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16
標簽:
脈脈APP上邀請回答“哪些思維方式令你在工作中受益匪淺?”
我答:不斷建立工作方法論,是一種良好的思維方式,也就是建立各種思維模型,屬于私人定制的思維模型。
別人的思維模型,僅作參照,比如查理芒格那一百多個思維模型,你沒辦法拿來即用,別忘了你們的信息不對稱,資源也不一樣,他掌握的關鍵信息,你沒有,你所處的環境,和他也截然不同。每個人的生活處境、工作、行為參數,都有其特有的獨特性。
為什么要建立自己的思維模型?
最近有一本書《刻意練習》,挺火的,突然大家都在講刻意練習?!疤觳拧焙臀覀円粯?,大腦和身體都具有適應能力,只是比我們更多的利用了那一能力而已,“天才”是訓練的產物,要成為大師其實是有路徑可循的,那就是刻意練習。
向牛人學習,容易自嗨,干貨挺多,知識密度也高,看完就嗨了。
為什么呢?拿來主義啊,直接拿結論,最省事兒了,像海綿一樣,一次吸食得飽飽的,酸爽又勁道。做一團學習海綿,吸得東西挺多,只是隨便擠擠,轉眼就變輕了,有毛線的刻意練習啊,練習這件事反復又孤獨。每天都在講刻意練習,每天都忘掉要刻意練習。
建立自己的思維模型如是,不能拿來就用。好多道理,不會放之四海皆準,懂了那么多的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主要原因在于那些道理,是別人的,并沒有內化成自己的。
建立自己的思維模型的好處
我最近在建立做渠道運營的思維模型,起初腦子里一團漿糊,就一張圖改了又改,總覺得哪里不對勁。有一個反復實踐后的經驗,就是我找到了一些動態的指標,一些不能動的指標,我找到了我認為不管市場環境怎么變,都不能忽視的指標,是經過多次假設推論、實踐得出來的結果。
比如線索、關鍵詞(清單)、整理、分類分級(評估排序),不是拍腦袋寫下的詞語,其實想了好久,這套語言只有我能懂。查理.芒格放一張圖在那兒,你真的確定你能和他想的一模一樣?一千個人眼里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眼里的查理.芒格,也一定有一千個模樣。
開拓新渠道的模型建立以后,一旦觸及相關業務模塊,我就會啟用這些思維模型,它們幫助我可以更快的進入新的工作目標,而不是東打一槍,西打一炮,精準度不夠,命中率低,一定會浪費彈藥。
建立自己的思維模型,核心參數一開始可能會經常變化,甚至在重復印證后,是完全錯誤的,不要緊,如果你習慣性做這件事,你會發現在實踐中越來越有譜,建模的好處是讓各種無序、點狀的思考習慣,有章法可依,他能幫助你能提高分析效率、工作效率、決策效率、收集信息的效率等等。
不建立思維模型,就會陷入重復造輪子工作的循環,多維度的效率提升,不是加法是乘法。古語有云“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為什么?因為那些進步神速的同學,他們的學習引擎,不是線性散狀的,他們腦子里有架構,是輪動效應。
我最近看“數據驅動運營”理論,《增長黑客》、《精益數據分析》從中深有體會,所有不能量化的事務或思維習慣,都將是低效的。而這些書整本都在講如何建模?如何定義?如何量化工作?都在講方法論等等。
建立方法論、思維模型后,然后呢?
并不能高枕無憂,應該是動態的,因為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有些套路有時效性,現階段合適,下一階段可能不合適,方法論需要不斷升級。方法論思維,是個值得每一個人都深究,時刻謹記的好東西,試問麥肯錫高級咨詢顧問,華爾街的金融家們,數據分析師們,哪個不是一直在工作中架構方法論?思維模型?
最后,我認為習慣于建立自己的思維模型,或許就是工作中,事半功倍的思維習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