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中,軍隊往往是要講究陣型的。古代軍隊中大部分的士兵都是農民,并不屬于職業軍人,因此這些士兵的素質相對較差一些,很容易就潰散,這就需要陣型來發揮作用。一旦陣型被對方攻破,那么陣中的這些士兵就會逃走,這場戰爭就輸定。古人很早就創造出不少的陣型,在《孫臏兵法》中就已經對當時的各種主流陣型有過一個明確的交代,之后軍隊打仗大都按照這些陣型來布置。
李靖的六花陣
后來也出現一些軍事天才,他們靠自己的才能發明出新的陣型,在南北朝的時候,就出現一位這樣的杰出軍事天才,此人就是劉裕。他也是漢室后裔,出道時間比較晚,可他卻有著非常好的軍事天賦,加入北府軍之后,他很快就成為軍隊里面的柱石。劉裕后來取得了軍隊的指揮權,他也成為東晉當時最大的軍閥,后來他為了要實現自己篡位當皇帝的野心,他主動帶兵北伐,以此提高自己的政治資本。當時北方的局勢非常混亂,燕,秦這些國家先后崛起,北魏的實力也非常強大,劉裕他面對的敵人非常的強。
可他北伐之后連續取得很多的勝利,收復北方大部分的領土。歷史上王朝北伐都是非常困難的,但劉裕能夠取得勝利,主要得利于他在北伐的過程中發明了一個卻月陣,利用這個陣型,他在北方用少數的軍隊,成功就抵御住北魏數萬的精銳騎兵。騎兵在當時威力非常強,沖擊起來無法阻擋,北魏是少數民族組建的政權,他們的騎兵攻擊力非常強,當時馬鐙已經發明出來,因此北魏軍隊所使用的騎兵大部分都是重甲精騎,劉裕所帶的很多軍隊都是南方的士兵,他們想要與北方的騎兵對抗,在陸地上是有著絕對的劣勢。
大破秦軍的北府軍
卻月陣給北魏騎兵帶來非常大的傷亡,北魏圍攻劉裕部隊很長時間,始終沒有辦法突破他的防線,劉裕是如何抵擋住這些瘋狂地騎兵的?
?這個陣型主要是由步兵組成的陣型,步兵在面對騎兵的時候本身就有劣勢,很難發揮出什么作用,但卻月陣卻能做到以步克騎,真的出乎意料。劉裕是什么時候創造的這個陣型,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
但在義熙五年,劉裕北伐南燕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采用多軍種協同作戰,而卻月陣的精髓就是多兵種的協同作戰。根據《資治通鑒》記載:劉裕用“卻月陣”,以2000步兵大破北魏3萬精銳騎兵。實際上卻月陣本身就是利用水陸兩軍協同合作組成的一個陣型,想要用好卻月陣,必須要取得水路控制權,通過史書的一些描述,我們大致可以還原出卻月陣的一些樣子,他們的軍隊是背面靠河,外部用戰車圍成一個弧形,步兵在里面來負責防守。
卻月陣示意圖
劉裕非常重視水軍的發展,而當時的北魏根本沒有什么水軍,畢竟他們生活在北方,又是游牧民族,估計也很難接觸到水域,北魏的軍隊是不會水戰。而劉裕的水軍當時控制住河流,因此在卻月陣啟動的時候,他們的水軍可以不斷來給陸地上的士兵提供軍械以及糧草人員的補充。要是無法得到補充,這個陣型再強,也經不起北魏軍隊這么源源不斷消耗,水軍的優勢是他們能擊敗北魏軍隊的關鍵。
還有一點,劉裕在選擇戰場的時候,也是有著嚴格要求的,他不僅要防止敵軍切斷自己水陸的聯系,還要防止敵軍從側面迂回包抄,因此卻月陣是不能擺在平原開闊地的,很多時候都是要利用地面的高度來保障自己的側翼。這也是后來卻月陣失傳的主要因素,這種陣型與當初韓信的背水一戰也是非常相似,這兩種戰法都沒有傳下來,是因為對于地形的要求太高,偶然因素還是非常大的。陸地上的士兵真正與敵人交手的面相對少一些,不會被包圍,也不會被敵人從后方偷襲,大家反正也沒有退路,士兵就可以正面放開了打。
北魏騎兵
除了水軍與地形的優勢外,還有一個要素,這是被很多人忽略的,那就是戰車。騎兵能夠有巨大的沖擊力,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戰馬在奔跑的過程中,能產生巨大的動能,全副武裝的騎兵沖擊起來,任何的防御都沒有辦法擋住。但要是能讓騎兵停止沖鋒,他們就完全成為活靶子,戰車是阻擋他們沖擊的一個好方法,劉裕他們的軍隊在南方,沒有什么戰馬,為了能彌補這個不足,當然是要更多去利用戰車步兵來配合。
根據史書記載,劉裕在對抗南燕騎兵的時候就已經采用戰車與步兵的配合,劉裕在看到南燕精騎后,即令諸軍步行,以“車四千兩,分車為兩翼,方軌徐行,車悉張幔,御者執槊,又以輕騎為游軍。軍令嚴肅,行伍齊整。他也把這種打法用到卻月陣里面,這個陣型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外部的防御層,這層防御是不能被打破的,否則一切就都完蛋,晉軍利用戰場構筑外部的防線,劉裕對這也進行重點的布置,他們還擁有長槊這些對付騎兵非常有效的武器,在戰車的掩護下,可用這些長兵器來擊殺對方的騎兵。
劉裕
北魏騎兵在接近卻月陣的時候,不得不主動降慢自己的速度,而卻月陣的外圍是一個弧形構造,這就能分散對方的沖擊力。靠著這些陣型,晉軍以少勝多,并且還是以步兵對騎兵。總得來看,卻月陣應該是古代不同軍種配合的巔峰,古人很少會用不同兵種來配合作戰,這就需要有默契才行。而晉軍無論是裝備還是兵種都要比北魏軍隊更加全面一些,劉裕發明的這個陣型非常的先進和強悍,可以說非常克制北魏騎兵,這也能體現出劉裕杰出的軍事才華,可惜的是他在后來為了皇位放棄北伐,失去統一全國的好機會。
參考文獻《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