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是一個強大的工具,
可以了解世界,特別是中東。
一個地方的政治邊界和人口分布是由許多方面塑造的。
這里有40幅圖,
大概講述了中東歷史、現在,
和當今地區最重要的一些故事。
因篇幅過長,分40張圖看懂中東恩怨情仇,“為什么老打仗”
「上」「下」兩期發布
敬請關注 [外交通訊]
中東歷史部分
1.“肥沃新月”,文明的搖籃
“肥沃新月”是西亞古文明的發源地,包括西北—東南走向的美索不達米亞,以及略作東北—西南走向的西亞裂谷帶中、北段。兩區相會于幼發拉底河中游以西地方,在地理分布上合成一個新月形地帶,包括今伊拉克東北大半部、土耳其東南邊緣,敘利亞北部與西部,黎巴嫩、巴勒斯坦以及約旦西部。在此地帶內,因灌溉水源豐富或降水較多,有利于農、牧業與文化發展。與北面地形崎嶇的托羅斯山、扎格羅斯山,或與南面荒旱的阿拉伯高原相比,都顯得較為肥沃,因此得名。從公元前9000年開始,人們就已開始在該地帶內進行農業種植活動。在公元前2500年時,蘇美爾人在這里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復合型社會,與今天的“國家”概念十分相似,有完善的成文法典和政治系統。
2.古代腓尼基人是如何從黎巴嫩穿越地中海的?
腓尼基人(Phoenician)是一個古老民族,生活在今天的地中海東岸黎巴嫩和敘利亞沿海一帶,又稱閃美特人,閃族人,創立了腓尼基字母 。他們善于航海與經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貿易。從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300年,他們建立了龐大的海上貿易網絡(圖上用紅色表示),與希臘人(用棕色表示)共同分享地中海的航路。一些腓尼基人最遠甚至抵達了不列顛群島,其他人則在北非、西班牙、西西里島和撒丁島建立了眾多殖民地。他們創立了歷史上最早的一個中東地區與北非地區之間的文化紐帶,就在今天利比亞的首都——的黎波里,仍沿用了古代腓尼基人所起的名字。
3.中東在歷史上曾三度向歐洲地區傳教?
算上伊斯蘭教,中東地區歷史上曾四度向歐洲地區傳教,但圖上只標明了前三次,第一次是猶太教,最初是在公元1和2世紀之間,隨自然遷徙的移民傳向歐洲,還有一些則是由被羅馬人強制驅逐的猶太人所傳。第二次是密特拉教,時間在公元3世紀,主要在今天的土耳其及亞美尼亞地區傳播,當時這兩個地區均屬于羅馬帝國。后來基督教完全取代了密特拉教,并成為了羅馬帝國官方認可的國教。之后的幾百年間,基督教也成為了中東地區最重要的宗教信仰。
圖注:傳教區域,公元0至600年
紅箭頭:猶太教 天藍箭頭:密特拉教
深藍箭頭:基督教 藍點:密特拉傳教地點
粉色區域:公元600年時信仰基督教的區域
深藍區域:改為信仰拜火教
4.默罕默德的伊斯蘭教是何時征服中東的?
公元7世紀初,在今天的沙特阿拉伯所在地區,先知默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伊斯蘭”原意為順從、和平)。此后伊斯蘭教的傳播范圍很快覆蓋了整個阿拉伯半島。從6世紀后半葉開始,由于埃及政權的混亂以及拜占廷和波斯兩大帝國間的連年戰爭,使得原先的波斯灣-紅海-尼羅河的商路無法通行,商人們改走更為安全的,通過阿拉伯半島的陸路。地處商路中段,東到波斯灣,西至紅海,北往敘利亞,南通也門的交通樞紐,商業城市麥加因此而變得繁榮起來。公元632年,阿拉伯帝國正式建立。從公元632至652年間,阿拉伯帝國已將領土擴展至整個中東、北非、波斯以及南歐的部分地區。在帝國范圍內,他們傳播伊斯蘭教、阿拉伯語以及中東的概念,這些都為日后中東的伊斯蘭教興起奠定了基礎。
5.阿拉伯帝國的政治版圖
這張圖展示了公元750年的世界政治版圖,此時的阿拉伯帝國處于倭馬亞王朝時期,這是阿拉伯伊斯蘭帝國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在伊斯蘭教最初四位哈里發執政結束后,由前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即后來的哈里發穆阿維葉一世)所創建。統治時間自公元661年始,至公元750年終。該王朝是穆斯林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之一。當時能與阿拉伯帝國抗衡的只有位于今天中國境內的大唐王朝。
6.奧斯曼帝國的興起與衰落
奧斯曼帝國由突厥人建立于1281年,滅亡于1922年。奧斯曼蘇丹是當時伊斯蘭世界的領袖。16世紀日趨鼎盛,成為世界強國。其領土在17世紀達最高峰。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但奧斯曼帝國于17世紀趨于衰落,在與俄國,奧地利,英國等西方強國作戰中敗下陣來,淪為“歐洲病夫”,失去了其廣大的領土。一戰時參加同盟國陣營。戰敗后被迫簽訂亡國的《色佛爾條約》。土耳其愛國青年凱末爾領導起革命,擊退歐洲勢力,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奧斯曼帝國至此滅亡。
7.1914年的中東地區
1914年對于中東地區來說是具有轉折性意義的一年,在這一年中,中東地區結束了長達500年的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轉入了約百年的歐洲統治時期。西歐列強國家在這時處于崛起時期,他們瓜分了包括原先阿拉伯帝國領土內的北非地區,劃分為多個殖民地,整個地區都分為了歐洲統治區或奧斯曼帝國統治區。當一戰結束后,奧斯曼帝國戰敗,原先的勢力范圍被歐洲進一步瓜分,注意圖中的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國劃分的勢力范圍,這些范圍日后成為了正式的獨立國家的國境線。
8.《賽克斯-皮科協定》瓜分后的中東地區
《賽克斯-皮科協定》是一戰期間,英國與法國于1916年5月16日簽訂的瓜分奧斯曼帝國亞洲部分的秘密協定。因談判人英國代表M.賽克斯和法國代表G.皮科而得名。協定包含的內容如下:(1)黎巴嫩和敘利亞西部沿海地區(包括西利西亞),由法國直接占有(圖中的藍色部分);(2)伊拉克中部和南部以及巴勒斯坦的海法和阿克兩港,由英國直接占有(圖中橙色部分);(3)巴勒斯坦地區由國際共管(圖中黃色部分);(4)在敘利亞東部和摩蘇爾(圖中“A區”,歸法國管轄)以及伊拉克北部和外約旦(圖中“B區”歸英國管轄)建立一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或獨立的阿拉伯邦聯國家;
10.一動圖看懂伊斯蘭國家的歷史變遷
這張動圖由哥倫比亞大學著名歷史學家Michael Izady制作,展示了從公元1450年至今的政治版圖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500年中,中東的大多數地區都在土耳其人、波斯人和歐洲人這三者之間輪換控制。只有埃及和摩洛哥兩個地區是例外,和其他地區相比,這兩國具有較高的獨立性,這也是在今天的阿拉伯世界中,這兩國常常會與其他阿拉伯國家出現意見不一致的情況的原因。
11.阿拉伯之春
圖注:深棕色:起義成功被鎮壓 淺棕色:國家政權被顛覆 紅色:革命戰爭爆發 淺紅色:正在實行改革 淺白:半民主化 白色:穩定度過 閃光點:內戰中
現代中東部分
12.今天的阿拉伯方言
這張地圖展示了世界上的眾多阿拉伯語國家的語言差異。回溯到公元6和7世紀的阿拉伯帝國時期,從阿拉伯半島、非洲和整個中東地區的語言幾乎都統一為阿拉伯語。在約1300年之后,不同地區的阿拉伯語已轉變為不同的方言,不同地區的人們無法理解對方的語言,有時這就為爆發矛盾和沖突埋下了隱患。
13.遜尼派與什葉派的劃分
伊斯蘭教是公元7世紀初由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創立的。伊斯蘭教內教派很多,有報道說多達70多個,但主要是兩大教派:“遜尼派”和“什葉派”。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當時他沒有留下遺囑安排誰為哈里發,即繼承人,也沒有談到以什么形式推選哈里發。
“遜尼派”全稱為“遜奈與大眾派”,阿拉伯語原意為“遵循傳統者”。遜尼派是伊斯蘭教中教徒最多的一個教派,占全世界穆斯林的90%左右。此教派的教徒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國家以及土耳其、印度、馬來西亞等國。遜尼派雖然將其他不同信仰視為異端,卻同時提倡求大同存小異,融合不同見解,努力調合真主的無限權威和人的責任這兩個觀念。
“什葉派”是伊斯蘭教中僅次于“遜尼派”的第二大教派。“什葉”在阿拉伯語中意為“追隨者”或者“派別”、“同黨”。該派認為只有出身于哈希姆家族(即圣族)的阿里及其直系后裔才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繼承人,否認阿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前3任哈里發的合法性。
長期以來,伊斯蘭教內什葉派和遜尼派兩大派一直進行著激烈斗爭,直到現在也沒有停止。海灣地區是什葉派穆斯林集中的地區,但該地區除伊朗外全部是遜尼派掌權,什葉派一直在為爭取改變這種不平等的政治權力分配而斗爭。
圖注:灰色部分:多數為遜尼派 黃色部分:多數為什葉派
14.中東地區的民族劃分
圖中最重要的民族顏色是黃色,即代表阿拉伯人,在大多數中東國家都占有較大的人口比例。粉色為猶太人、綠色為土耳其人、橙色為伊朗人,深紅為庫爾德人。
15.全世界的穆斯林人口比重
本圖展示了包括中東地區在內的穆斯林所占世界人口的總比重,可見穆斯林人口比例較高的地區已不僅限于中東地區,在亞洲,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是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其余比較高比重的國家位于非洲。伊斯蘭世界起源于中東,但現在已在不斷發展壯大。
圖注:右上角餅狀圖:藍色:穆斯林總人口 15.7億,灰色:世界總人口 68億
圖上的數字單位:百萬人
巴以沖突部分
16. 以色列1947年建國與1948年阿以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
三張圖完整展現了1947年至1948年間,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第一次中東戰爭戰況。
最左:1947年聯合國劃分計劃
藍色部分:預定的猶太國領土 白色部分:預定的阿拉伯國領土
紅色部分:國際社會共管的耶路撒冷城區
中間:1948年6月 阿拉伯四國(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聯軍入侵
綠色部分:阿拉伯聯軍推進方向及占領區域
黃色部分:以色列控制區
最右:1948年7月 以色列軍隊反攻
棕色箭頭:以色列軍隊反攻方向
深黃色部分:以色列軍隊收復區域
綠色部分:為巴勒斯坦人留下的居住區域
17. 以色列領土變遷(1949至1967年)
以下圖片展示了以色列1948年至今的領土變化。左圖中的加沙地帶當時還處于埃及控制,約旦河西岸則由以色列人控制。1967年,“六日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最終擊敗了由埃及、約旦和敘利亞組成的聯軍,之后占領了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帶和西奈半島,約旦控制的約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舊城,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直到1979年3月31日,埃及與以色列簽署《戴維營協議》后,以色列才將西奈半島歸還給埃及,但仍占領著其他區域至今。
圖注:左圖:1949年停火線 紅虛線:停火線 陰影區域:以色列控制區
白色部分:埃及控制區
右圖:1967年以色列占領區 深色部分:以色列于1957年占領的區域。
18. 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設置的定居點
自1967年以來,以色列人在約旦河西岸修建了大量定居點(包含約50萬定居者以及130個社區),這些定居點為巴以和平帶來了極大障礙。
深黃色部分:巴勒斯坦人密集居住區
淺色部分:人口稀少區域
白色部分:隔離墻區域
19. 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沖突(2006年黎巴嫩戰爭)
本圖展示了2006年,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武裝之間的沖突情況,也顯示出以色列與敵方作戰的情況發生了極大改變,以色列變為了占據絕對優勢的一方,而真主黨武裝則是非對稱作戰的另一方。為削弱真主黨勢力,以色列發動了多次空襲和炮擊行動,并且還派出海軍艦艇,封鎖黎巴嫩水域,實際效果十分有限。遭受巨大損失的實際是黎巴嫩和以色列平民。
圖注(從上到下):
以軍地面行動
真主黨襲擊
以色列空襲
黑虛線:以色列部隊活動范圍
紅虛線:黎巴嫩水域
戰艦符號:以色列海軍封鎖
20. 世界上承認以色列、巴勒斯坦或同時承認的國家
巴以問題已經成為了世界的關注焦點之一。本圖展示了不同國家在這一問題上的不同立場。
深藍部分:只承認以色列的國家
淺藍:承認以色列,以及與巴勒斯坦有外交關系的國家
灰色:同時承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國家
綠色:承認巴勒斯坦,以及與以色列有外交關系的國家
深綠:只承認巴勒斯坦的國家
敘利亞部分
未完待續···