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Science》雜志記者Kathleen(左)、貴州大學李國棟教授(中)、復旦大學李輝教授(右)合照于城頭山遺址稻田祭壇遺址展示館外
2016年9月26日,2016中國·青島海洋國際高峰論壇盛大舉行。在分論壇“山海情——千年苗族的海洋與山地文化”上,來自貴州、上海、山東、北京等地的跨界專家學者共同研討了苗族的起源與發展,苗族山地文化與海洋文化關系,并提出共建連接海洋與山地的文化平臺。
現特刊發貴州大學教授、中國苗專委副主任李國棟的發言概要。
在論壇上,李國棟教授發表了題為《蚩尤九黎與山東半島》的演講,他通過對歷史、稻作等文化的研究,以古代人物蚩尤為線索,憑借考古成果、漢語文獻、苗語口傳資料的互證,分析了苗族稻作文化的傳播路線,得出了眾多推斷,其中包括:
1.蚩尤是真實存在的
2.苗族源于湖南
3.在山東創造了稻作文明時代
4.隨后又回到長江中游
5.闡釋中華文明第一城城頭山由古苗人創建的證據
在青島海洋國際高峰論壇之山海情--千年苗族的海洋與山地文化分論壇,貴州大學李國棟教授以《蚩尤九黎與山東半島》為題,論述了苗族的歷史以及與山東的淵源關系。他的發言主要圍繞以下五個問題:
稻作遺址同樣可以幫助我們判斷蚩尤的生存年代。苗族遷徙到山東半島是稻作擴張的結果,所以出土的稻谷也可以作為證據。
山東半島南部的堯王城遺址出土了4600年前的炭化稻,北部的楊家圈遺址出土了4500年前的稻作遺存。由此可知在4600-4500年前,稻作文化已經傳遍了山東半島。
山東半島在大汶口時代(6300-4500年前)是以種粟為主的。但兩城鎮遺址龍山文化中期前段地層出土的稻谷與粟的數量比——91粒粟,2粒黍、448粒稻——告訴我們,到了龍山文化中期則以種植水稻為主了。李國棟教授認為,這種生計方式的改變正是蚩尤九黎集團進入山東所導致。
6000年前,苗族以稻作文化為基礎,以楓香樹信仰為核心,在城頭山遺址一帶由古苗人凝聚而成,隨后,稻作文化便進入了擴張期。6000-5000年前長江中游相繼出現了雞叫城、陰湘城、石家河古城等十座稻作古城,而且這些古城的起始點就是城頭山古城。現在我們可以確認到,稻作文化在5000年前已經由長江中游傳播到了安徽北部的尉遲寺遺址,而尉遲寺遺址也是一個堌堆遺址,與山東西南部的濕地同屬一個文化類型。因此,蚩尤九黎集團很可能就是從這一路線進入山東半島的。
張曉: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苗學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貴州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