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寄生十二宮的起源和演變2-1(命理學演變與土的寄生)(文/李守力) 【本文主題】星命術到八字命理的演變,水土同行與火土同行的演變。
前文(五行寄生十二宮的起源和演變1)重點論述了“五行生旺”自戰國、西漢到隋朝的起源和演變。以1986年發現的天水放馬灘秦簡(公元前267年)為最早,公元前143年《淮南子》繼承了先秦“五行生壯死”理論,直到隋朝初年《五行大義》五行寄生十二宮正式形成。 又,后來1998年考古發現的孔家坡漢簡《日書》(公元前195年)“水生申,壯子,老辰;木生亥,壯卯,老未;火生寅,壯午,老戌;金生巳,壯酉,老丑。”(103—104號簡)。 這無疑是公元前267年天水放馬灘秦簡的持續傳承。
李零先生對九店楚簡96~99號簡(公元前278年)的考證,認為簡文生旺墓陰陽消長之意已在其中。由于簡文缺失太多,對于同一簡文,劉樂賢、陳松長、李守奎等并未支持李的觀點,最后結論尚難肯定。 所以我們仍舊把五行寄生十二宮最早的源頭確定在戰國時期的天水放馬灘秦簡時代。 《淮南子?天文訓》之后, 五行大義之前, 比較有影響力的論述則為: 隋朝初年《五行大義》一書,標志五行寄生十二宮理論正式形成。關于土的寄生,歷來爭議很大,所有的觀點都在《五行大義》里列出。 先秦竹簡不見土之寄生,只有木火金水。 《淮南子》認為“土生于午,壯于戌,死于寅,三辰皆土也”,此是火土同行的濫觴。 《五行大義》首先提出“土,受氣于亥,胎于子,養于丑,寄行于寅,生于卯,沐浴于辰,冠帶于巳,臨官于午,王于未,衰病于申,死于酉,葬于戌”,此是火土同行的繼續。但當時已經出現了水土墓的說法,如有“高堂隆以土生于未,盛于戌,壯于丑,終于辰,辰為水土墓”之說,蕭吉認為“高堂所說,蓋為浮淺”。可見“水土同墓”尚屬非主流理論。 但是后來的發展,“水土同行”理論卻脫穎而出,與“火土同行”理論平分秋色,兩者旗鼓相當。研究這一課題,我們必須回到隋唐前后時期的天文學星命學大背景中去。
至于中國占星學何時朝向命理學發展,從江曉原博士《天學外史》、《天文西學東漸集》,李零《中國方術史》,以及薄樹人教授編《中國天文學史》的敘述,可判斷應是在魏晉南北朝,印度占星學隨著大量佛經東傳后,結合中國本土的陰陽五行學說慢慢地蘊釀發酵,而在隋唐開花結子,有以下8個證據可以說明中國七政四余與印度占星學的關聯: 1.黃道12星座的名稱出現在中國是隋《日藏經》、唐《宿曜經》傳入后才見到的,雖然中國也有類似12次的稱呼,但兩者名稱及意義完全不同,應知道黃道12星座是重要因素之一。 2.上述之《宿曜經》記載黃道12宮,各宮有一主管行星,即:
印度占星與中國陰陽五行理論相結合,于唐朝產生了七政四余星命學,中國七政四餘命理學發展的過程曾有三個重要派別,其主張差異如下表:
《耶律真經》乃遼宗室耶律純於984年出使高麗時,向該國精通占星術的高僧國師乞學而得。學者張哲嘉曾經比較各種星家、密教典籍以及宣化所出土遼代墓葬星圖的宮位名稱,發現這本相傳遼代星書是唯一與出土文物相合者。 《琴堂指金歌》書末的跋語云此書“作於唐而秘於宋”,和《琴堂步天警句》一脈相承。(以上引自:張哲嘉《中國星命學中案例的運用》)
中國七政四餘命理學的起盤步驟:
由于七政四余命理學理論體系十分龐大,不僅需要有熟練的陰陽五行辯證邏輯,更需要復雜的天文學星象知識。這無疑不是常人所能掌握的,期待有簡化的理論體系,于是李虛中四柱法應運而生。
那么,七政四余是如何向四柱八字演化的呢?我們看上面列出的七政四余起盤步驟,李虛中繼承了七政四余的四柱干支法,60甲子神煞,十二長生,命宮,行限(即大運,中氣改為節氣),正是隱去十干化曜,使用通變星十神,如下圖表:
簡化制表如下:
李虛中又去掉了專業性極強的命度,身宮,量天尺,黃道星歷,終于使星命學大大簡化,從此完成了命理學的飛躍。約300年后,徐子平對李虛中命理學再次簡化為子平術,一直傳承至今。 (李守力按:明清興起的紫微斗數的四化星祿權科忌即是從此十干化曜演變而來,化祿即是七政四余的天祿,化科即是七政四余的天貴,化權即是七政四余的天權,化忌即是七政四余的天刑。將紫微斗數的四化星和張果星宗十化星做個比較,雷同之處很高,尤其甲年完全相同,庚年也是天同化忌。紫微斗數繼承了七政四余兄弟財帛十二宮之類并加以調整。紫微斗數用虛星(虛擬星宿,非真實星宿),于是把七政四余全省略了,四柱干支也省略。與四柱八字使用太陽歷起盤不同,紫微斗數使用太陰歷起盤,太陰為月,主性情,所以紫微斗數測人性情最驗。而太陽為日,主能量,所以四柱八字測人命運起伏最驗。由于陰歷有閏月,紫微斗數的定數預測體系必然遭到嚴重的邏輯挑戰,這也是紫微斗數不能成為命理學主流的重要原因。) 所以只要溯本追源,找到命理學源頭,研究五行寄生十二宮,方為正途。讓我們回到星命第一書《果老星宗》。其他星命術與《果老星宗》在陰陽五行問題上皆是一脈相承。 在《果老星宗》一書中有五行長生例: 五行長生例,以生年納音所取:生敗冠官旺衰病死墓絕胎養。 此五行長生例,其他星命術皆沿用之。至此我們找到了“水土同行”理論脫穎而出,與“火土同行”理論平分秋色旗鼓相當的歷史淵源。 此后“水土同行”與“火土同行”之爭一直縈繞在學者心頭千余年,至今也沒有科學的結論。
(后續:五行寄生十二宮的起源和演變2-2(文/李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