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被選入中學課本的《阿房宮賦》而聞名的阿房宮雄偉奢華,堪稱國人的“集體記憶”。一時間,關于拆阿房宮景區的質疑聲從全國各地傳來。為何阿房宮景區如此“短命”?若是選址不當,何以開工建設并迎客十數年?既已建成,是否非拆不可?景區拆除后,下一步建什么?為了尋找更多答案,記者來到了這座即將被拆除的景區。
3月底4月初,西安的天氣逐漸回暖,剛剛進入旅游旺季。阿房宮景區位于古城西安以西13公里的灃東新城,從西安的中心點鐘樓出發,車程至少40分鐘。景區所在的位置靠近城鄉結合部,景區門前的紅光路可見各種工程車輛來往,帶起黃沙和揚塵,西郊是西安的老工業區所在的地帶,近年發展相對緩慢。(記者 楊 洋)
景區家當已變賣
外地游客直言這里好破
阿房宮景區的大門特別顯眼,紅柱黑瓦的古式建筑風格,門口有兩座金色的老虎雕塑,不過其中一頭老虎表面的金箔已經開始脫落,整個背部裸露出黑色的底色。走進大門,守衛城門的士兵雕塑斷了胳膊,供游人休憩的木頭桌椅積滿灰塵。秦始皇的塑像被放置在大殿門口的階梯上,帽子上的五根珠鏈只剩下兩根半。
幾名工人正在忙著拆除看臺,看臺上的椅子已經被當作廢塑料賣給廢品回收點,目前看臺的一半已經被夷為平地,另一半鋼鐵階梯底座也馬上要被拆除。
走進大殿,著古裝扮古人拍照的業務依然開放,只是拍照座位的“大龍椅”換成了兩張普通的木頭椅子,工作人員胡玲(化名)向兩位游客推薦拍照,游客擺擺手說:“椅子都不對。”胡玲無奈地對記者笑笑:“能賣的都賣掉了,那把龍椅跟很多可以搬走的家具都剛剛打包賣給了一個學院院長。”
“就到3月底,4月1日就不開了。”胡玲說,這兩天的阿房宮已經沒什么好看的了,拆的拆,賣的賣。
但這一天依然有零星的客人前來,其中不乏“聽說要拆了,過來看看”的本地市民,也有還完全不知情的外地游客。帶著孩子的吳先生一家從市內驅車前來,他說在報紙上看到要拆的消息,才趁著天氣好過來看看。“過去我們一次都沒來過,如果來過的話可能就不會想再來了。”吳先生說到了景區有點失望,拆了也不可惜。
兩名湖北大學生來西安寫生,在自由活動時間來阿房宮游玩,正在輪流和秦始皇的塑像合影。“好破啊。”二人對記者感嘆道。但聽到這里要拆除的消息,她們還是覺得很驚訝。另一位游客也上前詢問:“怪不得都沒人,拆了干嗎?”
實為民營商業項目
合法建成但投資或不足兩億
負責阿房宮景區拆除工作的灃東新城管委會指出,此前報道中提到的“陜西省重點招商引資項目”為不實消息,現有的阿房宮景區全名為“錦繡阿房宮景區”,由當時三橋鎮聚駕莊村引進的民營企業投資興建,并非國有企業投資,屬于個體民營投資,可以說只是個“村級項目”。而且實際投資并沒有達到兩億元。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者透露,他所知道的景區資金投入為4000萬~6000萬元不等。
記者找到景區的開發方陜西秦阿房宮旅游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副總經理雷衛平代表公司接受采訪,當問及自開工建設至今的資金投入時,雷衛平肯定地說:“兩億多,主要是初期建設就花了兩億多。”但當記者問及更具體的花費時,雷衛平以時間太久、自己不負責財務、不方便透露為由不愿告知。
雷衛平回憶,該公司選擇了阿房宮遺址正南方的空地,在雷衛平的記憶中,那時只是一片蕭條的空地。原來,按照文物法,遺址發現范圍內的區域不能建設大型的工廠等,所以附近村莊發展緩慢。
聚駕莊村現任村支部書記楊懷軍說,阿房宮的項目當年就是由他招進來的。1994年底,聚駕莊村和秦阿房宮公司商定,村莊將土地出租給公司開發阿房宮景區,一畝地的租金為每年1200元,此后每五年遞增20%。
景區選址位于阿房宮遺址南面300米處,秦阿房宮公司確定開發后,也曾依照程序向省市文物局報批。西安市文物局局長鄭育林向本報記者證實了這一點,歷史文件顯示阿房宮景區的建造是獲得陜西省文物局批復的,批復中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原則上同意建造;二是須經過文物勘探后才能正式施工;三是要拿出具體規劃。
鄭育林指出,從基本程序來說,后來開發公司也進行了要求的文物勘探工作,證明景區空地下并沒有遺址和文物,所以當時該景區的建設沒有違法違規,即使是現在也不屬于違規建筑。
曾經人頭涌涌
非典過后日漸“衰落”
錦繡阿房宮景區的建設在當時當地也是一個大工程,秦阿房宮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也是當時遺址保護區內最大的企業。
經過五年的建設,2000年,阿房宮景區正式開放,門票38元。景區打著“東有兵馬俑,西有阿房宮”的口號也吸引了不少客人,加之阿房宮率先推出了許多演出,包括“宮廷歌舞”、“編鐘編磬”、“秦皇選妃”、“龍舟游蘭池”等等節目。這在當時大多數歷史古跡景區都屬于純靜態景點的情況下,一度很受歡迎。
胡玲回憶說,人多的時候只見人都從大門口往里涌,忙都忙不過來。雷衛平也記得,每逢國慶、五一和春節假期,游客就成倍增長,日均客流上萬,每日門票收入可以達到50萬元。“門口的大廣場停滿了幾千輛車,只好停到紅光路對面的一些空地上。”雷衛平說,因為生意火爆,他們還曾打算把38元的門票價格提高。
但好景不長,景區在2003年非典時遭遇了第一個“重創”,公司發現客流大量減少。雷衛平解釋,非典的打擊還未恢復,通往景區的道路也遭遇修建,大型的旅游巴士難以到達景區。門票收入減少后,景區的日常維護也開始出現問題,200多名演職人員也逐漸離開,景區日益破敗,客流也越發稀少,甚至在個別日子,景區一天的游客不到10人。
有員工透露,為了維持經營,景區內的湖岸還建起了數十棟小產權房,以維持公司日常開支和現有的100多名員工工資。灃東新城管委會表示,2012年,公司負責人雷應魁多次主動提出對景區進行拆遷。雷衛平說,景區開放13年來,至今還未收回成本。
賠償款將過億
專家認為經營不善是主因
阿房宮遺址保護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李軍解釋了擬拆除阿房宮景區的原因:第一,2012年底,國家文物局批復了陜西省文物局提出的《阿房宮遺址保護規劃》,按照這份規劃的要求,現有景區部分建筑不符合規劃,對文物長期保護不利;第二,現有景區處于遺址正南方一級建設控制地帶,建筑高度超過30米,超出了新規劃要求的8米;第三,新規劃要求保證遺址本體的南北景觀視線通廊,即從遺址處應可看到秦嶺;第四,現有景區經營不善;第五,現有景區租賃村土地2014年租期終止,該村不會再續租。
對此,鄭育林從文物保護法規的角度解釋,新規劃并不會追究以往的建筑,如果現有的阿房宮景區建筑維持現狀,不動工重建就不涉及違反新規劃,也不會強求其搬走。但如果需要動工重建,則要按照新規劃的規定去做。因此,文物保護并非該景區“非拆不可”的理由。
另據了解,阿房宮景區也是一條市政規劃路的必經之處。規劃中的“昆明路”剛好穿過景區北部的“六國一宮”景點,目前昆明路的東西路段都已基本完成,只待景區拆除后正式連通。
西安市社會科學院歷史與旅游文化研究所所長周榮對此有所了解,2002年前后,景區正值興旺之時,周榮當時也曾去過景區。“可以說這個景區的建筑水平非常低,制作很粗糙,風格不統一,來自不同朝代,歷史還原度很低。不僅沒有真實地再現秦文化,甚至是不尊重歷史。所以總的來說,拆要比不拆好。”他認為,拆除阿房宮景區的本質原因還是景區經營不善,目前景區難以維系,拆掉景區也是大勢所趨。
近幾日,灃東新城管委會正在評估對景區的拆遷補償,管委會表示,評估結果尚未出來,秦阿房宮景區得到的賠償款預計會超過億元。
遺址保護VS城市建設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的描寫依然讓人向往,但考古發現證明這些從未存在過。
阿房宮遺址是一個夯土臺基,相當于“地基”,該夯土臺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現高12米,跟阿房宮景區一路之隔。
記者站在高處望向遺址,只是一片樹林。走進樹林中間,能看到一些夯土臺斷面,可以發現黃土有分層,排列得細膩整齊。
按照阿房宮遺址新規劃,這些斷面將被保護起來用于展示,被拆除的景區的位置將建立2.3平方公里的一個全方位展現秦文化的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遺址公園將于2015年7月1日建成開園,免費開放。
鄭育林說,此次拆除阿房宮,實質上是對城市規劃和文物保護規劃沖突所作的協調,也體現了文物保護思維的變遷。阿房宮雖然已被認定為國家文保單位,但保護模式是粗放的,就是劃范圍禁破壞。
直到近幾年,西安首先嘗試了“遺址公園”的做法,是以遺址為中心建設公園,把休閑和商業功能引進來,對周邊的民居改造建設。周榮說,遺址公園的做法起到彰顯文化氛圍、帶動經濟發展、保護遺址的作用。但他同樣擔心會出現商業氛圍過濃、生活配套跟不上的問題,做好細節并不簡單,西安也還在摸索之中。
“曲江模式”會否再現?
借文物抬地價?
古都西安的城市發展以南北為先,得益于此,城北的大明宮遺址率先開始建設遺址公園,城南的曲江新區也發展迅速。而東郊布滿紡織廠,西郊聚集化工廠,一度落后。
隨著城市發展,西郊秦阿房宮遺址成為西安第三個大遺址保護計劃。對西安人來說,遺址公園并不新鮮。近十年間,各大遺址公園成為了西安市的新興旅游點。其中最著名的遺址公園之一就是位于城南的曲江池遺址公園,其代表的“曲江模式”飽受爭議。
在該遺址公園建設的過程中,多個村莊被征地拆遷,兩千多戶農民整村搬遷。原本30萬元每畝的土地上漲到300萬~600萬元每畝,曲江新區最高房價達4萬~6萬元每平方米,成為西安高端地產集聚的板塊。這使一些學者質疑建設違背文物保護的初衷,掛文物的羊頭,賣地產的狗肉。此次阿房宮遺址公園的建設,也難免面臨類似的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