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明明總是沒精神,感覺疲倦,乏力,精神恍惚,面色萎黃或恍白,心慌,但稍微吃點滋補的藥物就上火,出現喉嚨痛,牙齦腫痛或便秘。
有些嚴重的甚至不吃補藥,就吃點雞肉、豬肚啥的都受不了,這是怎么回事呢?屬于虛不受補嗎?應該怎么調理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
的確有不少這樣的人,這種現象一般管它叫“虛不受補”,但實際上有部分人并不虛,只是一種假象而已。為什么這么說呢?
當我們身體出現這種虛弱的表現時,一般有三種情況:
一是有可能是體內堵了,專業的說法叫氣滯血瘀(簡單理解為氣血不通)。氣血不暢就容易出現一些虛弱的癥狀,比如喜唉聲嘆氣,情緒低落,沒精神,手腳發麻或刺痛,失眠或頭暈頭痛等。
當我們的“虛弱”是氣血不通暢引起的,那就不是補氣血了,而是行氣活血,保證氣血的運行。比如陳皮、薄荷、香附、佛手片、當歸、川芎、丹參、益母草等等,其中陳皮、薄荷、香附、佛手片等是能夠理氣、行氣類的藥;當歸、川芎、丹參、益母草是能夠活血化瘀類的藥,搭配在一起能夠疏通氣血。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行氣、理氣的藥多偏溫燥,所以在使用的時候用量少一些,或者搭配一點點清補養陰的藥,比如玉竹、沙參、麥冬等等。
二是體內的痰濕內蘊(簡單理解為濕氣重),影響脾胃的運化,導致中焦氣機不暢,也容易出現虛弱的表現,比如疲倦,乏力,懶言,四肢沉重,食欲減退,面色黃,大便溏泄或黏膩等等。
對于濕氣重引起的“虛弱”表現,更是不能用滋補的方法,因為滋補的藥物不僅滋膩,助濕生痰;同時容易影響脾胃運化,加重脾虛,這個時候就應該健脾胃為主了。
可能有人會說,自己濕氣重,補脾胃這么久,也沒看到濕氣減少呀!
其實在補脾胃和健脾胃方面大家還是有些誤區的,一般我們說濕氣重以健脾胃為主,而不是補脾胃;脾胃虛弱是以補脾胃為主。可能很多人分不清脾胃虛弱和脾虛濕氣重到底應該怎么辦,感覺很混亂。
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濕氣重是需要祛濕的,祛濕多用健脾,祛濕,利尿的藥,這些藥一般都不是補藥,是行氣藥,祛濕藥和利尿藥的組合,比如陳皮、茯苓、蒼術、薏米、赤小豆、砂仁、蓮子、芡實等等。
而脾胃虛弱則需要補氣健脾,用的藥物多是補氣藥和行氣藥的組合,比如黃芪、黨參、太子參、白術、山藥、陳皮、佛手、麥芽等等。
所以為什么很多人濕氣重一味地補氣,導致氣滿濕阻,疲倦、腹脹等不見好,反而上火了。
三是上熱下寒類型(簡單理解為寒熱錯雜型),就是明明下腹感覺涼涼的,手腳也冰涼,腹部冷痛,小便清長或腰酸腰痛;同時又容易心煩,氣急,口苦,牙齦痛,咽喉痛等等。
這種人稍微吃點溫熱的就上火,稍微吃點涼的胃痛或腹痛,拉肚子,就是熱又熱不得,涼也涼不得,那怎么辦呢?
對于這類型的可以兩個方法,一是通過疏通中焦,以健脾胃為主,讓中焦運化正常,上焦和下焦就容易交融,心火能暖腎水,慢慢可以改善這種寒熱錯雜體質。
健脾胃的話,比如香砂六君子、脾胃舒丸、健胃片、開胸理氣丸、越鞠丸等等,或者上面那些補氣藥與行氣藥組合泡水喝。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寒熱并用,交通心腎或上下焦。比如交泰丸、溫膽湯丸、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烏梅丸等等。
另外慢跑和經常練習深呼吸有助于調理寒熱錯雜的體質,減少上火的出現。
所以這個虛不受補實際上算不上是真正的虛,氣血不通的不虛,濕氣內蘊的不算虛,上熱下寒的也只能算半虛。還有少部分人說自己是純虛,但就是吃不了滋補類的藥物,這種其實是好調理的,只要選擇的滋補藥物從清補開始,也是不會出現上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