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了更好地普及醫學知識,引導百姓健康生活,從本期開始,我們特推出“對話名醫”系列報道,通過采訪醫療衛生領域的權威專家,回答消費者關心的各種健康問題,介紹和解讀相關領域的新熱點、新問題,敬請關注。
胡文杰
牙周病學知名專家,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牙周科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華口腔醫學會牙周病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基金委同行評議專家,中華口腔正畸學雜志特邀編委,現代口腔醫學雜志審稿人。
9月20日,是全國愛牙日。雖然每當這個日子臨近,衛生部門總要從各個方面強調愛護牙齒的重要,但不少中老年人仍然無奈地發現,自己的牙齒,的確是漸漸稀少了。牙齒缺失,并沒有過多影響人們開懷大笑,因為在許多人的意識里,掉牙是自然生理規律,誰也無法回避。
果真如此嗎?胡文杰對此的態度是斷然否認。愛牙日到來前夕,在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一間小會客廳里,胡文杰手持厚厚一撂牙周病的文獻資料,將個中原由向記者一一道來。
牙齒脫落的警示性信號——牙周病
記者:愛牙日很快就到了。在我周圍,許多中年人已開始掉牙,老年人少幾顆牙齒,更是平常至極,大家普遍認為,如同人老了各個器官都會生理退化一樣,掉幾顆牙不值得大驚小怪。但你很不贊同這種看法,能談談個中緣由嗎?
胡文杰:人老和掉牙,并無必然的因果關系,這一點,在今天的口腔醫學界,已基本達成共識。這也是牙齒和其他人體器官不同的地方,心臟、肝、腎等都可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功能退化,唯有牙齒不會。人的一生有兩副牙:一副為乳牙,共20個,在6至12歲期間,乳牙先后脫落;另一副為恒牙,共28個,只要保護得當,28個恒牙將會陪伴人們終生。
導致牙齒脫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牙周病,牙周病是最常見的口腔疾病之一。據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我國80%~97%的成年人群有不同程度的牙周問題,患有牙周疾病的成人占到總人數的2/3以上。據統計,牙齒脫落的因素中50%以上與牙周疾病有關。
由于牙周疾病病程較長,痛感不明顯,患者往往忽視了必要的檢查和治療,90%以上的牙周病患者從未接受過正規的牙周治療,這是最令人擔憂的。
記者:我們如何發現自己患有牙周病呢?
胡文杰:牙齒和眼睛一樣,都是我們人類最忠實的伙伴,當它生病時,它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向你發出提醒。比如,當我們在咬吃水果或刷牙時,發現牙齦常常會出血;或者我們在睡眠之后發現口角上留有血跡;在一些社交場合,當我們和對方面對面交談時,對方總會有意無意地掩鼻,這些都是牙周病在口腔滋生的信號,及時就醫,應該是我們最正確的選擇。
從牙齦炎到牙周炎:牙周病這樣產生
記者:我們經常從電視中看到這樣的畫面:有人用牙齒能叼起比自己身體還重的重物,還有人能用牙齒拉動幾十噸重的汽車。牙齒如此堅固,為何會被小小炎癥打垮呢?
胡文杰:牙齒的確是人體最堅硬的組織,但在細菌眼里,它也一樣有自己的“軟肋”。
我們知道,牙周組織是由牙齦、牙周韌帶和牙槽骨三者組成。牙齒像樹木一樣通過牙根植于其中,并由牙周韌帶懸吊固定,而牙齦則成扇貝狀簇擁著牙齒。
細菌最喜歡呆的地方,就是人的口腔,因為那里有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并有充足的營養。細菌通過在牙面上持續不斷地形成薄而無色、牢固地附著于牙面的菌斑,進行復雜的代謝活動。細菌和它的代謝產物如毒素等,使得牙齦糜爛發炎,破壞牙周韌帶,使纖維腫脹斷裂,牙槽骨吸收,從而使得牙齒穩定的地基開始搖搖欲墜。許多人因為沒有及時去除菌斑,加之牙齒排列擁擠錯位,使得食物殘屑積存于牙面,唾液中的礦物質沉淀到菌斑和殘屑上慢慢形成了堅硬的牙石。這些牙石的機械刺激和牙石表面的細菌同樣可引起牙齦發炎、萎縮,造成牙根暴露,發生牙齦炎和牙周炎,牙周病就此形成。
牙周病主要包括牙齦炎和牙周炎兩大類,其中牙周炎俗稱“火牙”,它會破壞支持牙齒穩定的牙槽骨和懸吊牙齒的牙周韌帶。此時牙齦通常呈紫紅色,且腫脹失去彈性,齦邊緣像海綿樣松軟,且有口臭,牙齦出血多。牙齦與牙齒分離可形成較深的盲袋(即牙周袋)。如果牙周炎破壞發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導致牙齒松動,咀嚼無力,最后牙齒脫落。
牙周病:影響遠不止于掉牙
記者:牙周病之所以不被重視,是不是因為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僅僅只是掉牙而已?
胡文杰:牙周病會讓我們的口腔流膿流血、口臭,牙齒逐漸松動,咀嚼不便,甚至引起牙床膿腫,疼痛萬分,直至拔除牙齒。但如果停留在這樣的認識層面,顯然是不夠的。
事實上,多個領域的醫學專家們已普遍認識到,包括牙周病在內的口腔疾病,其對全身健康、面部美觀、心理健康和社會經濟等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以對全身健康的影響為例,牙周感染對動脈硬化、缺血性心臟病、心肌梗死具有潛在影響,口腔感染還會引起急性或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糖尿病患者如果有牙周感染,會降低胰島素功效,不利于血糖控制;咀嚼功能降低,造成偏食和食欲不振等,導致胃腸消化吸收減弱,機體營養不良,生長發育受到影響;口腔疾病引起的咬合關系紊亂可引起頑固性偏頭痛、持續耳鳴、肩頸痛,嚴重者甚至導致傳導性耳聾等。
此外還有對家庭經濟造成的負擔。發達國家的學者就牙周病對醫療和牙科費用的影響進行過研究,日本學者對40~59歲的4285例住院患者觀察3.5年以上,結果發現牙槽骨破壞、附著喪失的重度牙周病患者的醫療支出高于無牙周病者21%。一些發達國家因此改變了醫療保險的策略,即保險付費的重要前提是定期進行牙周病檢查和治療,這對我們今天的牙周病防治都是很好的借鑒。
牙周病防治:刷牙、潔牙與刮治
記者:如果我們得了牙周病,應該怎么辦呢?
胡文杰:牙菌斑是牙周病的元兇。牙菌斑在牙面上是不斷地形成和增厚著的。如果能做到養成良好的刷牙習慣和正確的刷牙方法,做到早晚各刷一次牙,飯后漱口;牙縫大而塞牙或有些牙的位置不易被牙刷刷到,就用牙線或牙簽幫助,把食物殘屑和牙菌斑清除干凈,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預防牙周病。有人曾對一些牙齦健康者進行實驗,他們停止每天刷牙,使牙菌斑不斷在牙面堆積,結果所有的人在10—21天之內全部發生了牙齦炎。當他們恢復刷牙后,全部牙齦炎均在5—7天內痊愈。這個實驗和其他的研究結果證明,預防牙齦炎和牙周炎的最好辦法就是清除牙菌斑,保持牙齒的清潔。
對于那些堆積日久已經鈣化變硬了的牙結石,則單靠刷牙是不能除去的,需要由口腔專科醫師用器械去除,醫學上稱為潔治術,這就是一般所說的洗牙。此外,牙周病患者的牙齦和牙根分離,形成牙周袋。袋內有許多牙結石和牙菌斑。它們不直接暴露在口腔內,這也是不能用刷牙的方法清除的。要使牙周炎徹底治愈,必須由專科醫師用特殊器械把牙周袋內的牙結石和牙菌斑清除干凈,醫學上稱為刮治術。隨后,還要由患者每日仔細刷牙,防止新的牙菌斑堆積。
潔治術和刮治術是很細致、費時的治療工作,對有些患者還要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實際上是一項小手術。經過徹底的刮治術后,大多數病例可收到明顯的效果——牙齦腫脹消退,不再出血,牙周袋變淺。有的松動牙齒也能變得較為穩定,咀嚼有力,病變得以控制。
我們將牙周病的防治總結為三早,即“早預防,早檢查,早治療”。相信只要我們每天認真堅持清除牙菌斑的口腔衛生措施,并定期到醫院復查,絕大多數牙是可以得到保留的,這些牙齒也會終身為我們效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