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 歲月如梭,仿佛回到八年前,也就是2009年前后,蘋果第一代智能手機iPhone 3G/3GS才剛發布;諾基亞當之無愧的老大,諾基亞的N79、E72、E5230等經典產品扎堆問世;那時,平板還不知道是什么東西,筆記本電腦正處于巔峰時期;菊花也只是一種花,黃瓜香蕉只是用來吃的,鴨梨還沒有這么大……
眨眼間,8年過去了。iPhone 3G/3GS已走進歷史博物館,iPhone8都要來了;曾經的巨頭諾基亞倒下,那些功能按鍵手機統統被淘汰;平板正面臨著邊緣化的危機、筆記本正想著如何自救;當年電子產品被淘汰七七八八,但我們身邊仍舊有不少老電腦在服役中。
家中就有一臺8年前電腦,不舍得仍掉。一來,對它感情深,年輕人第一臺電腦;二來,平時拿來上上網、看看電影、逛逛京東淘寶還木有問題,仍掉可惜。但是,最近感覺我的“老爺機”越來越卡,有點跑不動的前驟。我決定,對它進行升級。
先來看看,8年前的配置是怎樣的?
這一臺電腦配在2009年前后,Intel 當時非常火的主流平臺,一套下來大概3000元左右。這類入門平臺,現在還大量服役,尤其是追求性價比一些企業辦公用戶。
(1)CPU: Intel 奔騰雙核E5200@2.5GHz
E5200基于45nm的Core2架構,擁有2.5GHz主頻和2MB二級緩存,上市之后取代65nm奔騰雙核家族中主頻最高的E2000,性能大幅度提升,并且具備一定超頻能力。這就是一款搶占600元級別市場主流酷睿架構的雙核心奔騰處理器,當時直接競爭對手是AMD經典的 Athlon 64 X2 5400+。
(2)主板:集成板--G41
Intel G41是Intel G4系列中的低端產品,集成Intel GMA X4500顯卡,相當于現在B250、B150、B85這類主板定位,是Intel入門/主流CPU的首選。不過,這類主板很奇葩地集成GPU,所以也叫集成板,后來Intel將GPU集成到CPU中。
(3)內存與硬盤:DDR2-800 2G+HDD 250G
內存是金士頓的DDR2-800 2GB,之前預裝的是XP系統,2GB還勉強夠用。后面升級32位的Windows7系統,2GB的內存越來越吃緊。而硬盤是希捷老酷魚250G,7200轉設計,SATA II接口,經過這幾年的磨損,讀寫性能越來越慢,有異響,隨時有報廢的可能。
(4)其他:電源+顯示器
電源是長城ATX-300P4-PFC,額定功率230W,功率不高,要升級時也要考慮因素之一。不過,在這里夸獎一下長城電源,用了這么多年,沒出過什么故障,果然是過去的產品經久耐用。顯示器是19英寸易美遜,在當時算是大屏,還能將就著用。
在升級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番這款老爺機使用情況如何?是否還能流暢地看電影、瀏覽網頁?是否還能辦公、干一些處理圖片之類的活?
8年前電腦,日常使用體驗如何?
Windows7開機用時56秒,接近1分鐘,那有異響的機械硬盤看來已經接近損壞,速度越來越慢,開機等待需要一點點耐性。
Windows7系統評分,基本分數僅3.1分(最高分7.9分),其中圖形性能最差僅3.1分,看來G41自帶的X4500板載GPU真的是廉頗老矣。
加載5個網頁,同時打開QQ聊天、音樂播放軟件,內存占用73%,略高,但整體的體驗還算流暢。
打開優酷看視頻,基本上也能保證流暢度,但內存吃緊,若再多開一個視頻頁面,或者再開多兩至三個程序,就出現卡頓情況。
光是打開Photoshop CS5這款軟件都很費時,加載6張高清圖片后,加載速度慢,體驗差,內存占用瞬間飆升。在處理圖片時,鼠標光標反應慢許多,點擊使用工具,總感覺慢半拍。
這個時間,若再打開個辦公軟件,或者多加載幾張圖片,很可能出現卡死、鼠標鍵盤沒反應,只能開機重啟,要知道,這是非常煩人的事。
8年老機器升級建議:
(1)多增加一條4GB DDR2內存
內存容量不多用,問題多多。當在辦公或者娛樂的時候,嘗試著進行多任務同時操作并在數個程序之間進行切換時,系統速度會極慢。在某些情況下,計算機停止運行,嘗試打開某個文件或程序時,系統無響應,實際使用過程中非常煩人。
況且XP系統已暫停服務,安全漏洞大,Windows7及以上版本系統替代XP是必須的。但這一套配置的內存只有2GB,Windows7系統及以上系統在裸機情況下占用超1GB,所以說,2GB的內存還是非常有壓力的。
由于微星G41主板提供兩條插槽,在原來2GB基本上,再升級一條2GB DDR2內存,組成4GB容量內存。如果還嫌不夠的,可以選擇DDR2-800 4GB來升級,但由于DDR2早已停產,市面上能夠買到DDR2單條4GB內存不多了。
(2)硬盤是硬傷,升級一塊SSD
硬盤是希捷250G 的機械硬盤,7200轉,SATAII接口,速度非常慢,而且250GB容量也不能滿足存儲需要。
用CrystalDiskMark測試一下硬盤的速度,持續讀寫速度僅122/112 MB/s,隨機4K讀寫低至0.577MB/s,硬盤已成為整機的瓶頸,大大制約了整機運行的速度。
升級一塊來自于浦科特M7V SSD,容量512GB,一步到位,解決硬盤的性能瓶頸與容量不足的尷尬。
為什么要選擇這一款SSD?
這是浦科特主流定位的SSD產品,使用Marvell 88SS1074主控,搭配東芝原廠15nm TLC閃存,其他的TLC SSD多數是用Phison S10或者SMI2256主控,浦科特這個方案比它們好多了。且經過對固件的不斷調教與完善,浦科特有信心將TLC閃存的耐用度保障到2000次擦寫(約2倍于均值)的水平,比市面上大多數TLC SSD壽命高出一倍之多。
浦科特M7V系列有128GB、256GB和512GB三個容量,分別擁有256/512/768MB DDR3緩存,性能最好的512GB,最大連續讀寫速度分別為560/530 MB/s,最大4K隨機讀寫IOPS分別為98,000/84,000,性能比上代M6V更好。
除此之外,浦科特M7V系列還配有三大獨家SSD應用軟件,分別是PlexTurbo(特跑)、PlexCompressor(特智)、PlexVault(特護),為SSD效能、壽命、穩定性、安全等保駕護航。
PlexTurbo智能緩存技術之前只針對浦科特的高端SSD開放,現在M7V也同樣能夠使用。PlexTurbo以系統內存作為SSD的緩存,以此來達到系統加速及減少NAND寫入量的效果。PlexCompressor是一套智能壓縮軟件,通過壓縮文件來變相增加SSD存儲空間。它能夠針對使用者長時間未使用的檔案進行壓縮,以達成節約空間的效果。而PlexVault讓用戶可以建立一個到多個安全私密空間,即使是一臺多人共享計算機,通過PlexVault建立私密空間,來存放機密或隱私數據,不會輕易被其他人所發現。
老機箱沒有多余的2.5英寸硬盤架,直接放在原有的光驅位置。臺式機電腦不經常移動,加上SSD原先就防震抗摔,不用螺絲固定都沒有關系。
升級之后,有哪一些變化?
(1)雙通道內存性能有明顯提升:
升級前 DDR2-800 單通道2GB內存帶寬表現
升級前 DDR2-800 雙通道4GB內存帶寬表現
通過測試可以看到,內存帶寬速度有所提升,雖然這樣內存速度無非與當前主流DDR4-2400頻率相提并論,但足以應付CPU數據傳輸需求。相比于內存的速度,更在意內存容量的升級。
4GB內存,基本上達到目前入門級配置的水平。多加一條內存,內存容量翻倍,再配合著浦科特M7V SSD,使用試玩一個上午,在多開程序、網頁時,那種死機、卡頓的現象幾乎沒有遇到。
(2)性能提升 這一塊SSD占了很大功勞
浦科特M7V 性能測試(SATA 3.0接口)
備注:在SATA 3.0接口主板上測試的成績
對于之前希捷250G機械硬盤速度,你就發現升級SSD絕對是物有所值。如果說老舊的HDD是90年代的綠皮火車,那么浦科特這款M7V 512G SSD簡直是現代化的高鐵,兩者的速度差距不在一個檔次。
浦科特M7V 性能測試(SATA 2.0接口)
雖然老舊G41主板并不支持SATA3.0接口,只能支持SATA 2.0接口,浦科特M7V是一款SATA3.0接口SSD,所以并不能完全發揮出全部的跑分性能。但在實際體驗中,浦科特M7V給了我們同等的驚艷。
升級了浦科特M7V之后,在開機、關機、文件壓縮解壓縮,應用程序驅動安裝,網頁瀏覽及文件復制等方面有顯著提升,多窗口、多任務時,之前卡頓現象大幅度減少。最讓我驚喜的是,鼠標沙漏旋轉的出現沒有以前那些頻繁了。
寫在最后:
在電腦性能過剩的今天,如果你不是一位硬件發燒友、游戲玩家、或者專業用戶,電腦用過幾年,甚至8、10年扔掉挺可惜的。由于DIY組裝電腦絕對的自由性,有很大的升級空間,像我這一套2009年的老舊電腦,通過多加一條內存,增大內存容量,再升級一塊來自浦科特M7V SSD,整體體驗上升一個臺階,又可以比肩現在主流2000-3000元入門的平臺,何樂而不為呢?
老電腦升級,每個人的配置都各不相同,給予每個人的升級方案也是千差萬別。電腦升級這種事不能一刀切,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大家有哪些老平臺需要升級建議的,可以在下面評論區提及,將為大家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