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金匱(gui四聲)是古代帝王藏書的柜子,真言是至真至要的言論,由于本篇講的是四時五臟陰陽的重要篇章,所以藏之金匱。
【原文】
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岐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東風生于春,病在肝,腧在頸項;南風生于夏,病在心,腧在胸脅;西風生于秋,病在肺,腧在肩背;北風生于冬,病在腎,腧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腧在脊。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臟,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肢。
【參考譯文】
黃帝問道:自然界有八風,人的經脈病變又有五風的說法,這是怎么回事呢?歧伯答說:自然界的八風是外部的致病邪氣,他侵犯經脈,產生經脈的風病,進而侵害五臟,使五臟發生病變。
【注釋】
天有八風:自然界八個方向的風,南風(大弱風),西南風(謀風),西風(剛風),西北風(折風),北風(大剛風),東北風(兇風),東風(嬰兒風),東南風(弱風)——東風和南風多柔和溫暖,故叫弱風和嬰兒風之類的,西風和北風多凜冽寒冷,故曰剛風和兇風之類的。
經有五風:外風傷人體經脈入五臟形成五臟之風病。
【原文】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跤,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痹厥。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參考譯文】
春天愛鼻塞和鼻子流血,夏天愛得胸脅方面的疾患,長夏愛得洞泄(拉肚子)等里寒證,秋天愛得風瘧,冬天愛得肢體麻木和四肢發涼的痹厥。若冬天不做擾動陽氣的活動,來年春天就不會發生鼻子和頸項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會發生胸脅的疾患,長夏季節就不會發生洞泄一類的里寒病,秋天就不會發生風瘧病,冬天也不會發生痹厥。精是人體的根本,所以陰精內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會得溫熱病。夏暑陽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熱,到秋天就會釀成風瘧病。
【注釋】
鼽(qiú):鼻子不通
衄(nǜ):鼻子流血
脅(xié):腹部和背部的連接處,從腋下到肋骨盡處的部分。
風瘧( nüè )因夏季陰暑內伏,復感風邪而發的一種瘧疾。臨床表現有寒熱交替、先寒后熱,寒少熱多、頭疼、發熱時自汗出、脈弦數等癥。
【原文】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參考譯文】
所以說:陰陽之中,還各有陰陽。
【原文】
故人亦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里內外雌雄相俞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參考譯文】
以上這些都是人體陰陽表里、內外雌雄相互聯系又相互對應的例證,所以人與自然界的陰陽是相應的。
【小結】
老子說過:“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這個世界看似紛繁復雜,變幻無窮,其實不過陰陽而已。萬物以陰為根,以陽為用,陰陽調和,互根互用,相生相克,不停運行轉化。
陰陽的特點可以這樣總結一下
關于陰陽的更多內容我們將在下一章的陰陽應象大論里具體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