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曼先生堅持自下而上的選股原則,反對自上而下的選股原則,捍衛了格雷厄姆價值投資的純潔性。
許多投資人學習巴菲特,苦心鉆研企業的商業模式,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追逐新興產業 ,尋找優秀企業。一大早醒來就念咒語:“買股票就是買企業” ,搞得自己好像阿里巴巴一樣,仿佛只要說一聲:“芝麻開門” ,黃金白銀就滾滾而來。
一家企業如果沒上市,買了它的股票,就是要好好地研究這家企業,時時關注這家企業,整天和企業老總吃睡在一起也沒關系,萬一他卷鋪蓋跑了怎么辦?這時候說:買股票就是買企業,這句話一點毛病也挑不出來。但對于一家上市企業來說,以“買股票就是買企業”為借口,而無視價格波動所帶來的獲利機會,顯然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唯心主義的說教。卡拉曼很反感這種做派,他毫不客氣的指出:“一些投資者會根據企業或概念進行投資,他們希望投資于特定的行業、高科技企業或者無視價格而去追逐投資時尚,但一名價值投資者只會根據價格進行有目的的投資。”
卡拉曼認為,自上而下的方法面臨著太多的預測環節,而且每個環節的不確定性太大,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會導致你前功盡棄,這實在是一項繁重的任務。而且你要比別人行動得快,才能以一個較低的價格介入,否則你可能就要為別人買單。卡拉曼甚至懷疑自上而下的方法是不是一個投機者參與的博傻游戲。
而采取自下而上的選股策略就簡單多了。他們不需要預測企業或者宏觀經濟的前景,只要認真的研究企業的基本面,發現便宜后,買入等著就是了。如果沒有誘人的機會,他們就持有現金。當機會出現時,他們就會組建一個投資組合,逐漸加倉,在罕見的時機出現時,甚至可以滿倉。他們面臨的不確定性小,而且知道自己在押注什么,從而避免了諸多風險,為自己的投資預留出了相當大的安全邊際。
長期以來,巴菲特的追隨者們把尋找偉大公司作為價值投資的不二法門,成為了典型的“唯企業論者” ,而卡拉曼卻忠實地繼承了格雷厄姆的衣缽,旗幟鮮明的反對這種異化了的價值投資,即便它是巴菲特所津津樂道的。
他在《格雷厄姆和多的的永恒智慧》一文中是這樣說的:“和格雷厄姆和多德那個時代一樣,當代投資者仍然要和許多投資問題作斗爭。優秀的企業通常被認為是:具有足夠的護城河,有限的資本需求,可靠的客戶群,技術過時造成的風險很低,豐富的成長可能性,自由現金流豐富而且與日俱增。” 。但是,卡拉曼對這種觀點表示出了深深的懷疑:“由于互聯網的出現,報紙業(10年前還被認為是非常好的行業)的護城河的消失的速度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快。在這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年代,投資者必須與時俱進,時刻保持警惕,有的企業可能與科技沒有直接聯系,但會間接受到影響。簡而言之,今天的好企業可能隔天就風光不再” 。“投資者們也花費了相當多的精力試圖評估企業管理層的能力。某些經理人比其他人更有才能,或者更小心翼翼,某些人可能比其他人更擅長管理某個特定行業,然而正如格雷厄姆和多德注意到的:對管理層客觀測試的標準很少,而且遠遠談不上科學。”
對于高成長投資法,卡拉曼干脆背書了格雷厄姆和多德的原話來表達他的觀點:“如果為成長性付出過高價格或者被它迷得神魂顛倒,那就是再糟糕不過的事情了。格雷厄姆和多德敏銳地觀察到:分析應該集中于被事實支持的價值,而非那些基于期望的東西。他們強烈推崇實際存在的事實而非可能實現的前景。投資者應特別注意只注重成長而不顧其他,特別是警惕付出過高價格的風險。格雷厄姆警告過:人們會認為好股票價格上怎么高也不算為過,股價升到200美元和在25美元是一樣的。非常具有喜劇色彩的是:“為高成長付出高價的致命弱點會在預期成長不能實現時暴露無遺。失敗的成長股因為失望的持股人大肆拋售而引起股價暴跌,而最終價值投資者卻成為了主要的持有者,而他們偏偏對這些股票的成長特質不屑一顧。” 誰是真正的價值投資者,誰是偽價值投資者,卡拉曼說的還不夠明白嗎?
真得感謝卡拉曼先生,在眾人吹捧巴菲特為至圣先師的年代,他能勇敢地站出來,為還原一個原汁原味的價值投資理論的真面目出一把力,給沉迷于成長投資的人們一記當頭棒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