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
關于龍骨、龍脈,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解讀。對于人體和人的生命,龍骨就是幾千年來百姓統(tǒng)稱的脊椎或脊梁骨(脊梁),龍脈就是足太陽膀胱經,由此可見脊柱和膀胱經對于生命健康有著至關的重要性。
脊椎貼近人體后背,從頭部到臀部正中部位。脊椎分為頸椎7節(jié),胸椎12節(jié),腰椎5節(jié),骶椎5塊(成年以后融合成一塊骶骨),尾椎3~5塊(成年后融合成1塊),借助于周圍的椎間盤韌帶、肌腱組織連在一起,形成人體支柱,支撐身體的結構,保護內臟器官和脊髓,同時脊柱形成人體的重要運動功能。
這些椎節(jié)融合后的26塊,在脊椎中劃分為三部分,即頸椎,胸椎,腰椎,形成了胸腔、腹腔、盆腔。
直立行走,解放了人類的雙手,同時弱化了人類脊椎自然運動功能。任何脊椎動物的一舉一動如行走、奔跑、站坐,即使伸展前后肢(爪)都是通過脊椎的運動實現(xiàn),人類在行走、騎行、書寫、操作電腦、儀表,抬手動足過程中卻很少運用脊柱的能量、很少以腰(脊柱的中部區(qū)域)為主宰。更有甚的是幾乎所有脊椎動物不能平躺,平躺基本成為了人特有的功能,弱化了脊椎隨呼吸運動的本能,氣血的運行受到了極大壓制。很多人有明顯的感知,躺著會感覺乏力,從而導致一個短期惡性循環(huán),越躺越累,越累越躺。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言:“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的“久臥傷氣”。每天平躺睡覺,極少翻身,就是在久臥中不知不覺的限制了脊柱功能、身體重量的壓力阻礙身體能量(氣血)的運行。故而科學的睡姿是右側臥、無意識翻身。
脊椎動物在母體中(胎兒為例)的發(fā)育,首先是形成脊柱,繼而出現(xiàn)心臟、肢體和面部器官的萌芽,逐漸形成臟腑器官和四肢,有此可見,脊柱是人之龍脈,雖非孕之本,卻是育之脈。
人至少有兩套重要系統(tǒng),一個重要系統(tǒng)是氣血系統(tǒng),以經絡方式呈現(xiàn),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氣血的后天生發(fā)、運化主要依靠五臟六腑,其布達、調節(jié)主要依靠經絡。氣血猶如裹挾著能量的水源,經絡系統(tǒng)猶如河流,是皮膚、肌肉、臟腑、津液、髓骨等系統(tǒng)功能相互溝通的生命之河。是人體內部”生命功能”活動的存在、發(fā)展、消亡的系統(tǒng),以內在基礎形式存在。這是生命個體本源存在和延續(xù)的內在動力的器官系統(tǒng),是為生命根基。
另一套重要系統(tǒng)是聯(lián)絡系統(tǒng),以神經功能方式呈現(xiàn)(其實也是氣血能量系統(tǒng)的產物),所謂神經系統(tǒng)。是機體內部對”生理功能”活動地調節(jié)起主導作用的系統(tǒng),以外在表現(xiàn)形式存在。是傳遞、儲存和加工信息,產生各種心理活動,支配與控制行為的器官系統(tǒng),謂之運動功能。
對于氣血經絡之生命根本和神經系統(tǒng)之運動功能,我們不可偏于一隅或顧此失彼。有機結合才是外練骨肉筋皮,內煉心意氣神的統(tǒng)一。
上肢發(fā)出來的神經從頸椎發(fā)出,下肢發(fā)出來的神經從腰椎發(fā)出。脖子前俯、后仰、腰部前彎、后曲和左右旋轉活動都是靠脊柱來完成,因此脊柱是身體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在肢體人為有效運行或放松(內功原理)的基礎上,氣血流通的更為順暢,臟腑功能大幅度提升,新陳代謝符合人體需求自然更迭。
三
足太陽膀胱經是十二正經之一,與足少陰腎經相表里。此經起于睛明,止于至陰,左右各67個腧穴,從頭到腳,是人體涉及穴位最多、循經路線最長的一條經絡。足太陽膀胱經升發(fā)人體的陽氣,主一身之表、抵御外邪。
我們不需要記住并掌握每一個穴位,”為我所用”是健身養(yǎng)生祛病的目的。所以簡要介紹其位置、作用,方法,讓大家迅速掌握是本文的指導原則。
人體有五臟六腑(心、肝、脾、肺、腎為五臟。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為六腑),大周天有十二經脈與五臟六腑一一對應,其中手厥陰心包經,未在五臟之數(shù)。
重要知識點提示:
足太陽膀胱經,溝通人體重要腧穴,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通“輸”,或從簡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黃帝內經》又稱之為“節(jié)”、“會穴”、“氣穴”、“氣府”等,腧穴是“脈氣所發(fā)”,“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腧穴并不是孤立于體表的點,而是與深部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lián)系、互相輸通的特殊部位。“輸通”是雙向的,從內通向外,反應病痛和不適,從外通向內,接受刺激,抵達臟腑,防治疾病。從這個意義上說,腧穴又是疾病的反應點和治療的刺激點。
足太陽 膀胱經涵蓋了所有臟腑俞穴,包括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等所有臟腑溝通通道。運行膀胱經,主要在頭面部和脊柱,尤其是脊柱,對于短期內刺激五臟六腑的功能和抵御機制作用尤為突出。
已經打通并自由運行經絡的,可以平躺(最容易感受)或側臥(為主)運行,亦可坐姿運行,坐姿需要溜臀(臀部猶如坐在椅子上剛剛一出溜的瞬間),感受身體脊柱兩側氣流、水流、電流等汩汩蠕動并滲透,并結合第四部分內容訓練。
四
沒有打通膀胱經的朋友,在高度認識膀胱經重要性的前提下,采取以下方法訓練。訓練要求腹式呼吸,因為腹式呼吸才能帶動脊椎運動。
1、側臥呼吸式
右側臥,雙腿略微蜷曲更好,緩慢深吸深呼,逐漸由胸式呼吸轉為腹式呼吸(每個人熟睡后都會自動腹式呼吸),會感受到頭部枕骨凹陷處到骶骨猶如氣球向一側鼓蕩。此時氣息是貼著后背運行的,多次體驗,讓脊柱鼓蕩、回縮的感受和實際動態(tài)增強,實現(xiàn)床上都可練功的效果。每天幾分鐘有效訓練即可。此訓練法與常規(guī)運動的區(qū)別,見第五部分,下同。
2、陸地游泳式
兩腳開步站立,屈膝溜臀,猶如微蹲在齊腰(肚臍眼位置)深的水中,雙臂一字型打開,此時身體姿態(tài)猶如“大”字。做自由泳姿態(tài),雙跨關節(jié)不動,上半身從肚臍位置俯身水面。右臂帶動脊柱伸展,無限延伸到左腳尖正前方,與地面平行后(右手臂碰觸假象水面,同時左臂向后向外伸展),向左腳方向畫弧線到右腳到右側身后,兩側連貫依次更替,上半身隨著手臂方向螺旋運動。連續(xù)幾次更替后,起身松靜站立,會有明顯的腸蠕動、腸鳴音。
3、異側肘膝式
猶如”思考者”,坐姿,右手在頭部右側,右肘碰觸左膝,然后反方向,左肘碰觸右膝(胯部腹股溝盡量保持不動),做的時候腰桿保持挺直(不僵硬),頭部向斜上方四十五度盡量延伸。
4、毛蟲蠕動式
雙手放在頭兩側,兩腳開步站立與肩同寬。頭引領著身體,以頭帶頸椎、頸帶胸椎、胸椎帶腰椎,貼向自己的前胸、再到小腹(并盡量貼合),再以頭引領,向膝蓋、雙腳之間的方位運行,上半身逐漸與地面平行后,繼續(xù)后仰式起身,運行到直立后仰上半身,這個動作的完成一直是波浪式運行。然后反方向,腰椎帶動胸椎,胸椎帶動頸椎波浪式運行,復位,猶如猶如裝載機挖泥、裝車。
5、螺旋回望式
雙腳開立略寬于肩,兩腳尖外擺四十五度,呈外八字,身體呈大字型。身體左后下旋、用眼睛通過右腿外側看到右腳小腳趾一側,反之亦然。要求不可蠻力,用眼睛做引領,不能用頸部和身體引領。此時,脊柱會有彈響。
以上訓練,每一個做幾次后,最初會有脫骨扒雞的感受,訓練幾天后,會有給自行車鏈條澆油后的松弛感受,一個月內,相應臟腑會有明顯反應,每一動,立刻感受整個后背猶如披上了氣墊床。
五
本文脊柱運動訓練的原理以及與社會普及型運動的差別。
脊柱運動,不僅僅是脊柱上下對拉,左右旋轉,更重要的是脊柱與肋骨交界處的運動,同時,脊柱的每一個椎關節(jié)起到內部按摩棒的作用,接觸、按摩膀胱經所在的各個腧穴(脊柱旁開1.5寸),這才是脊柱科學運動的原理,不僅僅是關節(jié)的運動,更是通過作用到每一個腧穴,刺激強化相應臟腑功能。
1、側臥呼吸式的原理是體驗氣貼后背,改變以往胸廓向前膨出的方式,變?yōu)橄蚝笈虺觯押唵蔚男毓沁\動變成椎骨運動,能體驗到頸椎等部分松活,部分人能體會到氣感十足。
2、陸地游泳式的原理是在脊柱伸長的基礎上做斜行運動,利用胸腹吞吐折疊和棘突、橫突的作用按摩膀胱經腧穴。
3、異側肘膝式的原理是臀部未動,作用點在膝蓋(由腹股溝帶動),迫使臀部繼續(xù)沉實,頭部向前伸展,脊柱再此基礎上旋轉,形成了上下敘向對拉,腰椎、骶骨疼痛、坐骨神經痛者改善、修復效果顯著。
4、毛蟲蠕動式的原理是身體脊椎的每個關節(jié)做不同步運行,猶如波浪,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利于氣血擠壓式被動運行。
5、螺旋回望式的原理是牽拉放松膀胱經腧穴處的筋膜,利用棘突和橫突做滾動式按摩。
這套訓練方法,只是其中一部分,和現(xiàn)代八段錦、易筋經、五禽戲、太極拳、瑜伽貌似有共通之處,實則大不同。哪里不同?正確對比訓練后自然領悟其中妙處。
六
在各種運動形式中需要認識的誤區(qū):
第一個誤區(qū),抻筋拔骨的運動,大多是肌肉、肌腱的強拉硬拽,以及骨關節(jié)的挫擰,因為不符合運動科學和人體生理科學,更多的追求美觀和表演,弊大于利,有害無益。所以,任何運動,都要在極度放松狀態(tài)下進行,伸展筋骨是伸、是展、是鋪開,以自然緩慢延展的方式取代生壓硬彎的“抻筋拔骨”。猶如一把門鎖,鎖頭沒有打開,就去扭轉,或者用力去拉然后扭轉,骨節(jié)必受損傷,肌腱必定撕裂。只有打開鎖,猶如骨節(jié)彈開、彈簧松弛,才可以旋轉自如不傷身。
第二個誤區(qū),是太極拳方面,絕大多數(shù)人行拳都是頭尾(尾閭)一家,進退顧盼俯仰開合猶如一塊鐵板,所謂立身中正、周身一家,是為美觀而已,實際上只是胳膊大腿,手腳在動。這樣的健身、養(yǎng)生功效的確不如廣場舞。應當每招每式的運行中都至少有一個脊柱從頭到尾或從尾到頭的左旋、右轉、前弓、直展、下墜、上牽、中彈。
第三個誤區(qū),只外練沒內煉,或者只內煉沒外練。只運行經絡氣血丹田,而沒有外在的骨肉筋皮肢體的鍛煉,雖內在固若金湯,卻外在千瘡百孔,不得不透支內部能源維護。只鍛煉外在的骨肉筋皮,沒有內在的氣血經絡丹田,猶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外強中干,不堪重負久載。
第四個誤區(qū),經絡等于神經、氣血等于體液的認知。經絡氣血乃至于對應的五臟六腑,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系統(tǒng)的成書并實踐,神經學科地認知到現(xiàn)在僅僅250年。體液是氣的一部分功能表現(xiàn)形式和物質存在方式之一而已,人體能量是精、氣、血、津、液等功能和表現(xiàn)的內外合一的體用合一。最明顯的實證就是因為各種腦病和外傷產生了部分神經系統(tǒng)阻斷,相關肢體的氣血依然供應,只是比常人緩慢了很多。但是一旦肢體氣血失去供應,肢體(包括局部神經)就會壞死。對于有些人文章中比喻的中樞神經破壞或者心臟受損,人的生命也就不存在,來論證沒有氣血,是不懂邏輯的抬杠,只會讓明家一笑。
《黃帝內經》云: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原創(chuàng)此文,雖用時五個小時,卻是三十年研究和實踐的總結。看一兩遍,練一兩次,是廢紙;看十幾遍,練幾十次,是秘籍;一天練習一次是常人保健,隨時隨地見縫插針練習是智者養(yǎng)生!
愿:天下無病,民康國泰!
作者:李向宇
編輯:吳印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