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是頸部眾多疾病的統稱。頸椎病種類繁多,病因復雜,病變組織涉及面廣,諸如肌肉的勞損,肌腱、筋膜、韌帶、關節囊的扭挫傷和鈣化,小關節的錯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突出所造成的脊髓、脊神經、椎動脈受壓等。臨床上表現為頭痛、頭昏、頭頸部活動受限、枕項部酸麻脹痛等。椎枕肌勞損所引起的頸椎病是為其中之一,雖少有人提及,但臨床并不鮮見,且有人將其誤診為寰枕筋膜攣縮型頸椎病。為了配合針刀治療椎枕肌勞損,我們進行了應用解剖學研究,給針刀醫學提供形態學資料
1材料和方法
取經福爾馬林防腐固定的成人尸體頭頸部材料10具(20例),由淺至深按層次解剖,依次切斷斜方肌、頭夾肌、頭半棘肌和頭最長肌在枕部的附著點并翻向外下,清理和修潔4對椎枕肌。觀察椎枕肌的形態和起止、椎動脈在枕下三角的行程、第1和第2頸神經后支與椎枕肌的關系。然后,正中矢狀位鋸開頭頸部,清理觀測寰枕前膜和寰枕后膜。
2結果
2.1椎枕肌的解剖
椎枕肌包括頭后小直肌、頭后大直肌、頭上斜肌和頭下斜肌4對。肌塊雖小,卻發育良好。位置深在,均起止于枕骨的下項線與寰椎后弓、橫突和樞椎棘突。
頭后小直肌:呈長條形,起自寰椎后結節,止于下項線的內側部。單側或雙側收縮均使頭后仰。
頭后大直肌:呈三角形,起自樞椎棘突,止于下項線的外側部。單側收縮時頭向同側旋轉,雙側同時收縮頭向后仰。
頭上斜肌:呈梭形,起自寰椎橫突,止于下項線外側部的上方。單側收縮時頭向對側旋轉,雙側收縮頭向后仰。
頭下斜肌:呈圓柱形,起自樞椎棘突,止于寰椎橫突。單側收縮頭向同側旋轉,并向同側屈。
2.2椎動脈的解剖
椎動脈自鎖骨下動脈第一段發出后上升,一般經上位6個頸椎橫突孔,再經寰椎側塊后方的椎動脈溝轉向上入顱腔。根據椎動脈的行程和位置可分為4段:第一段即自鎖骨下動脈發出后至第6頸椎橫突孔以前的部分。第二段為椎動脈穿經頸椎橫突孔的部分。此段椎動脈在老年人可出現迂曲,因為其內側與頸椎體相鄰,若有頸椎體骨質增生,可使椎動脈管徑變窄而影響腦的血供。第三段位于枕下三角內,從寰椎橫突孔穿出至進入椎管內之前的部分。此段椎動脈穿出寰椎橫突孔后,經寰椎后弓上面的椎動脈溝呈水平方向轉向后內側,再經寰枕后膜進入椎管。第四段是進入枕骨大孔與對側椎動脈合成基底動脈的部分。
2.3第1、2頸神經后支的解剖
項部的肌主要由脊神經后支支配。椎枕肌由第1頸神經后支即枕下神經的分支支配。枕下神經穿過寰椎后弓與椎動脈之間進入枕下三角,分支支配頭后大直肌、頭后小直肌、頭上斜肌和頭下斜肌。
第2頸神經后支較粗大,于寰椎后弓與樞椎椎板之間,頭下斜肌的下側穿出。分別發細支與第1和第3頸神經后支交通外,分為較小的外側支和較大的內側支。外側支支配頭最長肌、夾肌、頭半棘肌。內側支即枕大神經。枕大神經斜向后上,先后穿過頭半棘肌和斜方肌腱膜,伴行椎動、靜脈及其分支,布于上項線以上至顱頂部的皮膚。
2.4寰枕筋膜的解剖
寰枕筋膜是指連結寰椎前后弓與枕骨大孔前后緣之間的結締組織膜,包括寰枕前膜和寰枕后膜。寰枕前膜起自寰椎前弓上緣,向上附于枕骨大孔前緣,較寬闊,因有前縱韌帶的移行而稍顯增厚;寰枕后膜起自寰椎后弓上緣,向上附于枕骨大孔后緣。寰枕后膜與寰椎后弓的椎動脈溝圍成一管,有椎動脈和枕下神經通過。寰枕前后膜的上下高度僅約25px。
3討論
椎枕肌包括頭后大直肌、頭后小直肌、頭上斜肌和頭下斜肌。四組肌肉雖然短小,卻發育良好。由于它們的位置深在,淺層解剖很難觀察其全貌,大體解剖教學往往忽視此類細小的肌肉。四組小肌在防止頭部過度前屈以及在頭部旋轉運動中發軍了重要作用。在長期低頭或伏案工作的人群中,尤其是中老年人,由于椎枕肌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容易造成積累性損傷,即通常所說的勞損。因椎枕肌長期受累,可能導致慢性無菌性炎癥,進而引起肌肉痙攣、硬化和粘連,產生所謂的“動態平衡失調”。椎枕肌勞損時,患者常表現為枕項部有酸麻脹痛等不適及活動受限,特別是頭部旋轉運動受限明顯。當頭頸部用力前屈時,枕下疼痛加劇。檢查時,壓痛點位置深在,常在枕骨下項線、寰椎橫突和樞椎棘突等處有明顯壓痛。
根據針刀醫學對慢性軟組織損傷病因病理學的新認識,和針刀治療慢性軟組織損傷的基本原理,我們認為對椎枕肌勞損的治療,應在枕骨下項線、寰椎橫突和樞椎棘突等壓痛點范圍進行無損害性操作,以恢復其動態平衡。
臨床上,常有人將椎枕肌勞損所引起的頸椎痛診斷為寰枕筋膜攣縮型頸椎病,我們認為這是難以理解的,很可能是一種誤診。因為“攣縮”是一個病理學術語,大致包括兩方面的情況,一種是肌肉的痙攣性收縮,簡稱“攣縮”,常見于痙攣性腦癱和中樞神經損傷所致的上運動神經元癱瘓。另一種是當肌腱、關節囊、韌帶和筋膜等纖維性結締組織長期處于松弛狀態下,由于其本身所含的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的彈性回位,導致其長期短縮,不能正常伸展,稱之為“攣縮”。寰枕筋膜是連結寰椎前后弓和枕骨大孔前后緣之間的一片結締組織薄膜,根據連結的部位可分為寰枕前膜和寰枕后膜,其上下長度約為25px,一般人生活在常態下很難發生攣縮。假設寰枕筋膜真的發生了攣縮,那么患者的頭與頸之間就很難產生運動。特別是提到長期伏案工作的人容易產生寰枕后膜攣縮型頸椎病,我們認為這更是不妥。長期伏案工作只能使寰枕后膜被動地拉長,不可能產生攣縮。所以,對寰枕筋膜攣縮型頸椎病的診斷或說法值得商討。
1999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首屆國際針刀醫學學術交流大會上,有的學者提出了寰枕筋膜攣縮型頸椎病的診斷,并介紹了針刀治療的方法,而且特別強調針刀松解一定要“到位”。作者在這里敬告針刀醫學的從業者,寰枕后膜僅為一薄膜,且位置深在,其深面就是延髓,如果一味強調針刀松解“到位”,倘若力度掌握不好,很容易損傷延髓,導致病人死亡,釀成重大醫療事故。故十分可疑針刀在此區域所發生的確切作用。
這里必須指出的是,作者僅從形態學的角度,闡述寰枕筋膜的解剖生理特點,從組織結構和運動狀態的角度,提出寰枕筋膜難以發生攣縮的看法,至于在臨床上究竟有無寰枕筋膜攣縮的存在,不敢妄下結論。作者認為,對于長期低頭作業和長期伏案工作的中老年人,根據臨床所產生的頭頸活動受限及枕項部酸麻脹痛不適等癥狀,結合體檢發現的壓痛點深在,且主要表現在枕骨下項線、寰椎橫突和樞椎棘突的特點,診斷為椎枕肌勞損較為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