理變化。因此,在訊問中不僅要抓準嫌疑人的心理狀態,還應當掌握哪些影響心理變化的客觀因素,對嫌疑人的心理變化做到時時掌握,心中有數,才能正確運用審訊策略促使嫌疑人的心理向認罪的方向轉化。今年四月份,我市某院在辦理該縣交警大隊教導員馬某受賄案時,馬某千方百計掩蓋自己的犯罪事實,并且不惜花費大量時間進行串供,同時將自己收受的部分財物安排相關人員退贓,借以逃脫法律制裁。依法傳喚馬某后,其自認為反偵查措施天衣無縫,對自己的犯罪事實拒不供認,還列舉了部分退贓的事實。辦案人并不為其表面現象所迷惑,而是根據其提供的有關情況,對每一各行賄者逐一落實,并根據其思想變化耐心的做思想工作,打消其顧慮和幻想,最終使行賄者改變了原有的態度。馬某被刑事拘留后,調查取證工作得以順利展開,原先已經做過虛假證詞的人員,均不同程度的改變了原來的說法,如實向司法機關作證。馬某見反偵查措施毫無效果,也徹底放棄了抗拒的心理,如實供述了自己的罪行。
其次,適時利用犯罪嫌疑人的判斷錯誤。在訊問過程中,訊問人處于主動有利的地位,信息來源多且靈通,對案件材料是熟悉和了解的,而且可以利用各種手段擴大信息量,并對它作出估價。嫌疑人雖然對案情是清楚的,但當他失去人身自由后,各方面受到限制,難于得到新信息,訊問人在多大程度上了解信息對他來說是個謎,因此,他可能作出過高或過低的判斷。無論他從那種估計出發,作出的反應必將以供述或辯解的形式出現,一旦出現又為訊問人所了解,為訊問人認識他的心理活動提供了依據。往往他所供的是我們尚未了解的,而他不供的又恰恰是我們掌握了的。我們掌握了的而他卻不供,就可以其中某一點作為進攻的武器,這樣又增加了他的心理壓力,他可能再出現錯誤判斷。他之所以不供,是因為他自認為是很秘密的,而訊問人竟連他最秘密的情況都知道了,他就會認為罪行都暴露了,或者認為他最信任的朋友或是同伙都將他的罪行說出來了,因而產生即使不交代也蒙混不過去的心理。如果嫌疑人一開始就以守為攻,把嘴封得很死,這正是他心中無數的表現,我們可以給他施加心理影響,以虛對虛,采取攻心的策略,結合邏輯論證,陷他于理屈詞窮的境地,必要時再出示一點證據,打消其僥幸心理,使之產生不供會自食其果的心理壓力。
第三,要善于利用嫌疑人的心理個性特點。個性特點是心理現象的另一個方面,包括人的能力、興趣、氣質、性質,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脾氣、秉性、愛好等方面。心理個性特點是嫌疑人犯罪前就有的,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是在后天客觀因素影響下逐漸形成的,不易發生變化。嫌疑人的心理個性特點在訊問中不易被掩飾,容易被識別,因此,利用嫌疑人的心理個性特點進行訊問,是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辦法。研究和利用嫌疑人的心理個性特點。要根據每個嫌疑人的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人由于個性特點互不相同,他們對于訊問的速度、強度、問話和內容都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因此,我們在利用嫌疑人的個性特點時,應采取“因人而異、量體裁衣”的訊問方式,杜絕那種“千篇一律”的老套套。在訊問中應首先了解和研究嫌疑人有哪些個性特點和個性形成的因素,然后利用其個性特點中積極和消極方面進行訊問。2004年,某院在辦理該縣保險公司女出納張某貪污案時,辦案人根據掌握的情況,了解到張某是一個家庭觀念比較重的人,一名女辦案人便同她聊家庭、聊生活,辦案人指明將別人繳納的養老保險金給自己家使用將給許多家庭造成很大困難,這是富了自家虧了大家啊,而且自己家的人也將注定在外人面前抬不起頭來,并適時指出只有主動交代,勇于承擔,才能爭取寬大處理,對別的家庭和自己家庭都有一個交代。張某在辦案人有針對性的說服教育下,終于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實。
四、深挖犯罪時要摸準規律、觸類旁通
職務犯罪的復雜性、隱蔽性和特殊性告訴我們,在偵查中,除了已發現的犯罪問題外,很可能還有其他未被發現的犯罪,因此偵查人員不能放過任何可疑線索,深挖犯罪。
(一)分析作案手段,擴大戰果。當前職務犯罪的手段呈現出高智商化、高技術化的特點,但萬變不離其宗,即與部門、行業的特點、職權有關系。當然,企業、機關、團體、事業單位中的作案手段和方法不是千篇一律的,在同一個行業中不同的職能部門表現出來的犯罪方式也是不一樣的,如企業中的供應部門、銷售部門、財務部門等,由于各自的職權職責不同,作案的手段和犯罪的表現形式就會不同。比如說供應部門主要是在原材料的購進中可能涉及貪污、受賄及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那么銷售部門則可能存在送出去的多,或者里外勾結損害國家利益、銷售收入不入帳等貪污、挪用行為等,財務部門則主要是款項的支付問題上,可能存在的多是受賄、挪用等問題,我們要從作案手段入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擴大戰果。
(二)順藤摸瓜,挖出窩串案。一個部門或系統內部各單位,其職能和管理機制均有相似之處,因而在管理和機制上的漏洞均有共性,一個單位的違法問題在其它單位也同時存在。因此,對一個單位案件的挖掘和剖析,就能順利查辦整個系統領域的類型性案件。同時,一個部門或一個系統它們內部各單位之間以及上下級之間有著一定的行政關系、業務關系和制約關系,因而通過對一個點案件的查處,就能查出這條線上下之間的違法亂紀問題。如某院在辦理該縣價格執法人員濫用職權、受賄案件時,其在一個學校受了賄,那么在其它學校是不是也存在類似情況?并且他還只是個一般的執法人員,那么其科室負責的人是否也受了賄?帶著這種思維辦案人進行偵查,果然挖出了其在其它學校及科室其他人員的受賄犯罪事實。
綜上所述,在當下的反貪偵查工作中,我們應充分重視犯罪活動中出現的新變化、新特點和新規律,不斷總結那些已被偵查實踐所證實的、行之有效的偵查計謀和策略,豐富和發展職務犯罪偵查謀略的內容,使偵查謀略更好了發揮克敵制勝的功能作用,提升職務犯罪偵查的整體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