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在1964年收購了一家紡織廠, 把它作為平臺抽取資金用于不斷投資和增值。可是巴菲特對CNBC電視臺的記者說,當年收購紡織廠是巨大錯誤,使他46年來起碼少賺了2000億美元。巴菲特解釋說,在收購那家紡織廠之后,他花了很多錢和很多年的時間做善后工作。如果當時他收購的就是一家好的保險公司的話,其資產凈值的增長就會快很多,收拾爛攤子所費的時間和努力就可以省下來,投入到資產增值的工作中。從巴菲特先生和記者的的對話能看出來,巴菲特先生是把上市公司資金從傳統的紡織行業抽出來投資收購了保險公司。再通過保險公司放大杠桿購買二級市場上市公司股份獲得股價上漲的投資回報。
如今,A股現階段大批產業資本和保險資本也在收購傳統行業上市公司股權,難道也是想把上市公司資金逐步抽離出來投資于其他行業?
筆者結合多年從業經驗,發現產業資本和保險資本積極進行并購的方式,主要以下五種類型:
原大股東持股比例低,產業資本和保險資本通過二級市場收購,迫使原大股東進行并購重組增持股權鞏固大股東地位。這類公司一般是小盤股公司,流通市值小于100個億,大股東持股小于20%。如已經停牌的上海新梅、天宸股份(600620)、韶能股份(000601)。最為典型的是上海新梅被開南賬戶組在二級市場收購超過30%股權,原控股股東股份僅僅11.19%。最近停牌估計是原控股股東防止開南賬戶組舉牌搶奪控股股東地位,至少會引進等同于20%以上股權資產進行重組,才能達到奪回控股權的目的。
原大股東持股比例不高但股本非常大的公司,也有不少被保險資本在二級市場舉牌。如安邦保險收購民生銀行(600016)、金地集團(600383)和萬科等。這些都有可能是資產配置的需要,通過收購銀行和房地產公司能獲得資金和資產規模的擴張。例如民生銀行集團資產總額43010.73億元(2015年半年報公布數據),控股民生銀行大概不到400個億,但是卻能撬動巨大的資產杠桿;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僅需要300個億不到,萬科資產規模有5369個億(2015年半年報公布數據),同樣也能撬動巨大的杠桿。保險公司一旦介入到此類金融資產公司的管理,就能通過各種方式輕易收回投入。
真正想發展上市公司主業,通過扶持上市公司主業獲得增值回報。例如前海人壽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集中交易方式增持中炬高新(600872)股份總數達到120354947股,還將通過前海人壽一致行動人增發持股約3億股比例達到34.02%,兩者合計占增發后約42%!合計投入資金60多個億,上市公司獲得45億資金支撐發展主業。如此大規模投入資金到一家上市公司的主業是產業資本對二級市場的重大貢獻,也是產業資本盈利的一個重要模式。提供資金給上市公司發展主業,通過企業經營獲得更高的回報。通過扶持上市公司主業獲得投資回報需要很長時間,周期3~5年,前一兩年是產能投產期,第三年才能獲得回報,所以這類公司的產業資本會成為長莊,二級市場通過查看定期財報就能獲知何時會出現業績增長的拐點。
養“殼”裝入高想象空間資產,獲取巨額回報。梅花傘(現名“游族網絡(002174)”,002174.SZ)是一家“蚊型”公司,二級市場一直是高度控盤。可以這樣說,該公司發生的重組完全符合二級市場持倉巨大的產業資本的需要,即讓上市公司發生質變,產生幾十倍的收益。現階段,大量小盤股公司已經被產業資本把持,不少產業資本在養殼的同時,已經在進駐實體產業,通過培育高科技公司,在將來合適的時候把想象空間巨大的高科技注入殼公司獲得幾十倍乃至百倍的回報。
舉牌地方國資委旗下企業,豪賭地方國資委將對上市公司進行徹頭徹尾重組。我們都知道不少地方國資委已經在實質上推進其資產證券化,不少地方國資委旗下有很多上市公司,通過整合未上市資產進入上市公司,能給上市公司帶來巨大的想象空間。
以上五大類產業資本和保險資本進駐或并購上市公司,和當年巴菲特先生僅僅想通過上市公司獲取現金的想法大相徑庭。甚至有的舉牌上市公司就是想拆掉上市公司,把主業賣掉剩下空殼再搞個重組兩邊獲利。
從各方面來看,產業資本和保險資本對上市公司的關注,證明A股市場進入和香港股市80、90年代中資驅逐英資同等時期,即資本逐利應不是二級市場買進賣出看莊識莊家的時代,而進入看富豪表現財技的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