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人應知:要定力不要定境理行之二:建立定慧知見
理行的第二個資糧,就是“今生要有定慧知見。”定力慧力是累生累劫去修行累積上來的。定根慧根,每個人都有,多與少的差別而已。但是,知見,今生要去修學。知見,分兩個部份,第一個部份要有定的知見。第二個部份要有第一義的知見。
定的知見如果缺乏,就不知道要轉折;不知道轉折,定力就不能升起。譬如我們講持名,心念心聽,心念心憶,然后轉為憶佛---無相念佛。定的知見如果不夠,他就會排斥:“沒有佛號怎么算念佛?不觀佛的形像怎么算念佛?”他不知道持佛名號的目的,除了往生之外,同時也在訓練定力,齊頭并進。如果本身當了師父,當了老師,沒有這個知見的話,就勸人不要學無相念佛,不要修念佛三昧,就會障住了很多人。這就是缺乏定的知見,不知道“念佛必須要隨同定力去提升他的層次”。經由定的知見來指導,便知道在那個地方應該轉換另一個方法。
譬如一條道路,遇到墻壁,他就轉彎了。我們不應愚癡地把胸膛貼著墻壁,兩腳一直推。走不過去的!一定要轉彎。持名到了心念心聽的階段,要想再突破,一定要轉為心念心憶。它有一個次第。如果心念心聽一直修下去,最后會變成入定。結果,心里面沒有在想佛,入定去了,所以一定要轉。
入了那個定好不好?有人也許講:“不是說要修定力嗎?現在能入定,不是更好?”不對!因為那個定派不上用場,入定了就無所覺知,佛來感應,你也不知道。定力跟定境不同,我們要的是定力,不是要入定境。有定力的時候,動中照樣在定的狀態,對外境能夠覺知,而一樣有定的作用,這叫定力。有這個定力的時候,臨命終時憑借這個定力,佛來的時候清清楚楚,心不散亂,輕輕松松,就往生了。如果是往心念心聽的方向一直深入,結果入了定,變成一念不生;佛來接引的時候,你入定了,沒感覺到佛來了,結果,佛一看到你入定、不想去,就走了。等你出定的時候,已經往生到他化自在天去了。天福享盡,可就倒霉了。所以我們要定力,不要定境,不要定相。
這個時候我們說心念心聽的功夫已成熟了,要轉為心念心憶,憶佛憶到凈念很強而不會忘失,這時定力升起來了,若沒有定的知見就會煩惱。因為憶佛的念很強,想定下來,可是心里面佛號一直不斷,覺得吵死了,就會很討厭。如果功夫真的好,佛號自然而然起不來,而心里仍然一直在想佛。這時心里會想:“糟糕,善知識講過,佛號不能斷。現在佛號起不來,怎么辦?”心中起沖突,越來越緊張,然后就弄出毛病來。
有定的知見,就知道這個時候是功夫好,定力現前了,佛號應當舍掉。為什么?四字洪名---阿彌陀佛,一個字是一個妄念,一個聲音是一個妄念,(憶佛的念叫凈念),四個字就是四個妄念。心念心憶是一個憶佛的凈念伴隨著四個佛號的妄念不停的在轉。若想提升念佛的層次,應當舍掉佛號。專心想佛就對了。所以修學功夫要定的知見,理行也要定的知見,理行就是體究念佛,如果沒有定的知見,會在相上去尋覓,會在相上去執著,舍不掉一切的相---佛相、名號的相(聲相)。教里面有各種教相,人有出家相、在家相、聲聞相、菩薩相。在一切相上執著的時候,定力便不易成就,這就表示理行的資糧不夠。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狀態?因為定的知見不足。
念佛要的是凈念,叫做凈念相繼。凈念相繼必須維持一念相續而不斷,如果斷了,立刻再提起來。斷了再提,叫凈念斷續。然后因為有定的知見,知道一切的相要去除掉,只剩下一個憶佛的念連續不斷,功夫便成就了,稱之為凈念相繼。體究之前,必需要有這些定的知見---不離定力而去尋找、體究。沒有定力而要尋找自性彌陀,非常非常困難,因為會以妄為真。有了定的知見,知道轉折,知道要提升,然后功夫有了,憑借這個功夫來體究念佛,才能夠真實的親見自性彌陀,不會落入意識思惟的妄覺里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